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2023十大年度人物榜单:除了10名学者外,今年还有1位非人类上榜》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3-12-29
  • 2023年12月13日,《自然》(Nature)公布了2023年度十大科学人物榜单(Nature’s 10),这一榜单旨在选出10位在本年度做出重大科学突破的学者。在这次评选中,共有5名男性、5名女性入榜,以及一个AI。这也是《自然》首次将非人类ChatGPT列入了年度科学人物榜单。在这些人中,许多科学家做出的研究可以被认为是“突破性研究”,比如有重新定义生殖的日本学者林克彦;共同开发ChatGPT的OpenAI首席科学家伊利亚·苏茨克维尔(Ilya Sutskever);以及在GLP-1药物研发中起到突出作用的斯维特拉娜·莫约夫(Svetlana Mojsov)等。

    如下盘点几位有代表性的学者。

    重新定义生殖:林克彦

    今年3月,“男男或能生子”的话题一度在网上引起热议。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一项干细胞技术。 3月15日,日本大阪大学林克彦(Katsuhiko Hayashi)团队在《自然》(Nature)上发表论文宣布,他们从两只雄性小鼠父母的细胞中培育出了卵子,这些卵子在与雄性精子结合后,能够繁衍出下一代,并且下一代小鼠仍具有生育功能。

    在这项研究中,林克彦团队从雄性老鼠的尾巴中取出具有X和Y两种性染色体的细胞,并将它们转化为干细胞。在这个过程中,大约有3%的细胞会自发失去Y染色体。林克彦团队分离出这些失去Y染色体的细胞,并用化学物质处理,导致细胞分裂时出现错误,其中一些错误导致细胞具有重复X染色体,成为雌性细胞。在实验中,每个步骤都非常精妙,在630次胚胎移植中,有7只活的幼崽培育成功。

    林克彦的这项研究,可以说是对生殖规律的一次颠覆。澳大利亚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生殖生物学家罗伯特·吉尔克里斯特(Robert Gilchrist)在听说这项研究时表现得非常震惊,甚至表示惊讶到“从椅子上摔了下来”!但林克彦本人表示,“事实上,这项实验并不是那么困难。”

    凭借这项研究,林克彦入选《自然》2023年度十大科学人物,评选的理由是,“他成功地从雄性老鼠的细胞中创造出可行的卵子,这可能有助于拯救濒临灭绝的物种”。

    ChatGPT之父与ChatGPT共同入选

    去年11月,OpenAI公司推出了ChatGPT,该AI模型一经上线后火速风靡全球,它能以对话的形式,处理多种复杂的任务。凭借这款产品,OpenAI的市值在半年内翻了3倍。伊利亚·苏茨克维尔(Ilya Sutskever)是OpenAI公司的首席科学家,在开发ChatGPT和其底层大型语言模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1986年,伊利亚·苏茨克维尔出生于苏联,后来移居以色列并最终定居加拿大。2015年,他与艾隆·马斯克(Elon Musk)、萨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共同创建了非营利人工智能组织OpenAI,随后便投入了GPT系列的研究。今年,ChatGPT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可以说,ChatGPT绝对是今年最关键的热词之一,《自然》杂志特写部主编理查德·蒙纳斯特斯基(Richard Monastersky)表示:“ChatGPT在今年的各种新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科学界乃至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苏茨克维尔因其“改变社会的ChatGPT和其他人工智能系统的先驱”身份,被《自然》评选为2023年度十大科学人物之一。

    有趣的是,《自然》首次将非人类ChatGPT列入了年度科学人物榜单。蒙纳斯特斯基解释说:“或许是由于ChatGPT的巨大影响力,我们首次将其列入榜单。这款生成式人工智能软件的代表性可能预示着科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他补充道,“尽管ChatGPT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人物,也不完全符合《自然》评选十大人物的标准,但我们特例将其列入榜单,以承认生成式人工智能对科学发展和进步所带来的重大变革。” 然而,《自然》对ChatGPT未来的态度却保持谨慎,贴上了“恩泽还是累赘?”(Boon and burden)的标签供公众探讨。

    超导界的“侦探”:詹姆斯·哈姆林

    今年,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物理学家朗加·迪亚斯(Ranga Dias)一直深处舆论中心。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室温超导研究,另一方面就是因为康奈尔大学詹姆斯·哈姆林(James Hamlin)对他室温超导研究的“打假”。

    超导是一种物理现象,指的是某些物质在低温下(通常是接近绝对零度),电阻消失并表现出完全的电导性。最早是由荷兰物理学家海克·卡末林·昂内斯(Heike Kamerlingh Onnes)在1911年发现的。一般来说,物质需要降温到特定的临界温度以下才会展示出超导性。而今年3月,迪亚斯团队在《自然》上发表研究,声称在“中等压力下成功实现了长期追求的室温超导性”,这意味着,人类可以在室温(较常规的低温条件)下实现超导性。如果室温超导真的能够实现,那么将会成为物理学界新的丰碑。一时间,迪亚斯成为了超导界众星捧月的对象。可这种追捧没持续多久就迎来了纽约州伊萨卡康奈尔大学的超导研究员哈姆林的质疑。

    哈姆林和同伴指出了迪亚斯论文数据上的问题并提交给《自然》团队,最终在11月,迪亚斯的这项研究迎来了撤稿的结局。事实上,这已经不是哈姆林第一次“打假”迪亚斯了,2020年,迪亚斯团队就发表过一项研究,研究的部分数据与哈姆林在2009年发表的一篇论文有重合之处,该论文已于2021年被撤回。

    今年,哈姆林被评选为《自然》2023年度十大科学人物,原因是“这位物理学家帮助发现了有关室温超导性的轰动性声明中的缺陷”。作为超导领域的专家,哈姆林对于研究非常严谨,他曾有过一个经历:在研究生期间,哈姆林偶然发现一种材料可在室温中进行超导,这让他异常兴奋,但经过反复验证后发现,这只是个美丽的误会,这次研究的失败让他吸取了教训,那就是:“永远不要去假设,自己发现了什么新东西”。

    被遗忘的GLP-1药物功臣:斯维特拉娜·莫约夫

    GLP-1即类胰高血糖素-1,是一种食欲抑制剂,目前以该技术为原理的Ozempic和Wegovy等代表性药品已风靡减肥领域,创造了数十亿美元的价值,甚至被认为有望摘得诺奖。 在过往提到对GLP-1研究作出贡献的科学家时,几乎没什么会提到斯维特拉娜·莫约夫(Svetlana Mojsov)。

    莫约夫出生于南斯拉夫,现年已经七十多岁,曾是波士顿马萨诸塞州总医院(MGH)内分泌单元的成员,而这个地方被认为是GLP-1药物的“诞生地”。莫约夫曾证明,“GLP-1的这种生物活性形式能够引发大鼠胰腺释放胰岛素”,创建的多肽和抗体也为证明“GLP-1能够在早期人类试验中降低血糖”研究中产生积极影响。

    可以说,莫约夫的研究为GLP-1药物的应用奠定了基础,但多年以来,莫约夫都被外界忽视,在介绍GLP-1药物的时候,几乎没有她的身影,甚至药物的专利费用她也从未收到过。一怒之下,莫约夫选择了法律诉讼。在经过漫长的维权之后,莫约夫获得了部分第一代GLP-1药物销售的专利收入。不仅如此,她还敦促《细胞》(Cell)和《自然》(Nature)等期刊修订了关于GLP-1发现的叙述,肯定她在GLP-1药物中的贡献。2023年9月,《Science》发表了两篇长文,讲述她和GLP-1的故事。

    在《自然》2023年度十大人物盘点中,莫约夫因“一位生物化学家终于因她在开发数十亿美元减重药物中所起的作用而获得了认可”为由上榜。莫约夫的经历似乎是女性科学家在科学研究方面的一个缩影。长期以来,女性科学家在研究中的贡献和作用始终处于边缘地位。对于自己终于让外界了解自己的GLP-1研究这件事,莫约夫表示,“我只是很高兴我的工作得到认可”。

    用ADC药物击败化疗:托马斯·波尔斯

    在今年10月的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托马斯·波尔斯(Thomas Powles)宣布,“以前,我们从未在尿路上皮癌一线治疗中获得比化疗更好的生存结局,现在我们成功地实现了这一突破”! 而能够突破化疗的治疗方式,正是从2023年从年头火到年尾的ADC药物。膀胱癌试验检测了一种名为奥瑞韦敏维多汀(enfortumab vedotin)的ADC药物,该药靶向一种称为nectin-4的蛋白质,该蛋白能够在膀胱癌细胞上丰富表达。它与另一种免疫疗法药物pembrolizumab共同作用于癌细胞。这种联合疗法已经获得了FDA批准,适用于无法接受一种名为cisplatin的化疗药物的人。此前,大约有一半左右晚期膀胱癌患者无法接受这种药物。另外与标准化疗相比,两种新药物的联合似乎将中位生存时间从约16个月延长到2.5年。

    有学者评价这项研究是“近40年来在晚期膀胱癌方面的最大突破”。波尔斯的上榜理由是,“这位医生兼癌症研究员,领导了一项改变膀胱癌治疗方式的重大临床试验”。

    除了上述五位科学家外,还有五位科学家也做出了突出贡献。

    其他五位上榜的科学人物

    哈利杜·廷托(Halidou Tinto)是寄生虫学教授和全球健康科学家,担任基纳法索Nanoro临床研究部门主管,他的研究为了解和抗击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疟疾做出了重要贡献。廷托的上榜理由是,“由于这位研究人员的严格测试,针对这种致命祸害的第二种疫苗将很快推出”。廷托领导的临床试验成功帮助了一款疫苗获批,该疫苗能极大降低疟疾感染率和死亡率。

    今年8月23日,印度“月船3号(Chandrayaan-3)”探测器成功降落月球表面,卡尔帕纳·卡拉哈斯蒂(Kalpana Kalahasti)是印度科学家和电子与通信工程师,她是该登月项目的副总监,负责该项目。她上榜的理由是“这位工程师和经理在确保月船3号成功着陆月球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使印度成为第四个实现这一壮举的国家。”

    玛丽娜·席尔瓦(Marina Silva)出生于1958年,是巴西政治家和环保主义者,今年1月,席尔瓦宣誓就职巴西环境部长,致力于推动巴西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主导地位,让巴西重新融入国际社会。巴西亚马逊雨林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但近年来由于森林砍伐和开发等遭到了严重破坏,席尔瓦上任后表示,巴西的目标是“恢复1200万公顷退化土地”。 上榜理由是“巴西环境部长帮助控制了猖獗的森林砍伐,并重建了被前政府削弱的政府机构。”

    安德里亚·克里彻(Annie Kritcher)是美国核工程师和物理学家,被评选为《自然》2023年度十大科学人物的理由是“这位物理学家帮助美国国家点火装置产生了曾经只能在氢弹和恒星中看到的核反应。” 去年12月,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传来消息,科学家们在核聚变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首次激光核聚变点火成功,这一实验产生的能量超过科学家投入的能量。这项研究或许能够为清洁、可持续的能源解决方案打开全新的大门。克里彻是该项研究的关键人物,今年4月,她还入榜了“2023年最具影响力的TIME100人名单”。

    埃莱妮·米里维利(Eleni Myrivili)是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的首席供热官(CHO),她的入榜理由是“作为联合国首席气候官,这位前政治家正在帮助世界为气候变化的威胁做好准备。” 米里维利是世界公认的热量抗逆(Heat resilience)专家,曾被许多知名国际媒体纳入影响力榜单,包括《纽约时报》和Politico杂志2022年最具影响力欧洲人28人榜单。
相关报告
  • 《中国学者入选《自然》2019十大科学人物》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dingxq
    • 发布时间:2019-12-19
    • 新华社伦敦12月17日电(记者张家伟)英国《自然》杂志17日发布2019年全球十大科学人物,中国北京大学的邓宏魁教授凭借在人类干细胞基因编辑领域取得的成果入选。 《自然》新闻特写主编里奇·莫纳斯特斯基说,这个榜单选取了那些在本年度科学界重要事件中扮演关键角色的人物。 邓宏魁是唯一一名登上榜单的中国学者。据《自然》介绍,他和团队对人类干细胞进行基因编辑,使它们能抵御艾滋病病毒感染,随后移植到一名罹患白血病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身上。部分经基因编辑的细胞在患者体内持续存在了近两年且未引起明显副作用,但经基因编辑的细胞数量较少,不足以降低血液中艾滋病病毒的病毒载量。尽管如此,一些同行仍认为,这在使用基因编辑技术治疗人类疾病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研究报告此前已发表在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此外,生态学家桑德拉·迪亚兹与140多名学者合作,详细评估了全球生物多样性,结果显示人类活动导致100万个物种面临灭绝风险。天体物理学家维多利亚·卡斯皮协助建设了天文探测设备“加拿大氢强度图谱实验”,利用这个设备天文学家发现了大量快速射电暴。 在刚果(金),微生物学家让-雅克·穆延贝·塔姆弗姆正领衔抗击埃博拉疫情。神经学家内纳德·塞斯坦及其团队在实验室中完成一项实验——通过特殊技术,在猪死亡数小时后取出猪脑并将其部分“复活”,在细胞层面恢复某些循环和神经功能。物理学家约翰·马丁尼斯及其团队成功让量子计算机执行了计算任务,并且完成的速度比现有最好的传统计算机都快。 入选这份榜单的还包括古生物学家约翰尼斯·海尔-塞拉西、物理学家里卡多·加尔旺等人……
  • 《2022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年度榜单”发布》

    • 来源专题:科技期刊发展智库
    • 编译者:李涵霄
    • 发布时间:2023-07-19
    •   2023年3月28日,2022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年度榜单”正式发布。该榜单以全球领先的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Elsevier)的引文与索引数据库Scopus作为统计来源,采用了上海软科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开发的方法,从多个维度深度剖析、识别处于科研职业生涯不同时期的中国学者、并系统性展示其科研成果表现。这是自2015年以来双方合作进行的第九次发布,爱思唯尔为该榜单提供了数据支持和技术实现。   2022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上榜共计 5,216人, 来自504所高校、企业及科研机构,覆盖了10个教育部学科领域中的84门一级学科。此次高被引学者的基础数据提取使用了进一步优化并更新后的爱思唯尔教育部一级学科分类映射(已覆盖111个学科),这项文章级别的映射使得中国学者的学科归属、学科表现等方面的数据更加直观地展现了契合中国学科设置的学术研究生态,完善并科学、精确地描绘了中国学者的科研产出,为进一步清理、分析和研究学者引用表现提供了有效帮助。这也使得有更多在细分领域有卓越表现的学者进入到大家的视野中。   秉承“立足中国,服务中国”的理念,爱思唯尔通过发布“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不仅致力于系统性地展示中国科研领域的人才分布现状,而且精准呈现各机构、高校优势学科构成,以及在关键技术研究和各重点领域的突破创新。榜单从机构科研人才现状入手,围绕科研人才进行深度剖析,以科研前沿所涉及的维度为切入点描绘人才画像,展现学科优势,在全面展现中国科技发展前沿的同时,聚焦学科发展与建设,为协助中国学术界把握科研先机、赋能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努力!   基于可信赖的数据引擎和卓越的洞察分析能力,爱思唯尔致力在多个不同维度全面支持中国科学共同体: ●推动人才发展,爱思唯尔助力各机构、高校做好人才发展规划及布局,打造更有竞争力的人才发展途径; ●科研平台建设,基于对下一代科研人才创新和发展有着关键影响的学科前沿进行梳理,爱思唯尔通过大数据分析服务和科研数据库解决方案,持续为机构和高校整合数据与科研资源,助力他们构建国际一流水准的研究平台; ●科研决策制定,通过组织整理全球科研信息,爱思唯尔支持学术界、企业、出版机构和政府,让决策者们对其机构发展及竞争力洞若观火,加快科研步伐; ●交叉学科建设,通过鼓励跨学科合作、促进科研人员职业发展和加速创新研究等方式,支持科研群体加速科学发现进展,尤其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整合跨学科资源,形成具有可执行性的发展战略。 (1)方法论   爱思唯尔2022 “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以全球权威的引文与索引数据库Scopus作为中国学者科研成果统计来源,采用了上海软科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开发的方法,在2022年的榜单制作过程中,增加了更多维度的学者观测指标,并且优化了学者学科归属和相应判定的方法。整体入选条件保持不变。该榜单基于以下条件,分析中国学者的科研成果表现: ●Scopus收录的科研成果发表署名机构为中国(大陆)机构的作者,且现职工作单位在中国,包括非中国籍和非华裔学者。 ●仅统计上述学者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科研成果。 ●根据Scopus教育部一级学科分类体系进行上述学者的科研成果分类。每个学科上榜的学者数量与Scopus收录该学科中国机构署名的作者数量相关。 ●在榜单统计的上述学者(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文献)需要满足: ① 被收录文献数一篇以上(不含); ② 被收录文献的总被引次数达到本学科阈值条件; ③ 至少有一篇全球前1%高被引文献,或学者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文整体FWCI高于1。 (2)学者就职机构的说明   学者就职机构认定:以Scopus学者档案信息中的现就职机构为基准,同时结合已确认的学者或相关机构主动反馈和申请的机构调整记录,最终确认榜单中入选高被引学者的现职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