《Nature | 新技术追踪人类体内造血干细胞谱系演化》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1-29
  • 2024年1月22日,麻省理工学院Jonathan Weissman团队和哈佛大学医学院Vijay Sankaran团队在Nature上发表了题为Deciphering cell states and genealogies of human hematopoiesis的文章。

    造血干细胞作为血液和免疫细胞的持续生产源,其克隆行为和子克隆多样性与血液疾病、癌症治疗以及衰老过程有密切联系,对于推动再生医学和精准治疗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当前技术在追踪和解析个体HSC克隆及其后代的能力上仍然相当局限。为了深入揭示这些干细胞如何在健康和疾病状态下贡献于造血过程,我们迫切需要一种能够直接对人体体内过程进行详细的谱系追踪并在单细胞水平上同时提供丰富的细胞状态信息的综合技术。这样的技术不仅能增强我们对人类干细胞在人体内的功能及行为的理解,并且对任何体细胞演化过程,如癌症发生及转移有重要意义。

    作者开发了ReDeeM技术,深度捕捉单细胞自然条形码,实现了高精度谱系追踪与多组学分析的有效结合。该技术基于10X Genomics平台的单细胞多组学技术,最大化线粒体DNA(mtDNA)覆盖率,并利用独特分子标识符(Unique Molecular Identifier,UMI)显著提高了自然条形码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从而能够检测到低异质性的罕见mtDNA突变,最终实现单细胞水平重构谱系树,并在谱系树中整合转录组和表观遗传组信息以展示了它们的功能状态和表观遗传调控模式。

    ReDeeM技术实现了在人体体内高精度谱系追踪与多组学的整合分析,揭示了在年轻与衰老过程中人类HSC克隆及亚克隆结构多样性以及行为偏好性。该技术有望普遍应用于其他生物系统,能够深入研究体细胞在不同生物学背景下的演化过程。


相关报告
  • 《造血干细胞基因治疗的长期谱系承诺》

    • 编译者:蒋君
    • 发布时间:2024-10-25
    • 造血干细胞(HSC)基因治疗(GT)可以用基因校正的细胞提供造血系统的终身重建。然而,潜在的遗传疾病、复制应激和衰老对造血重建和谱系规范的影响尚不清楚。在这项研究中,我们使用载体整合位点作为克隆身份的标志物,分析了53名接受慢病毒HSC GT治疗的患者在长达8年的随访期内的造血重建情况,这些患者患有异染性白质营养不良(MLD)、Wiskott-Aldrich综合征(WAS)和β-地中海贫血(β-Tall)等不同疾病。我们发现,770至35000个活跃的造血干细胞支持长期造血重建。虽然50%的移植克隆在所有条件下都表现出多谱系潜力,但其余克隆表现出疾病特异性的优先谱系输出和长期承诺:MLD为髓系,WAS为淋巴样,β-Tal为红系,特别是在成年患者中。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HSC克隆形成活性、谱系输出、长期谱系承诺和体细胞突变率受到潜在疾病、治疗时患者年龄、遗传缺陷纠正程度和遗传性疾病造成的造血压力的影响。这表明造血干细胞在造血重建过程中适应了病理条件。
  • 《研究发现促黄体生成素调节造血干细胞稳态》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8-10-16
    •         7月23日,The EMBO Journal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周波研究组和上海交通大学郑俊克研究组合作的题为Luteinizing hormone signaling restrict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expansion during puberty 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工作首次揭示一种青春期起始分泌的脑垂体激素——促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在造血干细胞(HSC)稳态维持中的重要调控功能。   与肿瘤细胞一样,干细胞在体内具有无限增殖的潜力;但与肿瘤细胞不同的是,各个组织的成体干细胞数量处于严密的调控状态,这被称之为成体干细胞的计量机制(Counting Mechanism)。这种计量机制已经在多种成体干细胞中得到证实,然而,直至目前,机体实现这种计量机制的分子基础仍然讳莫如深,计量机制的生物学意义更是无从知晓。如果机体拥有更多的成体干细胞,是更健康还是不健康?   HSC是一类能够自我更新并具有分化成所有造血谱系细胞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在不同的发育阶段,HSC的功能受到严密调控,许多通路以细胞自主性的方式参与了这一调控过程。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外源因子在HSC稳态维持中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HSC微环境内的间充质干细胞、内皮细胞能够分泌包括SCF和CXCL12在内的多种细胞因子调控HSC稳态。这些研究结果拓展了这一领域的关键基础问题——是否还存在其它外源因素调控HSC功能?   不同于造血微环境内SCF、CXCL12信号,促黄体生成素并非来源于HSC附近的“近水楼台”。这一系统性激素由远端的脑垂体分泌。作为性激素的上游分子,促黄体生成素的“本职工作”是参与调控雌雄生殖系统的成熟。而周波/郑俊克组的工作则阐述了促黄体生成素的另一全新功能——调节青春期小鼠骨髓HSC稳态。他们的研究显示,出生后,小鼠骨髓内HSC进入高速扩增期,而伴随着小鼠青春期的起始,这一发育进程驶入了“刹车制动”阶段,HSC的数量开始逐步达到稳定。在这一阶段内,骨髓HSC表面促黄体生成素受体(Luteinizing hormone receptor, Lhcgr)的表达量也呈现了显著性增长。通过免疫荧光、流式细胞分析等多种实验手段,他们进一步发现促黄体生成素受体直接表达于HSC,且在HSC群内高度富集。基于这些早期发现,他们利用Lhcgr敲除小鼠模型进行了下游相关表型分析,实验结果显示,LH信号的阻断将导致成年小鼠骨髓内HSC过度扩增,外周血白细胞异常增多。这一证据直接证明LH信号在调控HSC功能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此外,他们还在MLL-AF9诱导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模型中发现Lhcgr敲除将加速白血病发病速度。   在早期的研究报道中,科学家已经发现了包括雌雄激素在内的多种性激素能够调节造血系统稳态。然而,后续的研究结果显示,骨髓HSC并不表达孕激素或雄性激素受体,同时雌激素受体Esr1的敲除对HSC的自我更新并没有产生直接影响。这些结果提示以往发现的性激素对HSC的调控功能仅仅只是一种间接作用。而在周波及其合作课题组的工作中,他们不仅利用Lhcgr敲除小鼠直接验证了LH信号的调控作用,还基于性腺摘除、HSC移植等方法证明了LH信号的调控功能既不依赖于下游性激素,也非通过作用于干细胞微环境进行,完整地论证了LH信号通过HSC这一直接靶标发挥相应的调控作用。   总之,周波/郑俊克课题组的这项工作首次提出了一种HSC的计量机制——脑垂体通过分泌LH让HSC的数量在青春期实现稳态。一旦HSC的LH信号感应受阻,骨髓内HSC会在青春期继续扩增,最终导致骨髓过度造血和白细胞增多症(Leukocytosis),与此相伴随的是,白血病进程的加速。因此,该文也首次揭示了干细胞计量机制生理学意义:维持正常造血和抑制白血病进展。   硕士二年级学生彭义是论文的第一作者,喻华和郝晓鑫是共同第一作者。周波、郑俊克是该项工作的共同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项目、科技部干细胞及转化研究重点研究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经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