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酰基甘油酰基转移酶-1缺乏细胞中由于Claudin-1下调使丙肝病毒进入受损》

  • 来源专题:病毒性肝炎防治
  • 编译者: 肖宇锋
  • 发布时间:2014-10-13
  • 二酰基甘油酰基转移酶-1(DGAT1)与丙型肝炎病毒(HCV)的组装通过丙肝核心蛋白的脂质运输。我们通过应用转录激活因子的效应细胞核酸酶或慢病毒载体段发叉型RNA废除DGAT1在Huh-7.5细胞中的表达,并取得了完整的长期沉默基因。在DGAT1沉默基因Huh-7.5细胞系中丙肝进入严重受损,这表明Claudin-1表达显著减少。在DGAT1沉默基因Huh-7.5细胞系中,CLDN1的强制表达恢复了丙肝进入,这意味着CLDN1的下调是丙肝潜在病毒进入的关键因素。肝脏核因子4基因编码的表达和其他肝脏特异性基因也在DGAT1沉默细胞系中减少。研究结果表明,DGAT1在人体肝脏细胞的新角色:维持细胞内脂质平衡,通过调节CLDN1的表达影响丙肝进入。研究结果表明,DGAT1在人体肝脏细胞的新角色:维持细胞内脂质平衡,通过调节CLDN1的表达影响丙肝进入。

相关报告
  • 《紫苏二酰基甘油酰基转移酶2基因克隆与功能研究》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王晶静
    • 发布时间:2020-12-31
    • 二酰基甘油酰基转移酶(diacylglycerol acyltransferase, DGAT)是植物合成三酰甘油(TAG)最后一步的关键酶, 其中DGAT2在某些植物的种子油中能选择性积累更多不饱和脂肪酸. 本文成功克隆了紫苏二酰基甘油酰基转移酶2基因(PfDGAT2), 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 PfDGAT2实时荧光定量结果表明, 不同器官中PfDGAT2基因均有表达, 10?d种子的表达量最高, 在根中的表达量次之,在种子发育中后期, PfDGAT2表达量逐渐降低. 与野生型拟南芥相比, 过表达PfDGAT2拟南芥种子含油率提高了21.68%~77.89%, 其中种子含油率增加最多的4个株系, 其亚麻酸(C18:3)增加4.57%, 花生一烯酸(C20:1)增加7.44%, 花生二烯酸(C20:2)增加5.4%, 二十二一烯酸(C22:1)增加10.37%, 而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和亚油酸(C18:2)含量分别降低了3.47%、6.64%和4.83%, 油酸(C18:1)和花生酸(C20:0)分别只降低了0.18%和1.91%. 本研究结果表明, 紫苏PfDGAT2基因不仅能提高种子含油率, 还能促进亚麻酸、花生一烯酸等不饱和脂肪酸的积累, 这为研究植物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积累提供了参考及理论依据.
  • 《甘油产丁二酸细胞工厂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病毒学领域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malili
    • 发布时间:2019-12-09
    • 丁二酸可用于1,4-丁二醇、四氢呋喃、γ-丁内酯及PBS可降解塑料的合成,在化工、材料、医药、食品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被美国能源部列为未来12种最有价值的平台化合物之一。构建高效生产丁二酸的微生物细胞工厂,将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高效转化为丁二酸,是近年来国际上的研究热点。甘油作为高还原力的碳源,在生产丁二酸等需要较多还原力的产物时具有较大优势。但是,目前代谢工程改造微生物以甘油为底物生产丁二酸仍具挑战性,厌氧条件下丁二酸的产量和生产速率非常低。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学礼带领的微生物代谢工程研究团队通过对厌氧甘油代谢途径的理性分析,推测大肠杆菌原有的两条甘油厌氧代谢途径分别存在着缺乏丁二酸合成的重要前体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和能量供应不足的问题。团队通过基因编辑手段,将大肠杆菌中原有的两条甘油代谢途径失活,并使用来自克雷伯氏菌的ATP依赖型二羟基丙酮激酶替代了大肠杆菌原有的PEP依赖型二羟基丙酮激酶,从而在大肠杆菌中构建了一条新的甘油厌氧代谢途径。新的甘油代谢途径既不消耗PEP用于二羟基丙酮的磷酸化,又能额外产生质子动力势为细胞生长和丁二酸外排提供能量。使用这条节能的甘油代谢途径后,丁二酸产量、比生产速率和胞内ATP含量分别增加了282%、63%和338%。在厌氧条件下,96小时内可生产483 mM丁二酸,转化率达到理论最大转化率的92%,比生产速率是迄今为止甘油生产丁二酸的最高水平。该研究表明,能量供给是甘油厌氧发酵生产丁二酸的关键调控因素,通过产生质子动力势提高能量供给能显着提高甘油厌氧产丁二酸的合成效率。该研究为利用甘油为原料发酵生产丁二酸奠定了技术基础。(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