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绿色合成光催化防污材料方向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1-07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绿色合成光催化防污材料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中国科学院一区TOP,IF=8.2)。

    生物污损问题对海洋资源开发和海事活动构成了严峻挑战,因此,开发绿色且持久的海洋防污材料显得尤为迫切。绿色合成技术是一种在不依赖有毒有害物质和高能耗条件下,合成及生产有机与无机物质的技术体系。本研究首次利用废弃咖啡渣作为原料,通过绿色合成途径制备了高效的光催化剂——二氧化铈。所得到的二氧化铈材料呈现出多孔泡沫结构,拥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能够有效吸附细菌,并将太阳能高效地转化为化学能。与传统合成方法制备的二氧化铈光催化剂相比,这种泡沫状二氧化铈对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均展现出优异的杀菌效果。这项研究不仅为制备光催化海洋防污损涂料提供了一种绿色且工业化的生产光催化剂的新方法,而且降低了环境污染和成本,为开发绿色光催化海洋防污涂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海洋关键材料重点实验室硕士生张仕珺为论文第一作者,海洋关键材料重点实验室张瑞永研究员、张鑫特别研究助理及青岛科技大学周骏副教授为通讯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了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山东省博士后科学基金以及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

    论文信息:

    Shijun Zhang,Zesheng Zhang,Can Wang,Sikandar Khan,Lei Wang,Ruiyong Zhang*,Xin Zhang*,Jun Zhou*,Jizhou Duan. Coffee Extract Mediated Foam-Structured Cerium Dioxide Nanoparticles: Green Synthesis and Enhanced Photocatalytic Bactericidal Efficiency.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361 (2025) 131310. https://doi.org/10.1016/j.seppur.2024.131310.

  • 原文来源:https://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501/t20250102_7513152.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新型电催化用于海洋微生物污损防护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11-08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段继周团队在电催化产生活性氧用于海洋污损防护上取得研究进展,合成的功能性催化剂实现了在模拟海水环境中产生过氧化氢活性氧,并原位用于典型海洋细菌杀菌。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Advanced Science。 过氧化氢(H2O2)作为一种价值高、环境友好的氧化剂和重要的基础化学品,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工程工业、能源储存、废水处理等。目前,工业上采用高耗能、高要求的蒽醌法合成H2O2。此外,H2O2溶液在运输和储存中不稳定且具有危险性。为了实现按需和实时应用,通过电化学两电子ORR,利用可再生O2,直接原位生成H2O2。这种合成H2O2的方法是一种有吸引力和非常有望替代蒽醌法的方法。目前,关于ORR电催化制备H2O2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强酸性或强碱性电解液中,在中性电解液中的研究较少。在中性溶液中合成H2O2对于其实际应用是非常有前景的。此条件下可以避免H2O2制备过程中pH的影响。海水作为地球上储量丰富的资源,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原位电催化制备H2O2的中性电解液。同时,合成的H2O2在海洋生物污损/杀菌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然而,海水作为电解质在能源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研究团队前期探究了金属/碳复合材料在模拟海水中电催化产生过氧化氢的性能,同时进行了原位杀菌性能的初步探究。为了进一步提高催化产活性氧的选择性和产率,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本研究通过改变ZIF-8的热解温度,合成了不同氮掺杂类型(石墨氮、吡啶氮和吡咯氮)的非金属N-Cx材料。通过N含量和N掺杂类型的调控,该N-Cx催化剂在模拟海水溶液中表现出较好的2e- ORR催化性能,较高的H2O2产率(631.2 mmol g-1 h-1)和法拉第效率(79.8%)。通过理论计算表明石墨氮的2e- ORR催化活性高于吡啶氮和吡咯氮,且石墨氮的相邻碳原子为活性中心。此外,该催化剂在模拟海水中产生的H2O2具有良好的杀菌效果,对海洋现场杀菌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为海洋资源的能源化利用和微生物防污提供了可能性。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特别研究助理王楠为论文第一作者,张瑞永、段继周和侯保荣为通讯作者。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项目、山东省青年基金等的共同支持。 论文信息:Nan Wang, Shaobo Ma, Ruiyong Zhang*, Lifei Wang, Yanan Wang, Lihui Yang, Jianhua Li, Fang Guan, Jizhou Duan*, Baorong Hou*. Regulating N Species in N‐Doped Carbon Electro‐Catalysts for High‐Efficiency Synthesis of Hydrogen Peroxide in Simulated Seawater. Advanced Science, 2023, 202302446. DOI: 10.1002/advs.202302446.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纳米杂化新材料提升环保型防腐防污涂层性能方面获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5-09
    •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报道了海洋所段继周课题组关于水性纳米复合涂层防腐和防污性能的最新研究成果,为环保型防腐防污涂料研发提供了新思路。 在严苛海洋环境下,长效腐蚀防护仍然是海洋工程装备安全服役的巨大挑战,而其中防腐涂层是防止腐蚀最简单和有效的方法。水性涂料由于释放的挥发性化合物的量极低,使其成为新一代环保型防腐涂料的发展重点。然而,其结构由亲水性基团和表面活性剂构成,且在固化过程易形成更多的缺陷和孔,为腐蚀性电解质提供了更多的扩散路径,导致防腐性能急剧下降。近年来,一系列功能性的微纳米材料的广泛应用,由于其迷宫效应以及微纳米材料的特殊内在特性扭转了水性涂层缺陷的局势。 该项成果发现,氧化石墨烯/氧化锌量子点纳米杂化材料在水性环氧涂层的防腐和防污性能提升方面有独特作用,通过氧化石墨烯和氧化锌量子点的共价杂化及功能化修饰,搭建了点-片结构的二维纳米杂化材料,使得涂层的综合力学性能得到显著提升,且达到长效防腐和绿色防污的双重作用。这归因于氧化石墨烯、氧化锌量子点和氨基硅烷之间的协同效应,同时也证明了纳米杂化物在一个涂层系统中结合不同纳米材料的优势而摒弃劣势的可能性及重要性。 上述研究得到了丝绸之路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段继周研究员为该文章的通讯作者,第一作者为海洋所2020级博士研究生周子扬。 论文信息: Ziyang Zhou, Sepideh Pourhashem, Zhengquan Wang, Jizhou Duan*, Ruiyong Zhang, Baorong Hou,“Distinctive roles of graphene oxide, ZnO quantum dots, and their nanohybrids in anti-corrosion and anti-fouling performance of waterborne epoxy coatings”,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439 (2022) 135765. https://doi.org/10.1016/j.cej.2022.135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