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识别从海洋中喷出的细菌和病毒》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18-06-26
  • 5月22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文章报道称,当海浪破碎时,某些特定类群的细菌和病毒很容易被喷射到大气中。

    来自斯克里普斯海洋学研究所、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和J. Craig Venter研究所(JCVI)的美国科学家组成的跨学科团队利用其开发的独特海洋-大气界面波浪形成设备,在34天内建立了浮游植物水华环境进行了该实验。几天之后,科学家们发现这一“模拟海洋”装置开始喷射出一些特定类群的细菌,如放线菌和棒状杆菌等。这些细菌和病毒表面被蜡质物质或脂质包被, 这些微生物表面的疏水特性使得它们更容易在海水波浪破碎时从海洋中抛出,进而从海洋转移到大气中。这个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研究小组包括化学家、海洋学家、微生物学家、遗传学家和儿科医学专家,他们试图了解这些传染性细菌和病毒可能会传播多远,以及这些从海洋中逃逸的细菌对公众健康构成的潜在风险。

    研究人员利用了地球微生物组计划开发的技术,发现海浪喷雾中发现的一些细菌已经在人类皮肤和肠道中找到,因此它们可能会影响人类的健康。但目前对人体呼吸富含微生物和其他生物物质的海洋空气对健康的影响(好或坏)知之甚少。研究人员报告说,在海水中存在一些不常见的菌株,如军团菌和大肠杆菌的禽流感菌株,这可能是某些沿海水域污染的证据。了解在污染径流中哪些病原体会被雾化,哪些化学成分能够形成气溶胶颗粒,可以帮助提高对居住在海岸附近的人们的暴露途径的理解。

    海洋喷雾为细菌扩散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意想不到的机制。接下来,细菌扩散的动力和机理,以及该过程对人类健康和地球气候的影响将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人类更加全面地了解地球的微生物生物圈。

    (刘晓琳 编译)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8-04409-z

    附图:斯克里普斯海洋学研究所在2014年的一次实验中确定了海洋气溶胶中的微生物

    (照片中为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斯克里普斯海洋学研究所)

相关报告
  • 《研究发现海洋生物中的新型病毒圈》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8-09-29
    • 一项针对RNA病毒的综合探测技术的研究表明,多种多样的RNA病毒会感染海洋微生物并与其共存,该技术被称为片段和引物连接双链RNA测序(FLDS)。 病毒通常会感染宿主机体并大量复制,破坏宿主细胞后重新寻找新的宿主生物体。为了解病毒的多样性和其生存环境,科学家通常以细胞中的病毒粒子为研究对象。病毒主要被归类为DNA病毒、RNA病毒和逆转录病毒。研究表明,海洋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DNA病毒,相比之下,自然环境中RNA病毒的多样性和生态学尚不为人所知,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环境基因组学研究方法。 为了评估RNA病毒在海洋环境中的多样性,由Syun-ichi Urayama研究员(日本筑波大学生态和环境科学系的助理教授)和Takuro Nunoura博士(日本JAMSTEC机构海洋生物科学研究与发展中心的理事长)开发了一种新的技术来全面分析RNA病毒的基因组。结果显示,10升海水中共鉴定出842种RNA病毒,其中大部分是新物种。其中一些归类为已部分了解的RNA病毒种类,而另一些则被划分为从未被了解的新类型。此外,科学家们还比较了在微生物中发现的RNA病毒和在海水中漂浮的RNA病毒的多样性,发现许多病毒只在微生物细胞内被识别。这些结果表明,仅在微生物中检测到的病毒与宿主微生物共存,他们并不会破坏细胞结构。 传统意义上,大多数病毒被认为是致病的。然而,最近的研究报告了一些病例,在这些病例中,感染病毒的生物没有表现出任何症状。根据这些结果,很有可能在自然界中,许多病毒与宿主和谐共存,对宿主产生不利影响的致病性病毒似乎是一个独特的群体。 通过能对RNA病毒的全面检测,新的FLDS技术有望在广泛的应用领域里促进生物技术的进步,而不仅仅局限于病毒的生态学。目前有一项研究已经开始探索FLDS技术在医药、公共卫生和农业领域的潜在应用。 (刘思青 编译)
  • 《Nature | 细菌抗病毒防御中的类真核泛素化系统》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7-19
    • 2024年7月17日,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Nature发表了题为A eukaryotic-like ubiquitination system in bacterial antiviral defence的文章。 泛素化途径在蛋白质稳态、信号传导和先天免疫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些途径中,由 E1、E2 和 E3 蛋白组成的酶级联将泛素或泛素样蛋白(Ubl)与靶蛋白赖氨酸残基结合。细菌编码参与硫代谢的 E1 和 Ubl 蛋白的远古近亲,但这些蛋白并不介导 Ubl 与靶蛋白的结合,因此细菌是否能进行类似泛素化的蛋白结合还存在疑问。 该研究证明了一个与噬菌体防御岛相关的细菌操作子编码了一个完整的泛素化途径。细菌 E1-E2-Ubl 复合物的两个结构显示出与真核生物泛素化机制惊人的结构相似性。细菌 E1 具有一个氨基末端的非活性腺苷酸化结构域和一个羧基末端的活性腺苷酸化结构域,该结构域具有一个包含催化半胱氨酸的可移动 α-helical 插入(CYS 结构域)。其中一个结构显示了细菌 Ubl C 末端处于腺苷化的反应前状态,第二个结构模拟了 E1 到 E2 的转酯化状态,E1 的 CYS 结构域与结合的 E2 相邻。研究人员发现,同一途径中的去泛素化酶对细菌的 Ubl 进行了预处理,使其 C 端甘氨酸暴露出来,以便进行腺苷化。最后,研究人员发现细菌的 E1 和 E2 相互合作,将 Ubl 连接到目标蛋白的赖氨酸残基上。这些数据共同揭示了细菌拥有真正的泛素化系统,其机制和结构与真核生物泛素化途径非常相似,这表明这些途径首先出现在细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