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展示2018年人工智能研究进展并预测未来趋势》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1-03
  • IBM在网上展示了其2018年在人工智能(AI)领域取得的进展,并预测了未来AI发展的3个主要趋势。IBM从其全球12个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和科学家撰写的AI论文中选出100篇集成论文集,从AI的技术发展、技术应用以及增进对AI的信任等方面展示了所取得的多项进展。   语音识别方面,IBM开发的AI系统不仅能回答简单的问题,而且能够理解对话人之间的争论;图像识别方面,开发出一种新型学习方法,不再需要学习成千上万的标记图像,仅需要少量的示例,就能准确识别图像;通过一种首创的架构和算法实现机器的交互学习,两个AI系统间能够相互教学并开展合作,进一步提高了AI的学习效率;在回答开发式问题方面,采用一种新的方法,可以跨段落重新排列和组织材料,以生成更为准确的答案。消除AI偏见方面,提高算法的透明性方面也取得了许多进步,包括打破算法“黑箱”、增强神经网络抵御攻击的能力等。涉及AI技术本身的进展包括,通过采用新的方法提高深度神经网络学习训练的效率,加快深度神经网络推理速度,减少设计神经网络的工作量等。   在回顾进展的基础上,IBM还预测了未来AI发展的3个趋势。   一是人工智能由相关性分析向因果关系的推理转变。2019年,因果期望建模技术将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传统的人工智能基本上都是基于相关性分析而缺乏对因果关系的深刻理解。新的因果推理方法能够从数据中推断出因果关系并有效进行检验,从而做出更好的决策。   二是开发值得信任的人工智能将成为研究的焦点。为应对AI对伦理道德的冲击,许多机构已通过建立道德咨询委员会来应对数据泄露、消费者隐私保护等方面的问题;研究方面,加大了对算法公平性、可解释性、稳健性等有助于增加对AI信任度的研发投入;应用方面,强调更多地部署有助于增进社会福利的人工智能。在2019年,这些努力方向将成为企业构建、培训和部署AI技术的核心。   三是量子科技与AI的结合。量子计算的发展将为AI提供助力,量子计算为提高运算速度和运算效率满足大规模运算的要求提供了新的可能。目前,已有数千家企业接入IBM的量子云计算服务。随着人工智能问题复杂性的不断提升,量子计算可能会改变我们处理AI计算任务的方式。

相关报告
  • 《2025年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 来源专题:人工智能
    • 编译者:高楠
    • 发布时间:2025-02-24
    • 随着人工智能(AI)的快速进步,它已经深刻影响了人们的购物、在线订单处理以及与虚拟助手的互动方式。而展望2025年,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将会超出我们的想象,彻底改变行业结构和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将对未来两年人工智能的发展形态进行深入反思与展望。 更人性化的交互体验       到2025年,基于人工智能的虚拟助手将更加接近人类对话方式,提供更加自然、富有情感理解的互动体验。这些助手不仅能够处理用户提出的常规问题,还能够通过对语境的理解,甚至情绪识别,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据Gartner预测,到2025年,仍有80%的客户交互将由人类手动完成。然而,随着AI技术的持续发展,虚拟助手将逐渐承担更多复杂的任务,包括预定或取消预约、智能匹配医疗资源等。例如,人工智能将能够根据患者的空闲时间和医疗专业人员的工作安排,自动协调预约,大大提升服务效率和用户体验。此外,AI将通过更精准的情感识别和需求理解,提供更加贴合用户情感和偏好的解决方案。 医疗领域的AI应用变革       医疗保健行业是AI技术发展的重要战场之一。到2025年,人工智能将在医疗系统的核心位置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疾病诊断、个性化治疗方案制定以及慢性病管理方面。Accenture预测,AI技术有望减少30%-40%的诊断错误,大大提高医生的诊断效率与准确性,帮助其更快地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人工智能的预测分析功能将通过定期监测和分析患者的健康记录,提前识别诸如癌症等潜在致命疾病,从而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例如,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将能够基于健康指标的早期异常,及时提醒用户前往医院进行体检,减少因未及时发现疾病而带来的健康风险。 日常生活的高度自动化       2025年,人工智能对日常生活的自动化影响将更加广泛和深入。AI将不再局限于工厂中的自动化设备,它将在生活和工作中承担越来越多的自动化任务。日常事务如日程管理、预订、甚至是自动驾驶都将逐渐被AI接管。       McKinsey研究表明,到2025年,全球道路上将有25%的车辆实现自动驾驶。这意味着人工智能在交通领域的影响将巨大,自动驾驶技术不仅提高了交通安全性和效率,还将改变人们的出行习惯。在家庭生活方面,人工智能将无缝融入家居自动化系统。未来,智能家居设备如冰箱、灯光系统、安全系统等将相互协同工作,提升家庭生活的便利性和智能化水平。比如,当用户早晨醒来时,AI系统可能已经根据用户的生活习惯调整好了室内温度,准备好了适合的早餐,并安排了当天的交通计划,所有这一切都无需人类干预。这将极大提升家庭生活的舒适度和效率。 总结       到2025年,人工智能将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客户服务、自动化等多个领域。然而,随着AI技术的迅猛发展,监管和道德问题也将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议题。如何确保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够符合道德标准,如何有效监管其使用,都将成为全球技术和法律界的关注焦点。       总之,2025年的人工智能不仅将改变行业结构,还将彻底革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面对这场即将到来的技术革命,我们应做好准备,迎接未来的无限可能。
  • 《美媒预测:2021年人工智能的四大趋势》

    • 来源专题:装备制造监测服务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20-10-14
    • 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9月21日刊载题为《2021年人工智能的四大趋势》的报道,作者系伯纳德·马尔,文章根据当下形势,预测了明年人工智能的四个趋势。文章摘编如下:   在2020年全球疫情暴发和世界被彻底颠覆之前,人工智能,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分支——机器学习(ML)——已经在广泛扰乱几乎所有行业。   新冠病毒疫情对我们行为方式的许多方面产生了影响,但它并没有削弱人工智能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事实上,有一点已经变得显而易见,即自学算法和智能机器将在当下抗击这场疫情的战斗中和我们在未来可能面对的其他事件中发挥重大作用。   当谈到挑选在不远的将来将改变我们生活、工作和玩耍方式的技术时,人工智能无疑仍是一个关键趋势。为此,我们在下面概述了在我们重建生活以及重新思考商业战略和优先事项的这一年里,我们可以期待什么。   更智能的大数据分析   在当下的这场疫情中,我们亲眼目睹了迅速分析和解读病毒在全世界传播的相关数据的迫切需要。各国政府、全球卫生机构、学术研究中心和业界共同制定收集、汇总和利用信息的新方法。   技术进步是这场疫情(尚)未像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那样造成那么多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多达5000万人在那场疫情中丧生。从医疗技术和医疗标准的进步,到通讯技术的进步,它们使我们能够更快发现疫情和实施封锁。明年,人工智能将被列入使我们能够更有效应对疫情的技术发展清单。   仅科学和医学文献的数量就大幅增加,今年4月之前就发表了28000多篇与新冠病毒有关的论文。   目前还在进行开发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的工作,以帮助处理癌症等大量积压的其他医学问题,这些疾病的治疗因资源被转用于抗击新冠病毒而受到影响。明年,我们很可能会看到人工智能在其他许多医疗领域被加速采用,而不仅是应对病毒。   通过发展我们的能力来把机器学习解决问题技术应用到这些庞大、实时的全球数据集,我们将更容易发现疫情,跟踪密切接触者,实现更准确的诊断,并通过预测病毒未来可能演化的方式,开发更有效和持久的疫苗接种。   自动检测和预防   我们已经看到在包括美国在内的几个司法管辖区使用无人机来至少检验无人机是否有可能被用来监视人们是否遵守了保持社交距离的准则。更先进的应用即将出现——比如能够检测出人群中有人出现发热等新冠肺炎症状的无人机。这些系统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分析无人机上的摄像头获取的数据,并向相关部门或当地管理人员通报有关病毒传播的统计数据和概率。   另一个相关的发展领域将是使用面部识别技术,这种技术也由计算机视觉算法提供动力。面部识别比较有争议的一点是,它把重点放在识别个体、而非人群中的模式,因此警方利用这项技术来发现逃避封锁和隔离的人,并追踪人群中出现症状的个体活动。   预测行为变化   我们的生活、工作和社交方式受到了新冠病毒蔓延的巨大影响。虽然在社会的许多方面都已经出现了稳定和强劲的数字化趋势,但今年我们目睹了一场热潮。亚马逊公司2020年第二季度的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0%,就连那些迄今为止一直避免在线零售的公司也被迫重新评估自己的选择。   人工智能工具和平台已经在帮助企业了解客户适应新现实的方式。此前在商业和关系培养方面对数字渠道的采用滞后的机构逐渐认识到这种局面的紧迫性,并在迅速掌握行为分析和个性化等概念。在2021年,让组织自助获取这项技术的工具将越来越流行,因为中小型企业正在寻求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   把下一次疫情消灭在萌芽状态   大多数人工智能算法都是针对预测的,人工智能辅助流行病学研究的必杀技将是建立能够准确预测未来疫情何时、何地暴发的系统。这项研究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事实上,一些关于当前疫情的最早警报是由人工智能生成的。   我们可以预计,人工智能研究将在未来18个月取得进一步突破,从而提高我们发现和应对病毒暴发危险的能力。然而,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各国政府和私营企业之间持续不断的全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