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年发电将成天然气需求增量最大行业》

  • 来源专题:油气开发与利用
  • 编译者: cncic
  • 发布时间:2019-12-30
  • 日前,由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CNPCETRI)联手国际能源署(IEA)共同举办的“天然气市场形势与安全供应”报告会指出,在环保政策驱动下,天然气代煤、与可再生资源协同发展是中国天然气发电稳步发展的主要动力,预计2035年中国发电用气量将达到1700亿方,气电装机容量将达到2.4亿千瓦,天然气发电将成天然气需求量最大的行业,伴随天然气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和清洁发电比例的提升,天然气发电“短板”也将显著改善。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天然气市场研究专家樊慧分析指出,过去十年中国天然气发电装机和发电量都得到稳健增长,年均增速分别高达15%和14%,其中装机增速高于同期中国总电力装机增速7个百分点。但气电在中国电力供应结构中占比以及发电用气量在天然气消费占比均显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从全球电力供应发展趋势来看,天然气发电在电力供应结构中占比呈现显著上升趋势,而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天然气发电量仅占3.2%,远低于全球23%的平均水平,显著低于美国、日本、韩国、德国等。

相关报告
  • 《IEA:全球电力需求增长,太阳能发电或将加冕为王》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10-29
    •  CNN 10月13日伦敦报道,未来十年里,全球电能80%的增长或将来自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将成为行业翘楚。   国际能源署(IEA)表示,在大多数国家,太阳能发电成本一贯低于燃煤发电或天然气发电。   国际能源署总部位于巴黎,他们表示,由于目前技术发展日趋成熟,加之各项利好政策,投资成本不断降低,太阳能光伏发电电池已经成为史上成本最低的供电来源之一。   光伏发电系统以电池板的形式,在每家每户与各大企业安装运行,也可以在各个太阳能公园进行部署。   国际能源署称,新冠疫情过后,未来全球能源市场的发展将呈现三种趋势。化石燃料前景将会岌岌可危,可再生能源发电则将由“前景光明”发展为“一飞冲天”,而太阳能发电将会首屈一指。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是一个国际政府间组织。该机构表示,去年,大规模太阳能光伏设施全球平均发电成本,已从2010年的约38美分/千瓦时(约合人民币2.5元),降低至6.8美分/千瓦时(约合人民币0.5元)。   国际能源署执行理事法提赫·比罗尔(Fatih Birol)在声明中表示:“我认为,太阳能将在世界电力市场中加冕为王。根据现行政策判断,2022年后,太阳能每年的并网功率都将创下新纪录。”   国际能源署提出第一种趋势:2023年初之前,新冠疫情将得到控制,全球能源需求将恢复疫情前水平,而光伏发电系统数量将会激增,在2030年前,太阳能发电总量将年均增长12%。同期,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将占据全球新增发电量的80%左右,到2025年将取代煤炭,成为主要发电方式。   可以预计,电能将在能源消耗总量中,占比越来越大。   国际能源署提出的第二种趋势:即使疫情持续蔓延,破坏经济,太阳能发电也会继续保持较低成本。   第三种趋势,即IEA所认为的“可持续发展趋势”,太阳能的地位更上一层楼。为达成《巴黎气候协定》预期目标,清洁能源政策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投资数额也会激增。2019年,全球太阳能光伏发电量和风力发电量共占发电总量的8%,而到了2030年,占比将接近30%。   比罗尔表示:“如果各国政府与投资机构对清洁能源项目加大投入,太阳能发电与风力发电的发展会更加兴旺,也将助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   呼声越来越高涨,人们认为应该利用这次疫情的契机,加速化石燃料转型,以应对气候危机。于是,部分国家政府已将环保措施纳入新冠疫情复苏规划的一部分。   包括英国石油公司与荷兰皇家壳牌在内的数家石油企业已经公布了其低碳能源转型计划,这也标志着疫情给全球能源市场带来了根本性转变。   煤炭即将谢幕   太阳能之星冉冉升起,而煤炭,这一过去几十年里全球能源系统的中流砥柱,正在走向消亡。   国际能源署报告中显示,由于疫情造成了“全球煤炭需求结构性崩溃”,于是经济活动衰退、电力需求下降。报告中还预测,2025年以前,煤炭发电总量将减少275千兆瓦。   即使明年全球经济能够从疫情中恢复,到了2030年,全球煤炭发电总量也将从37%降低至28%。   太阳能成本下降必然促使煤炭需求衰减。今年6月,国际能源署指出,明年即将投入使用的太阳能项目,平均价格或将为3.9美分/千瓦时,比2019年下降42%,不到燃煤电厂成本的80%。   相较而言,石油的发展前景充满了不确定性。疫情封锁期间,工厂停工、航班停飞、汽车停开,于是石油需求急剧下降。虽然后期有所回升,但部分分析师还是认为,疫情让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出行方式发生了永久性转变,石油需求总量或许再也无法回到2019年的水平。   国际能源署预测,未来十年里,石油需求总量将不再增长,但如果政策没有重大改变,石油需求总量并不会骤减。比罗尔表示:“从当前各国政策中可以看出,一旦全球经济复苏,石油需求总量就将回到疫情前水平。”    国际能源署报告预测,今年能源需求将下降5%,同时,碳排放量预计将下降7%,能源投资将减少18%。 
  • 《未来20年太阳能发电将成为最大发电装机容量来源》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19-12-11
    • 太阳能发电成为可再生能源中的“黑马”。与2018年的《世界能源展望》最大的不同是,2019年的《世界能源展望》认为,太阳能发电将迎来爆发式的增长,但也表示这将是基于全球相关政策上的变化得出的相对乐观的预测。在既定政策情景下,未来20年,太阳能发电将超过煤炭和天然气,成为最大的发电装机容量来源。在既定政策情景模式下,204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将从现在的26%增至44%,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占比将从现在的7%增至24%。 亚洲国家,尤其是中国、印度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动作具有重大意义。《世界能源展望》提到,中国已制定了相关政策,撤销了部分大幅削减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决定;印度也计划,到2030年实现非水电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450吉瓦。美国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规定也将被进一步强化。与2018年《世界能源展望》另一个较大的不同是,今年的《世界能源展望》将储能容量预测调高了近50%,其中部分与太阳能发电相关,还基于既定政策和技术进展大幅调高了海上风电装机容量预测。 水电仍在可再生能源发电中占最大比重,2040年将占总发电量的15%。与此同时,核电占比将出现下降,从当前的10%降至8%,但其发电量将出现绝对增长,主要源于中国和其他20几个国家的核电增长抵消了发达国家核电量的下降。 可再生能源发电与化石能源发电此消彼长。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不断提升的同时,化石能源发电占比下降明显,尤其是在既定政策预测模式下,2040年时,其占比将从持续了相当长时间的60%以下降至50%以下。煤炭发电占比1970~2013年猛增了5倍,也将从当今的38%降至2040年的25%。现有数据显示,2018年做出最终投资决定的新煤矿项目数量已降至一个世纪以来的最低值。如果没有更先进的碳捕集和存储技术,煤电的未来发展将一直受到限制。 天然气的地位难以替代。作为最现实的发电替代品,天然气过去22年的发电量翻了3番。到2040年,天然气发电占比仍占总量的1/5,但在欧洲和日本的用量将出现下降。天然气发电曲线的走向取决于其是否被选择,而通常是否采用天然气发电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是否靠近气源地,二是是否能承担相对高昂的运输成本。但总体来看,天然气在发电领域的地位不断提升,而其所具备的灵活性将是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最好补充,这或许是解决那些无法获得电力的居民用电困难的方案之一。 发电弹性需求受重视。发电的弹性需求是今年《世界能源展望》关注的又一主题。其认为,在既定政策情景下,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的增加和电动汽车需求的上升,全球对发电的弹性需求将超过对用电的需求。发电厂和电网将是弹性供电系统的基石,需求端的反馈可能产生极大影响。出于这个考虑,《世界能源展望》预测,2040年的储电能力将增长40倍,主要推动力来自相关成本的下降、建设周期的缩短、广泛的可获得性和规模化等。以印度为例,廉价电池为印度提供了低成本的弹性选择,可能在2030年后减少人类对煤电的需求。预测显示,2040年时,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增加,电力系统将面临更频繁也更广泛的发电波峰波谷变化;如果电力需求增速比能源需求增速快两倍,那么电力弹性需求增速也将比电力需求增速快两倍,对于一些特殊地区,如印度,可能不止快4倍。 《世界能源展望》关于电力的其他预测也发人深省:未来20年,电力是为数不多的消费量呈增长态势的能源之一,但不同地区的增长驱动力有所不同。在发达地区,由于数字化和电气化,电力需求有轻微增长,但都将被能效提高技术的效应所抵消;而在欠发达地区,增长驱动主要来自收入增加、工业产出加大和服务业的增长。 在既定政策情景下,全球交通板块的电力需求将从当下的2%增至2040年的10%,主要源于政策驱动下电动汽车的大力投放。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当前的政策进行预测显示,2040年前,全球电力部门的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将保持稳定;由于污染防止手段的广泛使用,排放量将有所下降。这或许是今年出台的《世界能源展望》中为数不多有安慰价值的预测。 从国际能源署2019年《世界能源展望》可以看出,天然气被视为解决全球能源市场深度失衡的最佳方案,可再生能源虽然也具有巨大增长潜力,但相对全球的能源需求增幅,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可再生能源,尤其是光伏、风能发电,都有间断性特点,在可见的将来仍需要大量化石能源予以补充。 过去100年,人类对舒适生活的追求主要源于化石能源的驱动,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依赖也使其退出过程变得异常艰难。如何尽可能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引发的不利气候变化是摆在全球各国政府及所有化石能源从业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在合理利用与最大限度减排之间取得平衡是一项需要耐心和智慧的工作,决策者应以客观事实为基础,认真审视每一项决策可能产生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