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平高科&华为成立数字农业公司,破解农业“数据孤岛”难题》

  • 编译者: 江浩
  • 发布时间:2025-08-21
  •        在农业科技迎来新一轮变革的关键节点,基于中信集团与华为的战略合作,中信农业旗下隆平高科与华为生态企业深圳开鸿数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开鸿”)强强联合,为我国农业数字化发展注入了全新动能。 

           近日,隆平开鸿农业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隆平开鸿”)正式成立,标志着双方在数字农业领域的合作进入实质性阶段,致力于以“农业开源鸿蒙操作系统”为突破口,解决长期制约农业数字化发展的“数据孤岛”问题。 隆平高科携手华为生态企业,布局农业数字化新高地 隆平开鸿注册资本高达8500万元,由隆平高科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持股47.06%、深开鸿持股17.65%、员工持股平台持股35.29%。

           公司法定代表人为隆平信息董事长陈志新,业务涵盖物联网应用服务、AI系统集成、生物肥料研发、农资销售、农业设施建设与运维等多个领域,构建“科技+农业”融合创新体系。 企查查信息显示,深开鸿是开源鸿蒙(OpenHarmony)生态的核心力量,由鸿蒙系统创始人王成录博士带队,具备分布式操作系统和“端侧AI闭环”创新技术能力。其自研操作系统KaihongOS,具有安全、完备、实时、智能等特性,能实现农机、传感器、终端等设备的高效协同,为数字农业打通底层操作系统壁垒。此次新公司落地,被明确为中信集团与深开鸿在数字农业领域的唯一合作平台,将作为国家农业数字化体系建设的重要支点,推动核心技术“国产替代”与数据体系“自主可控”。 

           农业鸿蒙系统破圈,入选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值得关注的是,3月20日,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办的《乡村振兴年度盛会》上,农业开源鸿蒙系统从全国466个案例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160个乡村振兴典型案例。这一荣誉不仅体现了业界对鸿蒙系统在农业场景适配性的认可,更预示其在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广阔前景。 隆平开鸿的使命正是基于这一系统平台,构建“统一数字底座”,打造“数据+模型+系统”融合的农业智能体,实现农业从“经验种植”向“智能决策”跃迁。未来的农业操作系统不再仅仅是“设备的操作系统”,而是整个农业生态的“数字大脑”。 数据安全与生态共建并重,构建智慧农业新格局 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农业数据安全与技术自主可控已被提升至农业强国建设的基石地位。

           当前,国内数字农业存在智能化水平低、设备碎片化、平台不互通等问题,“数据孤岛”现象普遍,不利于农业数字基础设施的统一和智能化升级。 隆平开鸿通过接入鸿蒙系统的分布式特性,将在农机、传感器、遥感终端等设备间构建无缝连接,实现数据实时采集、智能分析、闭环决策,形成标准统一、底座自主、设备协同的农业物联网生态,破解碎片化带来的效率瓶颈。 

           未来,该平台将广泛对接农业设备制造商、种业企业、科研院所,共建“优质基因+智能农业”的新型种植体系,推动智慧农业与中国种业振兴的深度融合。 产业协同释放新动能,科技+金融+农业深度融合 此次合作背后,中信集团的资源整合能力、深开鸿的核心技术优势与隆平高科的全产业链农业布局形成了强协同效应。隆平高科拥有覆盖水稻、玉米、小麦等主粮及辣椒、黄瓜等特色作物的全产业链资源,加上其多年农业大数据积累和田间作业场景沉淀,为鸿蒙系统落地提供了丰富的测试与应用基础。 同时,中信集团“科技+产业+金融”三位一体的协同体系,将为农业数字平台建设提供资本保障、产业导入与市场拓展能力,共同打造数字农业“中国样板”。 数字农业自主创新,抢占产业制高点 从数字底座到产业生态,从操作系统到全链条智能化应用,隆平开鸿不仅是一次企业层面的资本合作,更是一次引领我国农业数字化自主可控的战略布局。它所构建的不仅是未来农业的技术图谱,更是破解“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中国答案。 在全球争夺数字农业制高点的背景下,这场由隆平高科与华为生态体系主导的合作,或将成为我国农业“弯道超车”的重要突破口。 

相关报告
  • 《农业掀起“基因”浪潮,基因编辑和转基因技术商业化提速》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ngyi8606
    • 发布时间:2020-11-12
    • 全球农业颠覆式发展必然少不了农业生物技术的创造性力量。 农业生物技术是指运用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以及分子育种等生物技术,改良动植物及微生物品种生产性状、培育动植物及微生物新品种、生产生物农药、兽药与疫苗的新技术。广义基因工程技术中的基因编辑和转基因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备受关注。 说到基因编辑,其近年来的发展可谓是叱咤风云,在医学领域大放异彩不说,又屡次角逐诺奖。当走在科技前沿的基因编辑遇上正在追赶科技的农业,它们之间所发生的奇妙化学反应将为农业带来全新的发展机会。例如:早在2013年,以CRISPR/Cas9系统为标志的第三代基因编辑技术就取得了决定性突破,打破了常规育种瓶颈,成为基因编辑主流技术。 与基因编辑一样,转基因自被人们认识以来便是万众瞩目。根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2019年9月发布的《2018年全球生物技术/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发展态势》报告,当年全球有26个国家和地区种植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超1.9亿公顷,其中美国、巴西、阿根廷、加拿大和印度的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91%。 基因编辑和转基因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医疗和农业是基因编辑的两大重要应用领域。在农业方面,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利用植物和动物的测序来研究不同物种的基因组,进行农作物全品种基因测序将会推动农业发展,增加作物产量。 基因编辑技术不仅可以突破传统育种难以解决的遗传障碍,而且能实现特定性状的精准改变,颠覆已有动物遗传改良技术路径和选育效率。伴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不断改进及其在动植物上的广泛应用,农业领域的颠覆性变革悄然在进行。 1994年,Calgene推出第一个基因工程食物Flavr Savr番茄。1996年,孟山都公司(Monsanto)推出第一批基因修饰农作物,很快这些基因修饰食品占据了市场。2016年初杜邦宣布,在2020年即将诞生一款新的玉米品种,将是史上第一例商业化的基因编辑农作物。2018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发布新规,撤销对CRISPR作物的严格管控,鼓励CRISPR植物的种植试验。 与基因编辑有所不同,转基因技术能将一个生物体中结构明确、功能清楚的基因取出,让其在另一个作物体内发挥作用,实现基因在不同物种间的重组。这项新技术不仅更精准,而且利用其他物种的基因资源能极大扩充作物自身的基因库,使作物具备抗虫、耐除草剂、抗旱等特性。动物转基因技术则在提高畜禽生产性能、改善畜产品品质、提高畜禽抗寒抗病能力等方面应用广泛。 作为现代生物工程的一个重要手段,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大力研究开发转基因技术。我国转基因作物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开展这项新技术研发最早的国家之一。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启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当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尽快获得一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优良品种。随后出台的《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也对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提出明确研发方向。 跟随国家政策的指引,行业内的头部企业逐渐开始了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探索,例如华大基因和隆平高科。 华大基因:推进动植物育种进程 华大基因成立于1999年,是全球领先的生命科学前沿机构,拥有多种平台,可以在DNA水平、RNA水平、表观遗传学等各个水平对动植物各种表型性状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并结合质谱技术开展蛋白质组水平的研究,利用贯穿组学深度解析动植物界的科学问题,检测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农艺性状相关基因、研究动植物进化、抗病、抗逆、生殖发育等生理机制,为育种挖掘多样性的遗传资源,为推进动植物育种进程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产品RNA-Seq主要用于系统进化/物种起源、生长发育、抗逆及致病机理研究、生物标记(分子育种)等研究。此外,华大基因还在利用自主DNBSEQTM测序技术的基础上,自主开发了双链环化的文库制备新方法,可快速高效获取真实的甲基化水平数据,以及动植物育种、人类健康与疾病等应用性研究。 华大基因基于公司领先的数据处理分析能力,丰富的科研项目经验,公司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2019年,公司与多家国内外科研机构在全球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50篇农业基因相关科研论文。其中,2019年3月11日,与芝加哥大学、亚利桑那大学等团队合作在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上发表了迄今为止最大的水稻高质量新蛋白质数据集的成果。2019年5月,与华中农业大学在Nature Genetics上发表迄今为止质量最高的热带玉米参考基因组,并公布了首份玉米结构变异图谱。 华大基因于2019年5月与碧桂园农业控股有限公司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将其持有的华大农业80%股权转让给碧桂园。碧桂园布局农业全产业链条,着力打造科技型、平台型、国际型农业。 隆平高科:高位布局玉米转基因品种开发 隆平高科自设立以来一直以现代种业产业化为发展方向,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主要从事农作物高科技种子及种苗的研发、繁育、推广及服务。 在生物技术板块,隆平高科在华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隆平高科长沙生物技术实验室、隆平高科生物技术(玉米)中心等分子育种平台基础上,投资设立湖南隆平高科第三代杂交水稻种业有限公司,聚集新一代杂交水稻技术开发,投资杭州瑞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隆平生物技术(海南)有限公司,高位布局玉米转基因品种开发,进一步提升公司研发能力,巩固公司产品及科技领先优势,抢占新技术周期背景下行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2020年1月21日,农业农村部公布了2019年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生产应用)批准清单,其中包括隆平高科参股公司杭州瑞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转基因玉米瑞丰125,该玉米融合两个Bt抗虫基因,能有效控制我国玉米田的主要鳞翅目害虫,预期在延缓害虫抗性产生方面具有优势,所含抗除草剂基因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基因,可满足我国农民田间除草需求。此外,对目前入侵我国西南地区、黄淮海地区的草地贪夜蛾也具有一定的抗性。 作为行业龙头,隆平高科在传统研发和以转基因技术为代表的生物技术储备方面准备充足、能力叠加,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其行业优势地位。 大北农:转基因大豆产品取得里程碑式进展 大北农集团主营业务有饲料、养猪、水产、疫苗、作物、农业互联网六大产业,拥有近20000名员工、1500多人的核心研发团队、120多家生产基地和300多家分子公司。其作物科技产业聚焦生物技术、绿色良种、新型肥料、环保农药的创新研发与服务推广,为农民提供全产业链的种植科技服务。 2019年2月27日,大北农收到阿根廷国家政府的生产及劳动部正式书面通知,公司下属子公司北京大北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转基因大豆转化事件DBN-09004-6获得阿根廷政府的正式种植许可。这是大北农转基因大豆产品在国际南美地区市场取得的重要里程碑式进展,也是大北农生物技术的研发和转化在国际南美地区取得的重大进展,也为大北农生物技术的市场化应用和经营拓展了较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行业发展空间巨大,创新企业步履不停 2019年12月30日,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发布《关于慈KJH83等192个转基因植物品种命名的公示》,拟批准为192个植物品种颁发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目录,其中包括2个玉米品种和1个大豆品种,这是距2009年2个水稻1个玉米获得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之后,又有中国研究的主要农作物获得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 国产转基因品种十年磨一剑,长时间沉淀的坚实基础将推动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时期,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除了头部企业的探索,创新企业也加快了发展步伐。 康普森:动植物分子育种 北京康普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普森”)成立于2011年,公司提供基于新型农业基因组技术的动植物分子育种、特色农业基因+以及现代化农业生产、现代设施农业整体解决方案。 2015年,康普森生物开始向农业产业化发展。第二年,为进一步推广基因组选择技术和产业化应用,康普森生物正式启动了产业联盟,在全国范围内先后发起了“猪基因组选育北京联盟”、“全国肉鸡全基因组选择育种联盟”、“畜禽良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多个行业联盟,通过与不同机构合作,共同打造联合育种“产学研”院企合作平台,实现专注分子育种,用“大数据解决选育问题”的目标。 2018年,作为康普森生物的全资子公司,康普森农业推出了个性化育种方案制定、畜禽基因组选育、选配策略制定、遗传疾病评估、功能基因检测等一站式育种服务,为科研工作者和育种企业提供了多项个性化服务,这对培育自主品种、打造民族品牌、提升核心种源自给率、推动畜牧基因组实现产业化有着重要作用。 古奥基因:基因组选择育种平台研发 武汉古奥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古奥基因”)是一家以二代和三代高通量测序、生物信息分析、交互分析报告、多组学知识库和基因组选择育种平台研发为技术核心的高科技公司。 古奥基因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布局基因数据产业,从数据产出,到分析,到深度挖掘,基因应用。目前公司已建立形成“三中心两基地”,包括武汉古奥基因(总部研发和运营中心)、重庆揩火基因(大数据中心)、嘉兴古奥(分子育种中心)、牡丹江大豆育种基地、东西湖育种基地。 其产品古奥基因组选择育种平台是通过整合和开发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全基因组选择育种、育种模拟等方法,开发的一个全自动化的育种分析平台,包含了数据管理,图表可视化,在线分析等一系列功能模块。平台利用配置好的育种分析方案进行全自动育种分析,使得育种研究人员在不需要底层生物信息和数量遗传算法的基础上,真正实现基于基因大数据的动植物品种选育方案设计。 当然不只是我国农业领域在推进基因工程技术的创新应用,自2019年开始,一些国家及地区政府进一步释放信号,鼓励转基因农作物种植和应用。 在欧洲,英国首相约翰逊提出要“解放”英国的转基因产业,欧盟委员会宣布批准10种转基因产品在欧盟上市;在美洲,美国总统要求联邦政府相关监管机构简化、加快农业生物技术产品的审批流程,从而加快农业生物技术新产品的审批、降低开发者的成本、鼓励对转基因农作物进行更多投资;在澳洲,南澳大利亚州政府决定从2020年起解除该州除袋鼠岛以外有关种植转基因作物禁令,至此澳大利亚大陆所有州都取消了转基因作物种植禁令。 以下是国外几家在农业基因工程技术领域较有代表性的企业。 Indigo Ag:创建农业微生物基因组信息数据库 Indigo Ag成立于2014年,起初只是Flagship pioneering发起的100多家创业公司之一。但在经过几年的发展以后,它已然成长为一家900多人规模的企业,累计融资金额超8亿美元,估值更是超过了35亿美元。 Indigo Ag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和机器学习技术,创建了一套农业微生物基因组信息数据库,分析出对植物健康最有帮助的微生物,可以抵御农作物病虫害,增加营养摄入量以及水分利用率,继而提升产能,让农民获得可持续的收成。 目前,该公司的种子处理技术主要用于五种作物——玉米、小麦、大豆、水稻和棉花。2018年,indigo的玉米每英亩产量比传统种子高出10%以上,小麦产量提高了近15%。 Benson Hill:改良作物基因 Benson Hill成立于2012年,是一家集云计算、大数据分析和植物生物学为一体的农业科技公司,多年以来利用其建立的CropOSTM生物信息平台,帮助各大公司改良作物基因,提高作物品质,一直以来受到业内的广泛好评。 其最新研发的种子品种在保证农民产量的同时,还具备最优的蛋白质和油脂组成,可以提高饲料消化效率、降低胰蛋白酶抑制效果,并具备小众市场和大众终端用户所追求的其余品质。其中一个产品是eMerge Genetics的产品组合,这是一个国际知名的非转基因大豆品种组合,有资格通过非转基因认证并在包括欧盟在内的所有市场销售,极具推广潜力。 行业产业化前景诱人,技术壁垒问题仍待解决 《2020年农业农村科教环能工作要点》指出,要着力提高科技创新的产业贡献度着力强化科技扶贫,加强基础前沿储备,面向国际前沿,围绕生物种业、智能农机装备、数字农业等领域,强化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基础前沿研究,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继续组织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进一步强化生物育种技术研究和产品熟化,推进优良新品系遴选和第三方验证,夯实产业化基础。 在政策引领下,随着技术研发的深入,基因编辑的技术优势不断凸显,并逐渐转化为产业优势,已经在动植物育种方面显示了广阔的前景。据美国Kalorama Information公司估计,2025年基因编辑及其相关供应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0亿美元。华泰证券研究报告则预测到2030年,我国转基因种子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60亿元,利润总额有望达到157.8亿元。 尽管随着人们逐渐对基因编辑和转基因技术认知增多,基因工程技术产业化也与市场需求结合紧密,产业化前景诱人,但其产业化仍然受到技术壁垒、编辑效率等瓶颈问题的制约。但不论如何,基因工程技术将成为作物育种和农业生物技术研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工具,并推动农业领域的一场革命,未来行业中可能诞生千亿市值的龙头种企。
  • 《支持农业食品创新的四方研究所》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韩宇静
    • 发布时间:2019-04-09
    • 四方研究所(Quadram Institute Bioscience,简称QIB)正在帮助推动整个欧洲的创新,因为它涉及的两个项目将从欧洲创新与技术研究所(European Institute of Innovation & Technology, 简称EIT)(食品方面)获得资金。这些项目是欧洲创新与技术研究所向助于实现其转变农业食品体系的使命的创新项目投资5640万欧元的一部分。 欧洲创新与技术食品研究所(EIT Food)是一个泛欧伙伴关系,以消费者为中心,授权创新者、企业家和学生开发世界级的解决方案,以应对社会挑战,加速创新,创造就业,提高欧洲的竞争力。 2019年增加的投资将用于加快欧洲创新与技术食品研究所合作伙伴网络的活动,该网络由来自食品工业和大学的50多个组织和50多家"风险食品之星(RisingFoodStars)"农业食品初创企业组成。这些投资所需的资金已从欧洲创新与技术研究所、地平线2020(Horizon 2020)、欧盟研究与创新框架计划和合作伙伴捐款中获得。 四方研究所生物科学将为欧洲创新与技术食品研究所基斯佩(QUISPER)项目提供专业知识,该项目正在开发和测试一个数字平台,以在欧洲创建和提供个性化营养服务。目前,有许多数字应用程序是为了响应消费者对应用程序和服务的需求而存在的,但其中许多应用程序仅仅基于卡路里计数,无法从利用生物标记和遗传信息的个性化营养建议中出获取真正的益处。此外,他们不一定是建立在健全的科学基础上,降低了消费者的信心和接受度。 基斯佩项目的成立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它允许企业连接到独立的、经过科学验证的服务,这些服务是为希望向消费者提供改进的个性化营养建议的公司、医疗保健服务、研究人员和专业人员设计的。 四方研究所将领导并支持慕尼黑工业大学(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unich, 简称TUM)和雷丁大学等其他学术合作伙伴创建一个独立的科学咨询委员会,提供数据和知识规则,并建立管理平台的科学咨询原则。 四方研究所还参与了开发基于发酵海藻的新型饲料添加剂的海草(SEAFEED)项目。海草由一家冰岛食品和生物技术研究所马提斯(Matís)有限公司领导,旨在通过微生物发酵,为海草生物量饲料生产促进健康的生物活性成分。 人们已经探索了海藻加工和发酵细菌的各种组合。欧洲创新与技术食品研究所的支持将使发酵过程升级,并评估海藻/细菌配方作为鱼类食品补充时的益处。 四方研究所评估益生元功能的专业知识和设施将支持这一点。四方研究所还将对鱼类肠道微生物群进行详细的元基因组和代谢组学分析,以帮助选择最有益的微生物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