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0年化肥行业:行业趋势将如何影响需求?》

  • 来源专题:绿色化工
  • 编译者: 高雪梅
  • 发布时间:2025-01-21
  • 全球化肥行业未来可能面临一些重大变化。从历史上看,在过去十年中,化肥产量以每年约1%的速度稳步增长,截至2023年,大宗化肥市场规模达到1450亿美元。然而,到2040年,整个农业部门的几个相互关联的变化可能会破坏这种缓慢而稳定的增长。在一切照旧的情况下,我们预计到2027年,由于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热量需求的增加,需求将以每年约2.1%的速度增长,产能将以每年约2.5%的速度增长。然而,“一切如常”可能不是事情的结果。在未来,技术、气候变化、消费者偏好的变化等新因素可能会导致有意义的需求变化。在本文中,我们重点介绍了未来15年可能影响需求的一些不同驱动因素,并将它们与预计的正常业务量进行了比较。本分析中列出的影响并不是驱动因素之间的相加。每种情景都单独考虑一个驱动因素:2040年的实际产量将考虑本分析范围之外的驱动因素以及二阶效应,包括不断变化的农民经济。了解这些不同的趋势及其潜在影响可以帮助化肥行业的利益相关者提出战略问题,为未来做好准备。
相关报告
  • 《2018年污泥处理行业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治理
    • 发布时间:2019-01-16
    • 【待处理污泥不断增加 技术水平待提高】 污泥处理是指对污泥进行稳定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理的过程。污泥处理包括浓缩、脱水、厌氧消化、好氧发酵以及干化等工艺过程。污泥处置是污泥经处理后的产物,回归自然环境或再利用,能够达到长期稳定并对生态环境无不良影响的最终消纳方式。污泥处置包括土地利用、填埋、焚烧以及建材利用等不同的方式,污泥焚烧后的灰渣可填埋,也可进行建材等方面的综合利用。 目前中国废水排放总量越来越大,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逐渐减少,城市生活废水排放量逐年增大。2017年,中国城市生活废水约为590亿吨,则相应保守污泥产量为2950万吨。 近几年,国家对工业生产提出更高要求,要求各工业企业节约用水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废水产出量。从国家公布的历年数据来看,我国工业废水排放量逐年下降。工业污泥产量减少使其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减少,从而减少二次污染源。虽然我国在工业污泥处理与利用方面虽然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离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距离更大。 自上世纪末国内第一座污水处理厂污泥消化池落成以来,由于环保和城市用水的需要,污泥消化池的建设数量急剧增多。但是,国内建设的污泥消化处理系统运转的技术水平至今仍然较低。目前,中国在处理城市生活污水污泥方面,主要有四种方式。其中,污泥厌氧消化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污泥生物处理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应用于大型污水处理厂中较为经济的污泥处理方法。 技术的限制使污泥处理的成本升高,效率较低。污泥处理的总成本包括建设投资成本和经营成本。综合来看,焚烧和热干化处理污泥总成本最高,每吨处理成本在330-470元之间,相对来说,好氧发酵和填埋的总成本则较低,每吨处理最高成本不到150元。 【环境治理是必要 资源化发展是趋势】 2014年2月份以来,雾霾持续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笼罩我国约七分之一的国土面积,数亿人口身陷“十面霾伏”之中。雾霾的背后就是我国异常严峻的环境恶化问题,而我们每个人都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为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政府提出了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生态环境是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虽然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想要可持续发展,必须克服资源环境的约束,同时也要将地下水污染等困扰民生、损害健康的问题放在首位。 在政策的监管下,对污泥的处理更加严格,中国对污泥治理行业的需求将不断增加,会为污泥行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原料。在消费渠道方面,污泥处理费会作为污水处理费中的项目进行征收,收费效率提高。随着污泥处理资金的投入增加,价费政策和激励机制的完善,污泥处理将会成为治理污染的首要切入点。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会使污泥中氮、磷等有机物质含量将上升,会使污泥行业向资源化发展。资源化,是指将废物直接作为原料进行利用或者对废物进行再生利用,使污染治理的效用最大化。
  • 《《全球瓶装水行业:影响和趋势综述》》

    • 来源专题:水环境治理与保护
    • 发布时间:2023-04-25
    • 快速增长的瓶装水行业可能会破坏实现一个关键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进展:人人享有安全饮用水。2023年3月,联合国大学环境与健康学院(UNU-INWEH)发布《全球瓶装水行业:影响和趋势综述》(Global Bottled Water Industry: A Review of Impacts and Trends)报告,报告称,尽管广泛消费,但瓶装水实际上可能会拖延提供安全饮用水普及化进程。该报告认为快速增长的瓶装水行业可能对长期公共供应基础设施开发和改善投资产生负面影响。该调查报告作者、联合国大学环境与健康学院(UNU-INWEH)的调查员兼通讯助理Zeineb Bouhlel表示,“在墨西哥和印度尼西亚等某些国家,该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政府为人民提供安全饮用水的角色。当瓶装水受欢迎时,政府可能会花费更少的精力和财力来使公共自来水可供所有人使用,并且质量更好。” 根据报告,瓶装水市场的驱动因素在全球范围内并不相同。在北方发达国家,人们喝瓶装水是因为他们不信任自来水,并认为前者更健康。然而,在南方发展中国家,个人主要受到可靠公共供水缺乏或不存在的影响。 密歇根大学环境与可持续性副教授、水政策专家Sara Hughes表示:“在许多地方,瓶装水是安全饮用水的重要来源,尤其是当公共供水系统无法满足需求时。”“但瓶装行业积极鼓励对自来水的不信任感,这会削弱公众对公共饮用水系统的支持和投资甚至在那些有安全自来水供应的地区。” 必须挑战关于瓶装水毫无问题比自来水更安全这一观念。报告指出,瓶装饮用品质量可能会受到原始源头或工业过程等因素影响。例如,“矿泉”或“天然泉”商业标签下销售的产品不能保证没有隐孢子虫等寄生虫存在;该种寄生虫是2015年报道中导致水传疾病爆发的第二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