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属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机制研究进展》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治理
  • 编译者: 王阳
  • 发布时间:2019-12-31
  •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由此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其中水体重金属污染由于其具有危害大、分布广、持续长等特点而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重金属污染物通过干、湿沉降等各种途径随着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等进入水体,不仅对水生生物造成极大影响,还严重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综述了水体重金属的污染现状,以及水体重金属对水生生物的生态毒性效应及其机制,并展望了重金属对水生生物生态毒性效应的未来研究重点和方向,为重金属对水生生物的生态毒性效应进一步研究和水体重金属污染的环境治理提供参考,同时可为重金属的水质基准和风险评估研究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关键词:重金属;水生生物;毒性效应;水质基准;风险评估

    结论与展望

    水体重金属污染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重金属一旦进入水体将不能被去除,只能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使重金属发生形态上的迁移、转化,最终在水体各组分之间形成一个复杂的体系。目前,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对重金属的毒性效应、机制等方面已经做了很多研究,在后续的研究工作中,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由于一些新兴污染物如抗生素、微塑料等进入水体,联合水体颗粒物、溶解性有机物 (dissolved organic material, DOM)等与重金属形成一个更为复杂的体系,水环境因子对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和机制研究应成为研究重点。

    2)一些重金属可能是微量级的,但重金属在迁移、转化过程中是否发生毒性效应的改变应该被持续追踪,并建立相应的模型,以监督、预测、评估重金属的毒性变化情况。

相关报告
  • 《武汉植物园在纳米塑料与类金属砷对沉水植物毒性效应的作用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03-13
    •     环境中的纳米塑料由于具有比表面积大、表面极性低、容易吸附积累其他污染物等特点而被广泛关注。水生环境中纳米塑料和砷的共同污染对水生植物的生长造成了严重威胁,但对水生植物产生影响的分子毒性机制尚不清晰。基于此,武汉植物园水生植物与水生态系统健康研究团队开展了纳米塑料与类金属砷对沉水植物毒性效应的作用机制的研究,取得进展如下:水生植物与水生态系统健康学科组博士研究生汤娜在邢伟研究员的指导下,研究了大型沉水植物密刺苦草应对纳米塑料和砷单一及联合暴露下的生理学、转录组学、代谢组学反应和细胞器变化。结果表明,纳米塑料和砷暴露改变了密刺苦草的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丙二醛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等生理性状。纳米塑料的增加使类金属砷在植物组织中的分布相较对照增加了36.2 ~ 47.2%,可见纳米塑料的存在加重了砷对植物的复合污染。转录组学分析揭示了密刺苦草应对纳米塑料和砷胁迫下基因和酶表达水平的变化。并进一步对生理指标和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整合得到涉及不同生理指标变化的关键酶相关的应激响应候选基因模块,这些基因模块包括核酮糖-二磷酸羧化酶、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磷酸果糖激酶-1和苯丙氨酸解氨酶等。代谢组学分析鉴定了密刺苦草应对纳米塑料和砷共暴露下碳水化合物、氨基酸、有机酸和脂肪酸等代谢物水平的变化。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联合分析表明,光合系统、能量转换和氧化抗氧化系统的变化是密刺苦草应对纳米塑料和砷共暴露条件下的主要防御反应机制。本研究的多组学分析为水生植物对纳米塑料和砷联合毒性的耐受机制提供了新的分子见解,突出了受污染水生生态系统中缓解胁迫和生物监测的潜在目标。
  • 《解磷微生物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进展》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18-06-14
    • 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具有普遍性、隐蔽性、表聚性、不可逆性等特点,已经成为环境污染治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解磷微生物能够依靠自身的代谢产物或通过与其他生物的协同作用,将土壤中的难溶性磷转化为可供植物吸收利用的磷,具有多重植物促生长功能和重金属解毒能力,可在重金属毒害水平下,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植物抗病能力、克服重金属对植物生长的不利影响,从而增强重金属修复植物的生存竞争力。从解磷微生物的研究现状入手,介绍了解磷微生物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能力,综述了解磷微生物对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的作用机制,分析了目前解磷微生物在重金属修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