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纳米粒子清除及体内分布的影响因素》

  • 来源专题:重大新药创制—研发动态
  • 编译者: 杜慧
  • 发布时间:2014-12-18
  • 纳米颗粒药物传递系统 (5-250nm) 因其能克服多个生物屏障并且可缓解最佳剂量范围内治疗负荷而在改善疾病治疗方面具有巨大潜力。纳米颗粒的快速清除是药物传递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因此了解纳米颗粒分布及半衰期的影响因素是十分必要的。在这篇综述中,我们会讨论影响纳米颗粒血液滞留时间和器官特异性积累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与生物屏障的相互作用和可调节的纳米颗粒参数,如成分、 尺寸、 核心性能、 表面修饰 (聚乙二醇化和表面电荷) ,还有靶向配体的官能团化。所有这些因素均可从根本上影响纳米颗粒的生物分布和半衰期,它们是通过降低循环纳米颗粒的非特异性吸收,延缓调理作用,并增加组织特异性积累而发挥作用的。

相关报告
  • 《在大鼠体内分布的纳米银:离子和次级粒子的作用》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huangzheng
    • 发布时间:2016-08-16
    • 银纳米粒子作为抗菌药物在广泛范围内受到广告推广。大部分可用的研究表明,银纳米颗粒的毒性主要是由银离子释放的粒子。然而,区分银纳米颗粒和银离子的影响,它仍然是具有挑战性。这里我们使用一个短期的组合体内研究在老鼠和一个在毒性动力学模型来确定组织管理的离子分布和nanoparticulate银、银和估计混合比率不同的物种,即主要纳米粒子、离子和次级粒子。我们的数据表明,银纳米颗粒和银离子或略微可利用单一口服摄入后,无毒剂量。静脉注射后的器官分布实验数据准确的预测反映在计算机模型。毒性动力学建模显示系统的主要比例注入离子分布银子新创形成二次纳米粒子,这种粒子的存在是证明电子显微镜。银离子,形成二次粒子,突显了在区分粒子和银纳米粒子的影响。
  • 《一种通用的方法,将石墨碳纳米粒子和它们的衍生物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合成。》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7-09-21
    • 介绍了一种多用途的旋转化学汽相沉积(RCVD)技术,用于现场合成大型无磁性金属氧化物纳米粒子(NPs),并实现了一种可控制的涂层厚度在1-5纳米范围内。该技术显著地将传统的化学汽相沉积(CVD)生产从mg水平提高到每批次10克,具有持续制造的潜力。由电子显微镜成像、电子散射光谱元素线扫描、x射线粉末衍射和Raman光谱分析所证实的光滑、均匀的c层金属氧化物NPs,是由良好的结晶层材料制成的。以尼龙12为例,我们进一步证明,在矩阵中加入c涂层复合NPs,可以提高导热系数,从0.205 wm 1 K 1 K,到0.305w m 1 K,再到4个百分点的c涂层ZnO复合材料,再增加27%的抗拉强度,增加2个百分点。 ——文章发布于2017年9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