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溶血弧菌噬菌体、蛭弧菌及其应用》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 陈方
  • 发布时间:2020-09-10
  • CN111549003A副溶血弧菌噬菌体、蛭弧菌及其应用
    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防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副溶血弧菌噬菌体VP-HYP MCS-1、蛭弧菌Halobacteriovorax sp.MCS-1组合物及其在防治对虾致病性副溶血弧菌感染中的应用。副溶血弧菌噬菌体为副溶血弧菌噬菌体VP-HYP MCS-1,已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 No.19693。副溶血弧菌蛭弧菌为副溶血弧菌蛭弧菌Halobacteriovorax sp.MCS-1,已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 No.19694。本发明分离获得的烈性噬菌体VP-HYP MCS-1,其宿主专一性强,对副溶血弧菌具有裂解和杀灭作用;分离获得蛭弧菌Halobacteriovorax sp.MCS-1,其宿主谱较广,对包含副溶血弧菌在内的多种弧菌具有裂解和杀灭作用;本发明提供的副溶血弧菌噬菌体和蛭弧菌在防控对虾致病性副溶血弧菌感染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关报告
  • 《渤海和黄海沿岸海鲜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抗菌性、毒力及遗传关系》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mj
    • 发布时间:2018-10-12
    •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病原体,通常栖息在河口和海洋环境以及海产品中。在本研究中,分析了来自中国渤海和黄海三个沿海省份的主要海产品中的90株副溶血性弧菌,通过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阐明了它们的抗菌性、毒力和遗传关系。结果表明,分别在在一分离株和五分离株中检测到毒力基因tdh和trh。大多数分离株对氨苄青霉素(86/90)和头孢唑啉(75/90)均有耐药性。一些分离株对阿米卡星(27/90)、头孢呋辛钠(18/90)、四环素(16/90),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16/90)和链霉素(13/90)耐药。40个分离株(44.4%)对至少三种抗菌素具有多重抗菌性。副溶血性弧菌群由68种序列组成,其中41种对于pubMLST数据库是全新的,显示出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的系统发育相关性与收集源无关。此外,抗生素抗性和trh阳性毒力与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的遗传群体无关。这些结果表明,中国渤海和黄海沿岸抗生素耐药性或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的多样性可能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风险。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发现副溶血性弧菌重塑硅藻生理与代谢》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6-28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藻遗传与发育研究团队在环境微生物学期刊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发表题为Effects of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on physiology and metabolism of Thalassiosira weissflogii in the co-culture system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基于弧菌与硅藻共培养实验,结合生理指标检测与转录组高通量测序,系统揭示了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对硅藻威氏海链藻(Thalassiosira weissflogii)的生理及生化代谢过程的影响及内在机制,为深入理解藻菌互作提供了新视角。 硅藻在海洋初级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约贡献 40% 的海洋初级生产力和 20% 的全球光合固碳量。硅藻通过分泌各种代谢产物与周围微生物互作,形成独特的 “藻际环境”。已有研究表明,藻际细菌通过利用藻际高浓度光合产物、降解硅藻胞外多糖等影响海洋碳循环。然而,在这种海洋微生态环境下,硅藻的生长与代谢活动是如何变化与调控的仍不清晰。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海洋环境中且常与硅藻共存于“藻圈”微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本研究通过构建威氏海链藻与副溶血性弧菌的共培养体系,分析硅藻在光合作用、碳氮代谢和几丁质代谢等方面的生理变化及转录响应。 研究发现,与副溶血性弧菌共培养条件下,威氏海链藻可能通过上调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利用细菌代谢物(如IAA)来维持正常的生长速率。弧菌显著抑制了藻细胞中叶绿素尤其是叶绿素c的积累,从而影响了硅藻光合作用效率,且藻细胞碳氮代谢平衡被打破,碳固定能力下降。几丁质作为威氏海链藻重要的细胞壁结构多糖,其代谢过程受弧菌影响:威氏海链藻通过上调几丁质合酶的表达量以及降低几丁质酶活性来增加几丁质的合成量,从而提高细胞壁强度以应对弧菌侵扰。此外,弧菌调控了威氏海链藻抗氧化酶系统与信号转导,硅藻表现出多层次的生理响应机制。该研究首次从分子水平系统解析了副溶血性弧菌对硅藻生理代谢的影响机制,拓展了对藻菌互作的理解,为未来在海洋生态和养殖水体健康调控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青岛农业大学联培硕士研究生王佳慧为文章第一作者,副研究员邵展茹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等项目的共同资助。 论文信息: Wang, J., Cheng, M., Wang, X., Wang, G., Duan, D., & Shao, Z*. Effects of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on physiology and metabolism of Thalassiosira weissflogii in the co-culture system.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2025, 91(5), e0032325. https://doi.org/10.1128/aem.003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