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是能源革命的关键支撑点》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9-11-05
  • 电力系统一直以来都是发、供、用同时完成。由于风力变化和昼夜交替,风力和太阳能发电呈现出显著的随机性、间歇性和波动性的特点,导致其与用户相对固定的用电需要难以匹配。因此,人们希望找到将电能储存起来的办法,即在电力富余的时候将其存储,在电力短缺的时候再释放出来,以满足供需之间实时平衡的需要。储能是能源革命的关键支撑点,在多能互补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储能是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接入、分布式发电以及电动汽车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环节。目前,成本高是影响储能大规模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其关键材料、制造工艺和能量转化效率,也是各种技术面临的共同挑战和瓶颈。目前以提升寿命、低成本、高安全为突出特征的储能电池是海内外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储能的价值不在于它储存或释放了多少能量,而是主要体现在其与电力、能源系统的耦合性和支撑力度。更直白地说,具体到电力层面,需要“放开两头,管住中间”,用市场机制去确定上网电价和输入电价。电价定价市场化这个机制对储能产业发展十分有利。这需要从能源战略的高度去认识储能的价值,去推动技术创新和储能产业发展。

    没有储能技术,新能源就难以满足用户的负荷需求,资源也得不到充分利用。可以说,储能技术的突破与普及,将使能源跨越时空进行分配调节,对能源的生产和消费都有革命性意义。

    近年来,储能已经在电网调峰调频、分布式发电及微电网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全球储能产业的发展很有特色,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形态。像美国调峰做得多一些,德国户用分布式配套做得多一些,它的储能发展形态与其能源体制相挂钩。美国、德国等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商业模式。尽管目前储能产品的价格还比较高,但随着技术进步、整个产业链的完善和应用规模的不断扩大,其使用成本一定会有大幅度下降。

    按照设想,当新能源的输送比例较低(30%以下)时,可以利用现有的火电机组调峰配合消纳。五年到八年后,新能源的输送占比越来越大,储能技术将担当调峰主力。

    储能是能源革命的关键支撑点,这再次强化了储能在我国多能互补体系中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能源供给侧改革加快推进,储能在此间发挥的作用愈发突出,发展储能的意义也更加重大。

相关报告
  • 《书评:中国的可再生能源革命》

    • 来源专题:能源战略信息监测
    • 编译者:giecinfo
    • 发布时间:2016-03-25
    • 山姆·吉尔认为,约翰·马修斯和谭浩(音)的新书对中国绿色转型背后的政策驱动因素进行了完美阐释,但对政治和电力的论述似乎不够。 Article image 新书强调了中国能源革命的全球意义,但忽视了地方创新和政治因素。 图片来源:绿色和平/苏里 哲学家兼经济学家安安东尼奥·塞拉对16世纪意大利城市的命运进行了研究,并对威尼斯和那不勒斯进行了对比,前者因为贸易和制造业富裕无比,后者则因只依靠金属采矿而非常贫穷。 在一本关于中国电力体系的专著中,这样一个观点可能显得有些非同寻常,但对于作者约翰·马修斯和谭浩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 他们在书中写道,尽管中国身陷各种不利的“地缘政治纠葛”,以及给地区及全球带来的负面环境影响,但它正在从以化石燃料为中心的采掘经济中“解放自我”。 相应的,中国正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通过建设自身的可再生能源产业来打破碳依赖僵局的国家”。 他们认为,这一进程“背后主要的驱动力是对当前的污染状况,以及中长期的能源安全和工业发展等问题的关切”。 减少造成气候变化的碳排放并非终点,而是这一宏大政治经济转型的一个“十分顺手的副产品”。 认识到这一点,两位作者说,中国花重金建设电网,以更好地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这可以被视为“21世纪伟大基础设施项目”,能与公元7世纪修筑的大运河相媲美,这给中国摆脱“早期工业化电力”化石燃料依赖创造了良机。 马修斯和谭浩认为,正如德国和英国在19世纪主导了以煤炭为基础的技术,美国在20世纪成为石油基础技术的世界“老大”,中国则将成为以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中心的世界领袖,无论是其产品还是技术。用作者的话说,中国注定将创立“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能源范式”。 这些意义深远的结论并非凭空推测,而是作者在研究近年来中国发电、投资、专利等数据基础上得出的结论。 作者关于创新与产业动力之间的理论基础尤其有价值。马修斯和谭浩进行了令人信服的阐释,例如从“黑色”(化石燃料)产业到绿色产业的转型路径(企业家致力于新的产业,其他人也会跟上)是如何变得“自我强化、自我可持续和不可逆的”。 他们阐释了中国如何通过规模化生产积累了大量经验,从而有效降低了太阳能光伏板和风力发电机的成本,这使得中国的非热源电力已经占到了总发电量的四分之一。 最近的数据表明,太阳能发电量急剧增长。有趣的是,作者还指出,这些数据说明由于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都超过了核能发电,中国的非碳电力并不会依赖核电。 这条“学习曲线铁律”,再加上产业战略和在五年规划下“精心设置的目标”,为中国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脱钩做出了贡献。去年,中国的煤炭消费达到峰值,煤炭产量和热电发电量都开始下降,这一年“对世界和中国来说是一个具有三重巨大意义的里程碑”。 电力政治 不过,对于一本力图“专门阐释中国可再生能源转型政治经济学”的专著来说,马修斯和谭浩在政治方面的分析似乎有所欠缺。偶然出现的矛盾之处以及重要人物和机构名字的拼写错误让这个印象更加深刻。 更实际地说,书中处处提到了各种能源政策,这种提及也是有用和必要的,读者会认为这些政策有一个专家治国式的形成史,并且能得到有效的落实。 如果本书能够对中国的电力政治(包括精英层和基层)进行更多阐释的话,至少会改变行文的架构。换句话说,这本书的重点在能源上,但对于电力谈得较少。 在中央层面,本书应该阐明围绕电力部门改革的漫长讨价还价和冲突过程,我很想多读到一些这方面的内容。 在地方层面,读者可能会提出更多问题:如果增长缓慢的以创新为基础的经济意味着要对大量的劳动力进行再培训,或者应对大规模失业的社会后果,产煤县的省一级官员应该如何适应?为遥远的城市输送电力的可再生能源设施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这些设施能给电力企业带来收入,却对地方就业鲜有贡献。对此,当地人会有什么感受? 自下而上的创新 此外,这本书自上而下的视野意味着它忽略了产业层面、以及社会层面正在塑造中国能源转型的许多有趣的自下而上的动力。 这里有不少需求引导的成功案例,比如农村地区广泛采用的太阳能热水器,城市地区到处驰骋的锂离子电池电动自行车。尽管上网电价常常受到地方电网的抵制,非政府组织和富有社会责任感的首批光伏设备采用者推动了其落实。 公众的焦虑甚至抗议似乎也在塑造着中国关于低碳能源选择的决策,尤其是在事关核能的情况下。在一些个案中,省或市政府(如山东省,尤其是德州市)为绿色创新提供了关键的支持,对中央政府研发项目进行了有力补充。 但总的来说,这本《中国可再生能源革命》是关于中国方兴未艾的能源转型的一本很有价值、简明清晰的最新研究专著,不仅对于中国,而且对于全球气候都很重要。 面临中国大力发展低碳技术所带来的竞争威胁,发达经济体力图抵御。对此,本书在结论部分的观点也引发了笔者的强烈共鸣。书中呼吁发达经济体摒弃贸易报复,转而采取同样雄心勃勃的产业政策,在本国大力推动绿色创新和市场扩展。 但是,与16世纪的意大利一样,今天美国或英国的障碍不在于缺少英明的政策,而在于能源就是政治。
  • 《电力转型发展是能源革命的关键》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pengh
    • 发布时间:2017-03-30
    •   进入新世纪以来,一场能源革命的浪潮在世界范围掀起。这场能源革命的目标是实现从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转型,在满足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保障能源供给的同时,解决好人类面临的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电力作为一种由一次能源转化而来的二次能源,具有便捷、清洁等特征,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能源。但是,电力生产消耗了大量的化石能源和水资源,排放了大量的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物。因此,如何实现电力的转型与绿色发展,就成为当今能源革命的关键。   我国是世界电力生产和消费大国,发电装机与发电量稳居世界第一位。作为一个以煤炭为基础能源的国家,2015年我国煤炭消费量为39.65亿吨,占世界煤炭总消费量的50%。其中,发电用煤18.39亿吨,占我国煤炭总消费量的46.4%。多年以来,我国电力工业通过技术升级推进燃煤发电节能减排,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我国新能源发电发展迅速,并网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在2015年底均居世界第一位。但也要认识到,实现电力转型发展是一个十分艰巨的过程。随着风能、太阳能发电比例的上升,出现了传统电力系统不适应大规模具有间歇性、波动性的新能源电力接入等问题,新能源电力难以有效消纳,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风险加大。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运用系统思维,把电力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构建发电供给侧、电网输配侧、用户消费侧的协同机制,多措并举破除技术和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推动电力行业转型升级。 在发电供给侧加强电网友好型发电技术研究。新能源电力占比越高,给电力系统带来的影响就越大。实现电力系统供需平衡和安全稳定运行,需要发电供给侧提高响应电网调度的能力和灵活性。一方面,发展电网友好型新能源发电技术,提升功率输出的平稳性和可调度性。另一方面,发挥传统电源特别是火力发电的可调度性优势,平抑新能源电力的波动性与间歇性。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仍将处于传统化石能源和新能源并存的时代,以煤电为主的电源结构不会有大的改变。燃煤火力发电通过灵活性改造可以进一步提升快速、深度调峰能力,以适应大规模新能源电力消纳需要。另外,可以加大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力度,发展新型大容量储能技术,规划建设区域性多能源协同利用的虚拟发电厂,实现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协同利用。发展智能发电技术,提高火电、水电、核电、新能源发电智能化运行控制水平。   在电网输配侧加强电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电网结构,增强资源配置能力。我国能源中心与负荷中心呈现明显逆向分布,需要在统筹送、受端需求、结构、能力的基础上,加大特高压输电通道建设,提高电网输送能力。还应进一步探索大电网之间的柔性互联,加强区域内省间电网互济能力,提高电网运行效率,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电力可靠供应。同时,着力推动装备提升与科技创新,全面提高电力系统智能化水平,实现能源生产和消费综合调配,提高电网接纳和优化配置多种能源的能力;构建“互联网+”电力运营模式,全面推广智能调度控制系统,开展智能电网支撑智慧城市创新示范区建设。    在用户消费侧努力实现电网友好型智能用电。电力系统中存在大量可与电网友好合作的可调整负荷(如制冷、供热等)和可平移负荷(如洗衣机、消毒柜等),目前这些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如果将这部分可平移负荷最大限度地平移到电网用电低谷,就可以大大降低用电高峰压力和电网安全运行风险,消纳更多新能源电力。同时,应不断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减少化石能源直接消费的比重(如减少散煤燃烧、燃油汽车等),努力形成绿色产能、绿色用能的能源生产、供给和消费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