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所等合作研发抗新冠病毒广谱IgM抗体》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3-01-31
  •  当前,随着新冠病毒变异株的持续出现和广泛传播,绝大部分获批紧急使用的抗体药物已经失效。新冠病毒作为呼吸道病毒,提升呼吸道黏膜抵抗病毒感染的能力尤为重要,目前已有多项通过呼吸道给药的抗新冠病毒多肽、IgG抗体进入临床试验,但IgM抗体作为黏膜免疫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开展的研究非常有限。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山西农业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和清华大学合作研发,分离鉴定了广谱性纳米抗体R14和S43,并构建成IgG融合二价抗体、串联重复三价抗体以及IgM十价抗体以提高其抗病毒活性,结果显示多价抗体的体外假毒中和活性随价次增多而提高。其中,将R14与人IgM Fc融合改造成的具有10个抗原结合位点的IgM型抗体MR14,相较于纳米抗体R14与三价抗体TR14,具有半衰期延长、雾化前后稳定的特性,且通过呼吸道给药,MR14在小鼠感染模型上体现了预防和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的潜力。结构生物学研究表明该抗体通过双重机制发挥抗病毒效果:抗体可变区通过结合RBD来阻断其与人ACE2的结合、IgM Fc功能域介导的十价构型引起病毒颗粒聚集。

      本项研究基于纳米抗体构建IgM Fc融合抗体,将常规的21链传统IgM抗体降低至11链形式,不仅极大降低了IgM抗体分子的复杂度,也简化了生产工艺。本研究中创新型抗体设计以及呼吸道雾化(气溶胶)给药的探索和尝试,将为其他呼吸道病原体的防治提供新思路。该成果于2023年1月11日在线发表在Cell Reports Medicine杂志。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博士后刘红辉和仵丽丽、微生物所与山西农业大学联培博士生刘博、中疾控病毒病所徐柯和雷雯雯副研究员、清华大学邓建国助理研究员为共同第一作者,山西农业大学范瑞文教授、清华大学蒋靖坤教授、中国疾控中心武桂珍研究员、微生物所高福院士和王奇慧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稳定支持基础研究领域青年团队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项目的经费支持。 

      论文链接:https://www.cell.com/cell-reports-medicine/fulltext/S2666-3791(23)00003-4

  • 原文来源:http://www.im.cas.cn/xwzx2018/kyjz/202301/t20230130_6603478.html
相关报告
  • 《微生物所高福院士研究团队联合开发刺激广谱免疫反应的新冠病毒三聚体疫苗》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10-25
    •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研究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徐坤助理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齐建勋研究员、南方科技大学王培毅教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武桂珍研究员,在PLOS Pathogens杂志在线发表论文,题为Broad protective RBD heterotrimer vaccines neutralize SARS-CoV-2 including Omicron sub-variants XBB/BQ.1.1/BF.7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多价疫苗设计思路,开发了单分子三聚体的三价新冠疫苗,能够诱导强烈的保护性广谱免疫反应,对于开发新一代新冠疫苗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   前期,高福院士团队领导设计了β冠状病毒高免疫原性的串联重复受体结合结构域(RBD)二聚体蛋白(Dai,2020),并基于该设计理念开发了新冠疫苗ZF2001。为应对新冠病毒变异株的流行,团队将免疫原进一步改造,设计了嵌合RBD异型二聚体蛋白(Xu,2022),以诱导广谱免疫反应,目前开发的疫苗已经进入了临床实验。   在该研究中,高福院士联合团队进一步探索了RBD三聚体的设计策略,将三个相同或三个不同新冠毒株的RBD串联,设计了原型(Prototype)新冠RBD同型三聚体(PPP)、Prototype-Delta-BA.1(PDO)和Delta-BA.2-BA.5(DBA2BA5)RBD异型三聚体进行概念验证,获得了高纯度和结构稳定的免疫原蛋白,然后通过生物化学实验和冷冻电镜结构生物学方法证明其抗原表位完全展示(图1)。最后,通过动物免疫实验证明RBD异型三聚体可诱导对多种新冠变异株广谱的中和抗体反应及强烈的T细胞免疫,通过新冠病毒攻毒实验证明其对多种毒株(Delta、Omicron BA.1、BA.2和BA.4)均具有保护作用,可以降低肺与鼻组织的病毒载量(图2)。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特别研究助理张艳芳、中国科学院大学存济医学院博士生康新锐、南方科技大学博士后刘升、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特别研究助理韩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研究员雷雯雯和徐珂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徐坤助理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齐建勋研究员,南方科技大学王培毅教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武桂珍研究员为该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经费支持。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pat.1011659
  • 《微生物所研究团队取得新冠病毒血清分型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11-01
    •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研究团队与王奇慧研究团队 在Science Bulletin发表题为“Classification of five SARS-CoV-2 serotypes based on RBD antigenicities” 的研究论文,对新冠病毒的变异株进行了血清分型,为未来针对新冠病毒的多价广谱疫苗和抗体的设计提供了依据,为新冠病毒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科学基础。   大量研究数据表明,随着时间推移,新冠病毒变异株之间的血清交叉中和越来越弱,表明其抗原性正在不断分化,可能已进化出多种血清型。病毒的血清型是设计广谱疫苗和抗体的关键依据,在HPV疫苗等多价疫苗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新冠病毒进行血清分型一方面可以快速归类新变异株以评估其免疫逃逸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用于设计广谱的多价疫苗和抗体,达到广谱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研究者基于前期开发的mRNA疫苗设计与评估平台,以小鼠血清交叉中和的方法系统研究了23种具有代表性的新冠病毒毒株的RBD抗原性,并根据抗原性的相似性划分了5种血清型。其中,I型包含了Omicron出现之前的所有变异株,且根据抗原性特点可以进一步分为Ia和Ib两个亚型。II-V型则涵盖了处于不同进化阶段的多种Omicron亚型,包括BA.1,BA.2,BA.5和XBB等。基于不同血清型的抗原性数据(图1),即可方便的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毒株作为抗原设计多价广谱疫苗和抗体,也可以对新型变异株进行归类以快速评估其免疫逃逸能力。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与山西农业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生胡世雄、微生物所与云南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生吴春丽、北京大学博士生吴鑫凯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微生物所高福院士、王奇慧研究员、杜沛副研究员,以及北京大学陆剑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等相关项目的经费支持。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095927323006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