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 | 南洋理工大学首次证实“量子反冲”现象,为X射线精准成像铺平道路》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3-02-20
  • 图1 Smith-Purcell辐射的经典和量子理论比较。

    1940年俄罗斯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维塔利·金茨堡 (Vitaly Ginzburg) 建立了量子反冲理论,用来解释当带电粒子(如电子)通过介质(如水)或表面具有重复图案的材料(如蝴蝶翅膀和石墨上)时发出的辐射。当运动的电子干扰介质中的原子时,就会产生这种辐射。当原子恢复到不受干扰的状态时,它们则会发出辐射,例如X射线。虽然电子被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会失去能量并减速,但经典理论预测,它对发射的辐射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然而,Ginzburg 认为,在考虑带电粒子如何与电磁场相互作用以及光如何与物质相互作用的量子电动力学理论时,这一假设会被打破。根据该理论,当运动的电子在扰动附近的原子后减速时,其损失的能量和动量应该转移到辐射中。原因是光以具有能量和动量的粒子的形式存在,并以辐射的形式通过波运动。这种转移导致释放的辐射能量偏离经典预测,并且还通过使电子偏离其行进路径来影响减速电子。这种现象被称为量子反冲。然而,该理论被提出八十多年来,还没有人能够通过实验证明。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助理教授 Wong Liang Jie所带领的的研究团队首次证明了“量子反冲”现象,该现象描述了光的粒子性如何对材料中电子的移动产生影响。该成果以“Quantum recoil in free-electron interactions with atomic lattices”为题发表在Nature Photonics上。

    研究人员将电子从扫描电子显微镜轰击到六方氮化硼和石墨两种超薄材料上,并使用能量色散 X 射线光谱仪检测器测量了从这种轰击中发射的 X 射线。实验发现它们的能量与经典理论预测的能量不同,但可以用量子反冲来解释。

    图2量子反冲实验中使用的扫描电子显微镜中的样本

    一组实验中,研究人员测量了能量为 1,300 eV 的 X 射线,但根据经典理论,应该可以检测到能量为1340 eV的 X 射线。40 eV 的差异表明 X 射线实际上失去了能量,符合量子反冲理论所预测的结果。

    研究人员表示,在某些条件下,比如当被电子轰击的材料倾斜或观察 X 射线的方向发生变化时,量子反冲效应可能会大得多。他们的计算表明,如果在几个特定方向观察到发射的 X 射线的经典预测能量约为 300 eV,则由于量子反冲,测得的能量可能会降至几乎为零,不过目前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

    在这之前,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一直试图进行实验来证明量子反冲理论,但却遇到了各种障碍。因为从理论上讲,要想在可测量的水平上产生效果,电子所撞击的材料需要有微小的槽状表面图案,并以非常小的间隔重复。这意味着图案之间的距离需要小于1 nm,比一缕头发的直径还要小几十万倍。研究人员一直在尝试使用激光束等纳米制造工艺来人工制造这些微小图案。但是,到目前为止,受限于制造工艺水平,这些方法生成的图案之间的距离约为10nm。虽然离理想的结果还有一定距离,不过这已经是一个非常大的突破。

    NTU的研究团队改变了研究思路,他们使用了天然具有这种微小图案的现有材料来代替人工制作,从而有效避免了制造工艺的限制。氮化硼和石墨都是原子排列非常规律的材料。重要的是,他们皆由多层仅有原子厚度的超薄层排列组成,可以作为一种自然的槽状图案,重复的间隔不到1nm,非常符和量子反冲力的测量条件。

    Wong表示,团队在X射线方面的光子学研究经验在其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因为处理的是波长在0.01nm到10nm之间的X射线,他们不断思考在这样的尺度上进行实验,恰好与证明量子反冲的要求相吻合。

    论文评审者、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的Peter Baum教授认为该项成果具有根本性的意义,揭示了自由电子在晶体(原子以高度有序和重复模式排列的晶体材料)的帮助下与自由光子相互作用。

    量子反冲的发现能够使人们更精确地生成特定能量的 X 射线,从而在医疗保健和制造应用(例如医学成像和半导体芯片缺陷检测)中实现更高的精度。目前,团队已经根据反冲结果和早期关于使用暴露于移动电子的计算机芯片大小的无机化合物产生 X 射线的研究申请了专利。该专利指出了一种制造更小的台式机器的方法,这些机器可以通过调整准确地产生特定的 X 射线能量,价格也更加便宜。

    另一方面,可调谐X光机将大大促进生物医学成像。在医疗保健环境中,传统的X射线的光谱范围比较宽,只能用于一般成像应用。但使用可调谐X光机,可以产生一个非常窄的X射线能量范围。这种将X射线源调整到特定的狭窄能量范围的能力为生物医学成像应用开辟了一个新领域。

    在X射线成像中,不同能量的X射线用来识别不同的和特定的人体组织。如果没有考虑到因量子反冲而产生的能量扰动,有可能会对组织分析结果准确性产生不利影响。新加坡医疗诊断设备制造商 CTmetrix 的首席技术官 Edward Morton 博士表示,“通过使用调谐到特定能量的不同 X 射线来探测材料的原子组成,我们有希望对对组织样本中的细胞结构有新的认识,对改善临床诊断和病人的治疗效果有很大潜力。”

    另一家对该专利感兴趣的新加坡公司是为半导体行业提供视觉检测解决方案的Component Technology。该公司正在打算开发可调谐的X射线检查机,以检查半导体芯片的不同层是否有空隙等缺陷,提高良品率。

相关报告
  • 《阴极化学的突破为更可持续的锂硫电池铺平道路》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2-15
    • 美国对电动汽车(EVs)不断增长的需求揭示了可持续采购电池技术的重大挑战,这种技术是向可再生电力和远离化石燃料的广泛转变所必需的。为了使电池不仅比目前用于电动车的电池性能更好,而且还能用现成的材料制成,德雷塞尔大学的一组化学工程师已经找到了将硫磺引入锂离子电池的方法--结果令人震惊。 随着2021年全球电动车销量翻番,锂、镍、锰和钴等电池材料的价格飙升,这些原材料的供应链(大部分来自其他国家)也因大流行而陷入瓶颈。这也将注意力集中在原材料的主要提供者:刚果等国家;并提出了从地球上提取这些原材料对人类和环境影响的问题。 早在电动车激增和电池材料短缺之前,开发商业上可行的硫磺电池一直是电池行业的可持续、高性能的目标。这是因为硫磺的天然丰度和化学结构将使其能够储存更多的能量。德雷塞尔大学工程学院的研究人员最近在《通信化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突破,提供了一种避开过去压制锂硫电池的障碍的方法,最终将这项备受追捧的技术拉到了商业化的范围内。 他们的发现是一种生产和稳定罕见形式的硫的新方法,这种硫在碳酸盐电解质中发挥作用--商业锂离子电池中使用的能量传输液体。这一发展不仅会使硫磺电池在商业上可行,而且它们的容量将是锂离子电池的三倍,并可持续充电4000次以上--相当于使用10年,这也是一个实质性的改进。 领导这项研究的德雷塞尔大学化学和生物工程系乔治-B-弗朗西斯讲座教授Vibha Kalra博士说:“多年来,硫在电池中的应用一直非常理想,因为它是地球上丰富的资源,可以以安全和环保的方式收集,而且正如我们现在所证明的,它也有可能以商业上可行的方式改善电动汽车和移动设备的电池性能。” 将硫磺引入商业上友好的碳酸盐电解质的锂电池的挑战是中间硫磺产品(称为多硫化物)和碳酸盐电解质之间发生不可逆的化学反应。由于这种不良反应,以前尝试在碳酸盐电解质溶液的电池中使用硫磺阴极的结果是几乎立即关闭,并且在仅仅一个循环之后就完全失效。 锂硫(Li-S)电池已经在使用乙醚电解质--而不是碳酸盐--的实验环境中表现出卓越的性能,因为乙醚不会与多硫化物发生反应。但是这些电池在商业上是不可行的,因为乙醚电解质是高度挥发性的,其成分的沸点低至42摄氏度,这意味着任何高于室温的电池升温都可能导致故障或熔化。 Kalra说:“在过去十年中,大多数锂硫领域采用了醚类电解质以避免与碳酸盐发生不良反应。然后多年来,研究人员通过缓解所谓的多硫化物穿梭/扩散,深入研究如何提高醚基硫磺电池的性能--但该领域完全忽略了一个事实,即醚电解质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在我们的工作中,主要目标是用碳酸盐取代乙醚,但在这样做的时候,我们也消除了多硫化物,这也意味着没有穿梭,所以电池可以在数千次循环中表现得特别好。” Kalra团队以前的研究也是以这种方式处理问题的--生产一种碳纳米纤维阴极,通过遏制中间多硫化物的移动来减缓基于醚的锂硫电池中的穿梭效应。但是为了改善阴极的商业途径,该小组意识到它需要使它们与商业上可行的电解质一起发挥作用。 Kalra说:“拥有一个能与他们已经在使用的碳酸盐电解质一起工作的阴极,对商业制造商来说是阻力最小的途径。因此,我们的目标不是推动行业采用一种新的电解质,而是制造一种可以在现有的锂离子电解质系统中工作的阴极。” 因此,为了希望消除多硫化物的形成以避免不良反应,该团队试图使用蒸镀技术将硫限制在碳纳米纤维阴极基材中。虽然这个过程没有成功地将硫嵌入纳米纤维网中,但它做了一些非同寻常的事情,这在研究小组开始测试阴极时就显现出来。 “当我们开始测试时,它开始漂亮地运行--这是我们没有想到的。事实上,我们一遍又一遍地测试它--超过100次--以确保我们真的看到了我们认为看到的东西,”Kalra说。“我们怀疑硫磺阴极会导致反应停滞,但实际上它的表现惊人地好,而且它一次又一次地这样做,没有引起穿梭。” 经过进一步调查,研究小组发现,在将硫沉积在碳纳米纤维表面的过程中--将其从气体变为固体--它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结晶,形成了该元素的一种轻微变化,称为单斜伽马相硫。硫的这种化学相,与碳酸盐电解质不发生反应,以前只在实验室的高温下产生,只在自然界的油井的极端环境中观察到过。 化学和生物工程系的博士生、该研究的共同作者Rahul Pai说:“起初,很难相信这就是我们探测到的东西,因为在以前的所有研究中,单斜伽马相硫在95摄氏度以下是不稳定的。在上个世纪,只有少数几项研究产生了单斜伽马相硫,而且它最多只稳定了20-30分钟。但是我们在一个阴极中创造了它,该阴极经历了数千个充放电循环而性能没有减弱--一年后,我们对它的检查表明,化学相一直保持不变。” 经过一年多的测试,硫磺阴极仍然稳定,正如该团队报告的那样,在4000次充放电循环中,其性能没有下降,这相当于10年的常规使用。而且,正如预测的那样,该电池的容量是锂离子电池的三倍以上。 Kalra说:“虽然我们仍在努力了解在室温下创造这种稳定的单晶硫的确切机制,但这仍然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发现,它可以为开发更可持续和负担得起的电池技术打开许多大门。” 用硫磺替代锂离子电池中的阴极,将减轻对采购钴、镍和锰的需求。这些原材料的供应是有限的,而且不容易提取,不会造成健康和环境危害。另一方面,世界上到处都有硫磺,而且在美国有大量的硫磺,因为它是石油生产的废物。 Kalra建议,拥有一个稳定的硫磺阴极,在碳酸盐电解质中发挥作用,也将使研究人员能够在研究锂阳极的替代品方面取得进展--这可能包括更多的地球资源选择,如钠。 Kalra说:“摆脱对锂和其他昂贵且难以从地球上提取的材料的依赖,对于电池的发展和扩大我们使用可再生能源的能力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开发一种可行的锂硫电池为取代这些材料开辟了许多途径。”
  • 《探索 | 上海理工大学纳米光子存储技术研究新突破 或将开启绿色海量光子存储新纪元》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4-02-23
    • 上海理工大学光子芯片研究院院长、张江实验室光计算所所长顾敏院士团队的最新科研成果在《自然》(Nature)正刊上发布。团队所提出的纳米光子存储技术,在光存储领域成功突破了光学衍射极限这一物理学难题,有助于我国在存储领域实现突破,也将在航空航天、生物医学、卫星通信等领域大显身手。 纳米光子存储示意图 引自《自然》(Nature)的“Pb容量三维纳米光子存储” 1张光盘可替代海量存储设备 近日,顾敏领导上海理工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的团队人员利用光存储技术,提出了绿色、长寿命、大数据存储解决方案,研究成果以“Pb容量三维纳米光子存储”为题,发表在《自然》正刊上。 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人们对数据存储的需求越来越高。根据数据存储专业机构出具的白皮书显示,到2025年全球数据总量将由2018年的33 ZB增加到175 ZB(ZB即“泽字节”,1 ZB等于10亿TB,即太字节),如果用时下比较主流的1TB容量的移动硬盘装这些数据,则至少需要使用1750亿个。这样不仅成本高昂,而且数据存储的寿命短。因此无论是个人日常所需,还是工农业生产,开发能够容纳海量数据且绿色安全的存储技术早已迫在眉睫。 科研人员利用双光束技术突破光学衍射极限的限制,首次证实可以在三维空间实现多至百层的、超分辨尺寸下的信息点的写入和读出,单张盘容量可以高达Pb级,相当于至少一万张蓝光光盘的容量。也就是说,在这项技术的推动下,存下全球一年数据所需的Pb级光盘的数量相较于硬盘可以减少两个数量级,达到“以一抵百”的效果。 顾敏介绍,该Pb级海量三维纳米光子存储技术是划时代的技术。以深度学习模型GPT为例,其背后的数据集,如总索引网页数量多达58亿,整个互联网的文本大小约为56Pb,如果还是用1TB容量的移动硬盘去存储这些数据,平铺开来相当于一个标准田径场的面积。而此次科研团队开发的三维纳米光子存储可以将存储空间节省至一台电脑大小,极大地降低了经济成本。 此外,为了维持数据库严苛的运行环境(如恒温恒湿、防磁防尘)需要产生巨大的能耗,以2022年为例,我国数据中心总耗电量约2700亿千瓦时,超过2座三峡水电站的年发电量。尤其令人头疼的是,每隔3到10年还需要定期进行数据迁移,这样就存在数据被篡改或丢失的风险,且存储寿命短。此次科研团队开发的光子存储技术可以把耗能降低几个数量级,寿命可达50到100年。 这一颠覆性成果的提出源于团队突破了光学衍射极限的限制——像激光直写机、光学显微技术、光存储技术,无一不被光学衍射极限所限制。“2021年《科学》发布的全世界最前沿的125个科学问题中,光学衍射极限高居物理领域首位,同时也是2024年《自然》最新发布的将在未来一年关注的7个技术领域之一。可以说,我们团队攀上了这一领域的‘珠穆朗玛峰’。”顾敏说。 早在2013年,顾敏就带领团队开始了创新探索。在激光直写领域,他带领科研团队利用双光束的原理实现了9纳米激光直写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