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进口煤强压内贸煤!》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9-10-29
  • [导语] 目前进口煤数量已连续三个月超过3000万吨,相关部门暂时未出台明确限制政策,在进口煤的有效补充下,终端用户对市场煤采购计划较少,国内煤价承压下行。

    十月份北方港口动力煤价格持续下探并跌落至今年以来最低水平。现5500大卡动力煤报价围绕在570元/吨附近,5000大卡动力煤报价围绕在500元/吨附近,港口贸易商固定报价较少,下游意向接货价多按照指数下浮3-5元/吨不等。分析认为,除了需求疲软之外,进口煤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内动力煤价格形成打压。

    自2017年开始国家开始严格限制进口煤数量,并计划在2018年实现平控目标,但海关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煤炭进口量由2016年的2.56亿吨增加到了2.71亿吨,2018年又进一步增加至2.81亿吨。进入2019以后进口煤数量继续保持稳中小涨的态势,1-9月份累计进口煤炭2.5亿吨,同比上升9.5%。就目前的现状来说,今年进口煤数量也将难以实现平控的目标,国家尚未出台明确限制进口煤的政策,另外由于2020年1月1日起将取消煤电联动机制,政策方面有意缓解煤电双方的矛盾,后期发改委对进口煤方面的管控也将更加灵活。

    据相关港口数据显示,10月份至少有1884万吨海运煤将到达沿海港口。此外,中国每月从蒙古和俄罗斯陆运进口约700万吨煤炭,因此到本月末,总进口量可能会达到2.76亿吨,预计2019年全年我国进口煤炭数量将超3亿吨。

    随着进口煤的大量涌入,沿海电厂对进口煤依赖性较高,国内动力煤市场开始受到一定的冲击。价格方面来看,国内煤以秦皇岛港5500大卡动力煤为例,2019年价格在575-640元/吨区间内波动,进口煤以5500大卡动力煤到岸价来看,2019年价格在480-570元/吨区间内波动,由此可见进口煤价格优势明显。

    据了解目前沿海部分电厂的采购模式基本为70%长协煤+20%进口煤+10%市场煤,在长协煤和进口煤的挤压下,市场煤的份额逐渐降低。进入10月份国内煤价稳中下行,以秦皇岛港5500大卡动力煤为例,截至10月25日主流平仓价570元/吨,环比下跌17.5元/吨,跌幅2.98%,同比下跌87.5元/吨,跌幅13.31%。

    目前煤炭上中下游各个环节库存均处高位,尤其是北方港口库存持续向上攀升,沿海动力煤市场供大于求的压力仍然存在。同时进口煤数量已连续三个月超过3000万吨,相关部门暂时未出台明确限制政策,在进口煤的有效补充下,终端用户对市场煤采购计划较少,短期内国内动力煤价格将继续弱势运行,考虑到目前价格已经跌落至今年最低水平,下周煤价不排除企稳的可能性。但就四季度来看,沿海煤炭市场供需偏宽松,即便进入冬季用煤高峰期后,沿海电厂在长协煤为主,进口煤为辅的采购策略下,市场煤采购计划少,国内动力煤价格重心将会下移。

相关报告
  • 《什么是长时间的能源储存&为什么它杀死煤炭》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pengh
    • 发布时间:2018-12-04
    • 说说深层状态在起作用。特朗普总统承诺将恢复所有煤炭工作岗位,但与此同时,能源部正忙于制定下一代、长期能源存储系统的计划。这意味着将有更多的机会将风能和太阳能引入美国的电网,这在很大程度上为振兴美国煤炭电力行业的想法敲响了大门。 在特朗普上台之前,美国的燃煤电厂正迅速关闭,在他的监管下,煤炭电力一直在流失。新的研发项目实际上保证了,在特朗普离任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煤矿工人、他们的家人和他们的社区将继续受到伤害。 更多更长的(和更便宜的)能源存储 自去年5月美国能源部宣布将提供3000万美元的研发资金以来,CleanTechnica一直在跟踪能源部在长期电池系统方面的工作。 该机构设想的公用事业规模存储系统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5万个家庭供电,而不仅仅是几个小时。他们希望看到10到100小时的系统,最好是100小时。 似乎这还不够,低成本也是一个优先考虑的问题。换句话说,能源部想要你有你的能量储存蛋糕和吃它。 这在很大程度上切断了当今能源储存的主要技术。锂离子电池成本太高,无法大规模生产。抽水蓄能电站的持续时间和容量都符合要求,但合适的选址却少之又少。 所以,还剩下什么? 长时间储能饼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价值3000万美元的罐子是通过一个名为“天数”的项目获得的,这个项目的目的是为电力储存增加持续时间(这个缩写有点夸张,不过随便怎么说)。天在ARPA- E的保护伞下,这是能源部高风险、高回报项目办公室。 在最近几天的发展中,ARPA-E公司上周与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Laboratory)达成了一项价值近280万美元的协议,将领导一个专注于热能存储的研发团队。 本项目采用低成本热能储能,实现了经济的长时间储能。 如果你想集中太阳能和熔盐热能储存,嗯,有点。持久性是为了克服熔盐技术所带来的一些成本和效率障碍。 这个想法是通过使用可以加热到更高温度的低成本颗粒,从系统中挤出更多的效率。 粒子是什么?如果您对此有想法,请在评论线程中添加注释。提示:Sandia国家实验室正在研究一种基于低成本陶瓷材料的“下落颗粒”电池系统。 另一个提示:NREL团队的合作伙伴之一是Allied minerals Products, Inc.。另一个合作伙伴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正在研究新型复合材料,用于能够承受高温的换热器。 通用电气全球研究公司(GE Global Research)、绿道能源公司(Greenway Energy)、科罗拉多矿业学院(Colorado School of Mines)和电力工程师公司(Power Engineers)也加入了这个团队。 NREL团队负责人马志文(音)解释道: 当电力最便宜的时候,电加热器会将稳定、便宜的固体颗粒加热到1100摄氏度以上,为存储模块“充电”。 当需要释放这种能量时,热粒子将通过热交换器加热工作流体,驱动附着在发电机上的高效率闭布雷顿联合循环。 得到了所有吗? 除了抛弃熔盐,新系统还可以避免与现场集中太阳能电池板连接的需要。用于加热这些颗粒的电力可能来自任何地方,包括风力发电厂和太阳能发电厂。 没有国家需要煤炭发电 如果你发现了“电力最便宜的时候”这句话,那么你不是唯一的一个。 在那里的一段时间里,煤炭利益相关者似乎还有最后一丝希望:更大更好的电池将有助于维持煤炭发电厂的运转,使它们能够在非用电高峰期销售更多电力。 这是有道理的,但是化石能源储存的问题更多的是与天然气发电厂有关,而不是煤炭(天然气利益相关者会很乐意告诉你)。 就这一点而言,DAYS项目非常清楚地表明,推动低成本电池系统突破极限的目标是实现更多风能和太阳能电网的集成。 总司令可以畅所欲言,但他说的任何话都无法阻止美国燃煤电厂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下——只有来自深层政府的一点点帮助。 ——文章发布于2018年12月2日
  • 《谁在硬抗煤价?谁又是进口煤大幅增量的背后推手?》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8-09
    • 2024,长协煤成为了一把双刃剑。 进入2024年,人们后知后觉,今年不缺煤了。不缺煤的后果,应该是煤价下跌,然而煤价的崩塌并没有出现。 不缺煤的,不单单是国内,国外也不缺煤。煤多,价格必然回落。国际煤价就回落了。 2024年1—2月,我国进口煤及褐煤平均进口单价为106.43美元/吨(较去年同期的136.6美元/吨下降了30.17美元/吨); 2024年3月,我国进口煤及褐煤平均进口单价为99.07美元/吨(-28.92); 2024年4月,我国进口煤及褐煤平均进口单价为101.07美元/吨(-21.65); 2024年5月,我国进口煤及褐煤平均进口单价为101.07美元/吨(-20.14); 2024年6月,我国进口煤及褐煤平均进口单价为97.22美元/吨(-15.38)。 国际煤价是降了,但是并没有降出摧枯拉朽的态势。国内同样如此,港口5500大卡的平仓价降到800多后就降不动了。为什么?通胀在背后撑腰呢不成? 大宗商品价格居高不下、汽车降价促销、商品房大幅降价、零售商品价格下降……停一下!这些也不是通胀的表现形式啊!好吧,那就说明现在不存在通胀。那么问题来了,没有需求、没有通胀,煤价为什么不落? 放眼全球,曾经因新能源和水电突然哑火、再赶上俄乌冲突断了供给欧洲的天然气管线,使得欧洲出现了史上最为严重的能源危机,其后果就是欧洲如瘟疫一般突然席卷全球,到处搜刮煤炭,导致原本平衡的国际煤炭供需格局被瞬间打破,国际煤价飙升。 当时背景下,全球恰逢后疫情时代,产需错位、贸易错位,使得中国得到了海量的国际订单,国内生产加足马力大干快上,国内煤炭供不应求、国际煤炭一煤难求,更为糟糕的情况是,受政策制约,澳煤又不被允许出口到中国,市场对煤炭需求的渴望达到了空前迫切的程度,似乎无论从地底下挖出多少煤来,都赶不上使用。 然而到了今年,国际上除了中国、印度还在增加对煤炭的进口外,其他原本进口煤的大户国家都明显减少了煤炭的进口需求。 一方面是全世界各地还在延续最为热火朝天的挖呀挖的状态,煤炭供应源源不断,另一方面是需求的断崖式衰减,煤炭从之前的香饽饽沦落到了无足轻重的地位,煤价应声回落。 要不是有中国和印度在国际市场上大肆“捡漏”,国际煤价早跌回解放前了。可是,国内的煤同样是挖的多,用不了,煤价理应减减减,但是为什么就卡在800多不往下走了呢? 其实昨天就已经说过了,怕涉及面太广被人骂,就没深说。其实不是煤价降不了,而是今年不好降,不能降。 听到这个言论有人就要说了:“你胡说!” 胡说不胡说咱们暂且放在一边,“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大家都听说过吧?在这里我们想引导大家对长协煤做一个思考。 条件不同,同样的药方可能会导致截然相反的结果。长协煤制度也是如此。特殊背景下,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今年条件不一样了。煤还在哐哐的挖,用户却没有了,煤一多,煤价就降,这本无可非议,但降着降着问题就出现了! 当煤价快要降到长协煤价格区间的时候,下游坐不住了,时刻准备着一旦市场煤价格跌破长协煤价,就不再执行长协合同,转而采购市场煤。 这是非常符合逻辑的市场打法。 当这个问题的萌芽一经出现,立刻引起上游煤企的极度警觉,要知道今年的长协煤占比那是相当大的,如果这一情况真的出现会怎么样?煤价崩塌、市场煤交易比重大幅提升、长协合同形同虚设、煤企利润大幅受损……换成是你会希望这种局面出现吗? 那怎么办? 丢卒保车! 我市场煤价格就不降,爱买不买,宁可一直没人要我市场煤砸手里,但我用这小小的损失保全了长协煤大大的利益。 而国际煤商也在密切关注着中国的市场,他们的煤炭定价与中国国内的煤价挂钩,只要永远保持适当的价格优势,就能保证他们最大的营业收入。所以,今年我国的进口煤量就又创出了一个新高。 好了,现在都明白了吧,照着这个逻辑,似乎就能够解释通了谁在今年硬抗着煤价、谁又是进口煤大幅增量的背后推手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