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报告指出发展生物能源可保障粮食安全》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 lixiaoman
  • 发布时间:2016-11-11
  • 2016年6月14日,华盛顿特区——今天,由十个研究机构多名专家组成的团队发表报告称,完善的生物燃料和生物能发展项目,可促进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两者共同改善。报告正视公众的错误观念,即“生物燃料影响粮食安全”,阐明了这一观念的来源。该报告一个核心目标是“调和粮食安全和生物能源:行动重点”。该目标指出,粮食安全和能源安两者互为补充,这点在联合国主导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简称SDGs)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简称UNFCCC)下的巴黎协定(Paris Agreement)中都有体现。作者阐述了若干途径,以确保维护当地粮食安全和稳定供应清洁能源两者相互协同。该报告提出,应采取科学措施,保证生物燃料、粮食作物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协调管理。报告刊登于《全球变化生物学—生物质能》杂志,是“生物燃料和粮食安全”国际会议启动的跨国界多学科协作项目的最终知识成果,该会议由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简称IFPRI)于2014年11月主办。

  • 原文来源:;https://www.ifpri.org/news-release/report-bioenergy-can-support-food-security
相关报告
  • 《深化体制改革保障粮食安全》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xinning
    • 发布时间:2014-11-26
    •     “我国农业面临着许多复杂问题,但必须从实际出发,依靠自己的力量认真研究解决。”11月22日,在出席“中国经济安全论坛”暨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60周年院庆时,人大校友——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表示,我国粮食连续增产,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复杂深刻的问题,需要审慎研究随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新问题、新挑战。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的60周年院庆以联合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第五届“中国经济安全论坛”的形式开展。论坛把“新形势下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挑战及对策”作为主题。陈锡文在论坛上指出,国际粮食价格的“天花板效应”和国内粮食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地板效应”将使得采用农业补贴的政策性手段保障粮食安全的空间被持续压缩,压力会越来越大。此外,环境生态恶化、农业劳动力持续减少以及经济新常态对农业生产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都构成了对粮食安全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陈锡文认为要深化体制改革,充分发挥价格机制的市场调节作用,同时要在补贴的方式上,充分考虑土地流转因素的影响,进行更明确的界定和细致的规定,以保护粮食生产者的积极性。此外,还要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系的创新和农业科研的激励机制改革。     本届论坛议题包括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及挑战、粮食价格形成与调控机制以及粮食安全在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土地流转和国际农产品贸易等重大议题背景下的战略选择。除陈锡文外,人大农经系78级校友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蔡昉,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三农”发展组组长顾益康也在大会作了主报告,来自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研究室、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围绕以上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论坛期间同时举办了首届“中国农业产经30人论坛”暨中国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论坛和第二届北京青年农经学者论坛。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自1954年建立原农业经济系以来,一直都是全国综合性大学中最有影响力的“三农”问题研究学系,培养了大批“三农”人才,为国家“三农”发展献计献策。
  • 《生物能源发展对全球粮食及农业生产和贸易的影响》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潘淑春
    • 发布时间:2008-05-30
    • 生物能源作为一种可持续利用的能源已经引起了世界范围广泛的重视。本文综述了世界生物能源的现状及国际趋势,分析了发展生物能源可能对全球粮食及农产品贸易的影响,以及对能源作物价格进而对能源作物生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粮食安全战略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