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模式以及海洋表面温度和叶绿素a的变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18-10-18
  • 了解海洋变化的时空格局对于海洋可持续发展、海洋保护与海洋管理而言非常重要。研究人员采用的预测模式受到天气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这些变化发生在几天到几千年的时间范围内。虽然在长时间尺度上改变气候非常重要,但大多数人类活动和规划仅限于较短的时间尺度,通常不到十年。而几年到几十年的变化及其模式将对所有海洋活动的可持续性和海洋生计产生直接影响。在这些较短的时间尺度上了解所观测到的海洋状态空间格局、趋势与变化,对于补充管理政策、开展海洋监测和制定海洋规划工作非常重要。

    海洋表面温度的变化与其他变量的变化有关,包括如叶绿素a浓度(Chl-a)、初级生产力、物种生理反应和物种分布等生物变量。Chl-a的时空变化模式及其与温度之间的关系,直接将气候变化与海洋生态系统的动态联系起来。虽然全球平均气温正在上升,但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趋势和方差方面,不同区域的不同地点都存在着差异。这同样适用于初级生产力和其他海洋变量的变化。了解重要海洋变量在十年时间尺度上的变化模式与变化情况,是我们适应海洋状态变化能力的关键组分。虽然长期平均条件的变化受到了最多的关注,但还没有对这些平均值周围的年代际变化进行评估,那我们就不太可能成功应对观测到的气候影响及预测到的未来气候影响。短期变化可能压倒了许多地区的平均变化,导致短期事件的发生,如海洋热浪、当地生产力与生态系统结果变化以及长期趋势方向的改变。

    海表温度(SST)和叶绿素a浓度(Chl-a)通常是相关的。海洋表面的变暖增加了上层海洋的温度分层,并且可能与表面混合深度的减少有关。较温暖的温度倾向于增加Chl-a,而增加的辐照度或降低的营养物可用性倾向于减少Chl-a。根据每个因子的大小,浮游植物细胞的Chl-a将发生变化(称为“光驯化机制”)。细胞Chl-a的这些变化可能与初级生产的变化无关。在一些情况下,混合层深度的加深可能增加营养物到混合层的垂直传输,可能导致与浮游植物分裂速率增加相关的Chl-a增加。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某些地方,风速增加可以克服由于变暖引起的任何潜在分层增加,并产生增加的Chl-a。然而,海洋中的这些过程在多个空间和时间尺度上是可变的,这对生态系统动态具有重大影响。了解SST和Chl-a的年度变化的模式,是对SST和Chl-a多年变化的补充理解。

    海洋环境中数十年规模的变化对海洋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提出了一系列挑战。近期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的一篇文章中,研究人员专门分析了2002年12月至2015年1月期间SST和Chl-a的每日全球卫星观测数据,并特意地试图理解它们的季节变化模式、长期变化趋势以及两者之间的共变关系。研究确定了年度变化发生的位置以及SST和Chl-a的年度变化范围。该研究估计的年度变化是对每个细胞的变异进行了去趋势估计,这与先前的分析形成对比。这些分析量化了海洋分箱区域内的变化,并假设每个区域内没有时间变化。在这项工作中,研究人员通过明确划分这些变异来源以避免混淆。然后,研究团队对比了SST和Chl-a之间的变异模式,并表明观察到的SST和Chl-a之间的共变模式。研究指出,SST和Chl-a之间的正负关系均表明,SST可能不能单独作为全球范围内Chl-a变化的良好预测因子。

    该研究使用统计方法分析了14年来海表温度(SST)和海洋颜色(Chl-a)的全球时间变化及共同变化来源,这些统计方法将变化来源划分为年际和年度组分,并明确说明了每日自相关关系。海表温度的变化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呈现出明显的递增变异带,而叶绿素a浓度的年度变化则在大多数中纬度地区显示出高变异带。SST和Chl-a的共变模式表明了影响Chl-a变化和变异的几种不同机制。该研究的高空间分辨率分析表明,这些可能在相对较小的空间尺度上运行。有大片区域显示出海表温度变暖和叶绿色a浓度上升,这与显示海表温度变暖和叶绿色a浓度下降的区域形成鲜明对比。SST和Chl-a年度变化的共变模式揭示了较宽的纬度带变化。在较小的时间尺度上,上升流发生的地方往往存在显着的区域异常。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海表温度、叶绿色a浓度及二者协方差的趋势和变化存在高度的空间异质性,这表明我们必须在适当的区域上进行监测和资源管理。

    (於维樱 编译)

相关报告
  • 《海洋环境微纤维污染:全球模式和微粒起源的多样性》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18-03-30
    • 所有主要海洋盆地都记录了塑料微粒和微纤维污染。微纤维是海岸线上最常见的微粒污染物之一。每年生产的超过900万吨纤维;其中60%是合成的,约25%是非合成的。非合成和半合成的微纤维不被经常记录且不包括在海洋环境影响分析中,导致了对潜在的普遍性和有害污染物的低估。我们使用1升抓取样品(n=1393)提供了最广泛的全球微粒分布数据集。我们的公民科学家驱动的研究显示,全球微粒平均粒径为11.8±24.0个粒子L-1(平均值±SD),比全球模型预测值高出约三个数量级。开放海洋样品的密度一直高于沿海样品,极地海洋中的浓度最高(n=51),证实了之前的经验和理论研究。颗粒主要为微纤维(91%)和长度为0.1-1.5mm(77%)的粒子,比大多数表面研究中捕获的尺寸小。我们使用μFT-IR确定了113件的材料类型;57%被列为合成物,12%被列为半合成物,31%被列为非合成物。样本是全球采集的,包括沿海环境和海洋地区。其中一些地点正在成为集中漂浮塑料和人为碎片的地区,受到远程废物管理不善和/或空气颗粒物沉积的影响。海洋模型纳入一直缺乏的小尺寸微纤维,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区域海洋和海洋盆地中合成、半合成和非合成微粒的运动和转变。
  • 《海洋碳封存:可再生能源和多途径碳转化引导未来绿色发展模式》

    • 来源专题:深海资源开发
    • 编译者:彭皓
    • 发布时间:2023-10-12
    • 海洋碳封存是一种富有前景的,将二氧化碳永久且安全封存于深海沉积物中的策略。本文提出了利用多种可再生能源系统驱动的双水平井群将收集的CO2注入至海底沉积物中,并使其经过多途径转化而最终以固态形式完成高效、永久碳封存的概念。该封存方法为构建海洋零碳捕集和储存系统提供了新视角。 随着全球变暖趋势日益加剧,我们迫切需要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海洋在控制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正向调节作用。过去几十年,海洋碳捕集和封存技术已受到广泛关注,该技术的有效性取决于能否永久、安全储存CO2。此外,降低对化石能源依赖和CO2的封存成本也需重点考虑。以往技术主要通过陆地管道或海上平台将CO2流体注入至枯竭的天然气/油藏,或沉积盆地中的盐水含水层。然而这类方法存在由于浮力作用上升而导致CO2泄漏的风险。将CO2转化为固体形式是实现永久碳封存的关键。利用碳酸盐和水合物形成等原位固相转化方法,可以克服CO2封存依赖地质结构和地层圈闭的难点,并且这种固体转变方法可使固体水合物或矿物填充至海底沉积物的空隙和裂缝中,从而进一步降低CO2流体在沉积物中的逃逸能力,同时增强储层的稳定性。为增强碳封存能力,关键在于选择有利于CO2水合物形成和碳酸盐沉淀的适宜沉积物环境,并采用有效的封存技术。可通过选择合适深度范围,在CO2负浮力区进行水合物的形成,通过负浮力作用阻止CO2上升迁移,并促进CO2水合物的转化,从而实现增强的封存效益。然而,将含CO2流体注入至较深的海底负浮力区成本较高。相比之下,选择位于负浮力区以上但可形成水合物的较浅区域进行大规模碳捕集和储存是一种更有前景的方法。可通过在相对较浅的水合物形成稳定域内构建CO2水合物盖层,以阻止下部CO2流体上升,其中可利用对流体注入、流体流动和热传递效率更高的双水平井群来增强盖层固化效果。在CO2盖层构造完成后,可在其下部区域注入更多CO2以实现更大规模的碳封存。为进一步强化CO2水合物封存效果,可通过改变CO2注入参数、水平井注入位点、CO2形成动力学等方法来开发更优异的水合物形成策略。另外,可进一步通过水合物形成和碳酸盐矿物沉淀的协同作用,增强碳封存效果。为降低碳注入成本以及解决大量用水等问题,不应忽视当地海上能源和资源的重要性。当前,太阳能、波浪能、风能甚至海洋热能等海上可再生能源的共同运用可为大规模海上生产和海洋资源环境调查活动提供更廉价的能源。这些海上可再生能源的多能互补系统可满足海水养殖平台的电力需求,实现构建海水养殖的零碳排放系统。随着海上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进步,单机发电能力的效率和水平将得到提高,从而为海上碳封存和储存提供可靠且可持续的能源供应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