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最大二氧化碳直接空气捕集装置通过验证》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7-25
  • 记者23日从中国能建集团获悉,亚洲最大的年600吨级二氧化碳直接空气捕集(DAC)装置“碳捕块CarbonBox”成功通过百吨级模块满负荷可靠性运行验证。

    “碳捕块CarbonBox”由中国能建集团所属中能建(上海)成套工程有限公司联合上海交通大学组成的研发团队研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这一研发成果填补了我国在超大吨位高浓度工业级DAC工程装备领域的空白,标志着我国在二氧化碳直接空气捕集技术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DAC是一种新兴的碳捕集技术,可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低碳能源,直接从空气中捕集二氧化碳,并实现二氧化碳的净负排放。”该研发团队负责人朱莉军介绍,“碳捕块CarbonBox”采用团队自主研发的具有高选择性、快速吸附动力学的高性能捕集装置,可实现直接从空气或不同浓度的排放源中高效捕集二氧化碳,并根据后端应用需求直接输出不同浓度的二氧化碳。单个模块可从空气中直接年捕集99%高浓度二氧化碳超100吨。

    据介绍,“碳捕块CarbonBox”由捕集单元和处理单元组成,每个单元尺寸均为集装箱大小,可在现场对模块进行直接吊装,无需二次组装。同时,该装置也可根据工程需求进行捕集单元堆叠和处理单元集中式设计,通过标准化成组集成,二氧化碳年捕集规模可达百万吨。

    “我们聚焦DAC高能耗、高成本的世界性难题,通过捕集装置结构的创新设计、工艺流程的精准优化和核心配套件的研发,实现了二氧化碳捕集能耗的设计目标。同时,确保捕集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及使用寿命,综合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朱莉军说。

    据了解,“碳捕块CarbonBox”可广泛应用于绿色甲醇、绿色航空燃油等绿色燃料合成和碳交易服务等领域。通过该装置直接空气捕集得到的二氧化碳是绿色环保的碳源,有助于实现绿色碳源大批量、稳定供给,从而打通当前绿色燃料合成中面临的碳源瓶颈,为我国能源绿色转型提供重要的装备支撑。

  • 原文来源:https://www.china5e.com/news/news-1174052-1.html
相关报告
  • 《捕获和升级二氧化碳的新途径》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9-06-03
    • U of T Engineering的一个研究小组开发了一种新的电化学途径,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价值的产品,如喷气燃料或塑料。该技术可以显着提高直接从空气中捕获和回收碳的经济性。 “今天,技术上可以从空气中捕获二氧化碳,并通过一系列步骤将其转化为商业产品,”负责研究团队的Ted Sargent教授说。 “挑战在于需要投入大量精力,这会增加成本并降低激励。我们的战略是通过避免一些能源密集型损失来提高整体能源效率。” 直接空气碳捕获是一种新兴技术,公司的目标是用已经存在于大气中的碳而不是化石燃料来生产燃料或塑料。加拿大公司Carbon Engineering在宾夕法尼亚州斯阔米什建立了一个试验工厂,通过强制空气通过碱性液体溶液捕获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溶解在液体中,形成一种叫做碳酸盐的物质。 为了完全再循环,溶解的碳酸盐通常转变为CO2气体,然后转化为化学结构单元,形成燃料和塑料的基础。一种方法是添加将碳酸盐转化为固体盐的化学品。然后将该盐粉在高于900℃的温度下加热以产生可以进一步转化的CO 2气体。这种加热所需的能量增加了所得产品的成本。 U工程团队的另一种方法是使用电解槽,这是一种利用电力驱动化学反应的装置。以前使用电解槽从水中生产氢气,他们意识到它们也可以用来将溶解的碳酸盐直接转化为CO2,完全省略中间加热步骤。 “我们使用双极膜,一种新的电解槽设计,非常适合产生质子,”Geonhui Lee说,他和博士后Y. Chris Li是ACS Energy Letters新论文的主要作者之一,该论文描述了这种技术。 “这些质子正是我们将碳酸盐转化为二氧化碳气体所需要的。” 他们的电解槽还含有一种银基催化剂,可立即将生成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称为合成气的气体混合物。合成气是成熟的Fischer-Tropsch工艺的常用化学原料,可以很容易地变成各种各样的产品,包括喷气燃料和塑料前体。 “这是第一个可以一步完成从碳酸盐到合成气的已知过程,”萨金特说。 虽然已经使用许多类型的电解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化学结构单元,但它们都不能有效地处理碳酸盐。此外,溶解在液体中的CO 2如此容易变成碳酸盐的事实是现有技术的主要问题。 “一旦二氧化碳变成碳酸盐,传统电解槽就无法进入,”李说。 “这就是为什么它们产量低,效率低的部分原因。我们的系统独特之处在于它实现了100%的碳利用率:不会浪费碳。它还可以在出口处生成合成气作为单一产品,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品成本纯化。” 在实验室中,该团队展示了将碳酸盐转化为合成气的能力,总能效为35%,电解槽在运行6天以上时保持稳定。 萨金特说,需要做更多工作才能将工艺扩大到工业应用所需的水平,但概念验证研究证明了直接空气碳捕获和利用的可行替代途径。 “这对于回答是否有可能以商业上引人注目的方式使用空气捕获的二氧化碳的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说。 “这是关闭碳循环的关键一步。” ——文章发布于2019年5月29日
  • 《澳大利亚天然气巨头桑托斯计划从亚洲进口二氧化碳》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5-18
    • 据5月16日报道,专注于天然气的澳大利亚能源巨头桑托斯(Santos)希望从亚洲进口二氧化碳,并将其储存在当地的储存库中。 几年前,这个想法听起来可能有些古怪,但由于政府对这类项目的支持,碳捕获和储存似乎越来越受欢迎。 有报道称,尽管这类正在运行的项目很少,去年全球只有30个碳捕获和封存项目,但政府还是给予了支持。 然而,桑托斯有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它想从亚洲收集二氧化碳,并将其运往南澳大利亚库珀盆地的一个储存设施。与此同时,桑托斯计划将其在盆地天然气生产活动中排放的约170万吨二氧化碳储存起来。 彭博社援引桑托斯能源解决方案总裁布雷特·伍兹的话说,化肥、水泥、钢铁制造等难以减碳的行业都需要超出目前提供的解决方案。库珀盆地的Moomba设施每年可以储存2000万吨二氧化碳,可以持续存储50年。 碳捕获技术批评者的一个论点是,这项技术太昂贵,不值得投资。然而,桑托斯表示,Moomba捕集设施的第一阶段将花费不到1.5亿美元(2.2亿澳元),在那里储存二氧化碳的成本将低至每吨16美元。 虽然成功的记录有限,碳捕获可能开始迅猛发展。政府在提供补贴,企业在压力下想尽一切办法减少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