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砗磲规模化人工繁育成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18-09-11
  • 动物也能进行光合作用吗?没错。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攻关研发的3种南海砗磲规模化人工繁育和苗种培育技术,近日通过了专家组现场验收。这些砗磲品种被称为“光合动物”,生长成本很低,但在造礁护礁、建设海洋牧场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砗磲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南海海区和海南岛海域。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喻子牛带领的课题组,早在2014年就开启了对南海砗磲的专题研究。2016年,该课题组成功繁育出鳞砗磲幼贝并进行了岛礁移植牧养,2017年繁育数量大增,2018年以来对无鳞砗磲、番红砗磲进行了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研发。截至今年8月底,人工繁育3种砗磲幼贝共计66.65万个。

    “南海砗磲在科学研究、南海岛礁生态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喻子牛说,南海砗磲体内有藻类植物共生,只要有光,藻类就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砗磲不用摄取其他食物就可以生长,课题组对这种共生机制正在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南海砗磲不仅能促进和维持生物多样性,而且它们厚重的贝壳是岛礁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造礁、护礁。

    国家贝类产业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专家组组长张国范认为,在鳞砗磲基础上,该课题组在国内率先完成了无鳞砗磲和番红砗磲的规模化繁育和苗种培育,有助于砗磲产业化发展和岛礁砗磲资源种群的恢复与重构。(易宗平)

  • 原文来源:http://ocean.china.com.cn/2018-09/10/content_63366680.htm
相关报告
  • 《三种南海砗磲规模化人工繁育和苗种培育获得成功并现场验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9-04
    • 8月28日,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任务局组织专家组对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海生态环境变化”先导专项中的课题,“造/护礁主要功能生物种群的恢复与重构技术”—“三种砗磲规模化人工繁育和苗种培育”内容进行了现场验收。   专家组听取了喻子牛研究员课题组工作汇报,审阅了相关资料,考察了三种砗磲繁育现场,并现场抽样计数和测量。专家组认为,在鳞砗磲基础上,课题组在国内率先完成了无鳞砗磲和番红砗磲的规模化繁育和苗种培育,为今后砗磲的产业化发展和岛礁砗磲资源种群的恢复与重构增加了新的种类和更加坚实的技术支撑。   自近两年成功繁育出鳞砗磲幼贝并进行了岛礁移植牧养以来,课题组致力于进一步深化研究、优化技术、扩大成果,今年除鳞砗磲外,又对无鳞砗磲(个体大小列10种砗磲中第二)和番红砗磲(常见海水族观赏种类)进行了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研发;研发取得了成功,至验收日为止,获得番红砗磲12.71万个(平均壳长8.79±1.72mm,平均壳高4.38±0.79mm),无鳞砗磲40.87万个(平均壳长5.38±1.13mm,平均壳高3.37±0.46mm),鳞砗磲计13.07万个(平均壳长2.60±0.26mm,平均壳高2.18±0.19mm);三种砗磲幼贝数合计66.65万个;幼贝生活力充沛、健康状态良好。
  • 《番红砗磲和长砗磲人工种间杂交及应用获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3-13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喻子牛研究员团队,在番红砗磲和长砗磲人工种间杂交及应用获新进展,研究团队以长砗磲和番红砗磲为材料,采用双列杂交模式进行远缘杂交,获得了长砗磲和番红砗磲杂交新品系,该品系在生长率、存活率和外套膜颜色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在水族观赏市场及未来养殖产业领域有着潜在的应用前景。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水产领域专业期刊Aquaculture Reports,副研究员李军为论文第一作者,研究员喻子牛和研究员张跃环为并列通讯作者。 砗磲作为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关键框架物种,不仅在维护生态系统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还是一种重要的水族观赏生物。然而,由于过度捕捞,天然砗磲资源遭到了严重破坏,砗磲资源急剧下降。其中,番红砗磲是砗磲家族中最小的种类,每年仅生长3-4厘米,但是它却是砗磲科中外套膜颜色最为鲜艳、外形最为美丽的品种。长砗磲是中型物种,每年最快生长量为6 - 7厘米,而且具有十分美观密集的鳞片。因此,二者杂交有可能产生具有极其优良遗传特性的杂交品种。 本研究首次在国际上开展了这两种砗磲的种间杂交研究,并对各实验组相关性状(生长、存活和外套膜颜色)进行了比较分析,创造了新型砗磲种质资源。结果表明:经过一周年养殖,相对于番红砗磲大小(44.74±4.62 mm)而言,以长砗磲为母本的杂交子代(56.84±6.53 mm)生长速度提高了27.04%;相对于番红砗磲存活率(24.47 ± 1.51%)而言,其杂交子代(13.33±2.49%)存活性能提高了83.57%;最为关键的,杂交砗磲的贝壳外形和外套膜颜色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既继承了番红砗磲的鲜艳色彩,又融合了长砗磲独特的纹理特征,表现出极高的观赏价值。该成果得到了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海南省重点研发、福建省科特派项目、广州市重点研发计划和深圳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等项目联合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 Li J., Ma H., Qin Y., Wei J., Liu W., Zhao Z., Mi N., Li J., Yue C., Xing Q., Yu Z.*, Zhang Y.*. (2025).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rtificial 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 between Tridacna maxima and T. crocea. Aquaculture Reports. 2025, 41: 102694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3525134250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