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拔最高人工影响天气观测平台投入使用》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9-18
  •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获悉,海拔5287.71米的中昆仑山顶人工影响天气云水资源综合观测系统平台,今天(13日)完成验收并投入使用,这是目前我国海拔最高的该类型观测平台,其建成使用对于我国青藏高原北坡的天气、气候研究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这座人工影响天气观测平台整合了多要素地面气象监测、无人机高空探测、气溶胶激光雷达探测、云冰水动态监测等先进系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一系列新技术手段可用于精准捕捉云层动态、优化人工增雨雪作业、评估气候变化影响、探索极端环境下生态系统适应性策略等。该平台的投入使用对这一带地区水资源安全、农业灌溉、防灾减灾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支撑。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李超凡介绍,西北地区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次越来越多了,而昆仑山正好是处在整个西风带的关键的水汽输送的区域。观测平台的建立,可以有效地收集整个青藏高原北坡天气气候的观测信息,填补了整个高原北坡,尤其是昆仑山地区一些气象观测的空白,有助于我国系统地展开整个高原北坡的天气气候变化的研究。

  • 原文来源:https://www.cnenergynews.cn/kejizhuangbei/2024/09/14/detail_20240914176247.html
相关报告
  • 《海拔5305米!我国全球海拔最高风电场发电超2200万千瓦时》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2-11
    • 最高机舱海拔5305米!我国和全球已建成投产风电项目的最高纪录再度刷新。 全球海拔最高风电场什么样? 在藏东人迹罕至的高原山区,20架银白色的风车迎风旋转,一组95米长的叶片每转动一圈,就能发出9.5度电! 这座风电场位于西藏八宿县平均海拔5050米处,由大唐西藏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昌都市康电清洁能源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自10月31日投产以来,截至12月10日8时,它已累计发电超2242万千瓦时。 “过去县城经常停电,近年来供电越来越稳定。”风电场运维技术员洛松泽仁就是八宿县人,他记忆中家家户户要准备油灯的场景,如今已不复存在。 这座年发电量达2.23亿千瓦时的风电场,可满足约23万人全年生活用电。项目负责人徐其多介绍,产生的电能并入昌都片区电网,大部分本地消纳,保供当地电力需求。 “这20架风车,每年可节约标煤约7.31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8.28万吨。”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教授石磊说。 在超高海拔建风电项目,有什么优势? 海拔3500米至5500米的地带被称为超高海拔地区,这里是风能资源的“富矿”。 据估算,西藏风能资源在7米/秒以上的区域约占全区面积30%,主要分布在海拔4800米以上高山地区,技术可开发量约1.8亿千瓦。八宿风电场周边的邦达草原,曾被测得38米/秒的瞬时风速,等效于13级大风。 西藏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超99%,居全国第一;但其中水电、光电分别约占五成和四成,风电目前尚不足一成。 然而在这里“向风要电”,对技术和设备提出更高要求:空气密度过低会引起机组失速,低气压会降低电气绝缘性能,高紫外线会加速部件老化,高湍流、风速风向变化大不易评估…… 让风电稳稳挺进超高海拔地区,靠什么? 答案是技术创新。 八宿风电场这批“高原风车”单机容量为5兆瓦,是业内在超高海拔地区使用的最大值。“一个多月来的平稳运行,让它在超高海拔地区的可靠性得到进一步验证。”徐其多说。 这20台双馈型风力发电机组正是“高原定制”,由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针对高海拔、高寒地区特点设计研发,能在强紫外线、高雷暴频次、频繁降雪的极端环境中保障电气安全。 而日常运维这些巨大风车,仅需8至10人。 在距离风电场1小时车程的中控室,电场运维实现高度智能化。通过屏幕,洛松泽仁可实时监测所有风机的瞬时风速、瞬时发电功率和累计发电量;点击单台风机详情,叶轮转速、发电机转速、风向、机舱角度等参数一目了然。 在西藏八宿县,大唐八宿风电场运维技术员洛松泽仁在中控室监测风机运行情况。(任明乔 摄) “发展风电形成的多能互补格局,可以弥补西藏枯水季水电不足、夜间光电缺失形成的空白。”石磊说。 2023年10月,山南市的西藏措美哲古风电场二期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今年11月,日喀则市的中核萨迦30万千瓦风光储一体化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近年来,西藏多个风电项目向超高海拔地区发起挑战,最高机舱海拔均超5100米。 一个个“高风”项目的故事背后,是我国在超高海拔风电开发的“技术树”上奋力攀登,是西藏在加快清洁能源发展、优化能源结构上破浪乘风。
  • 《我国首套具有智能剖面观测能力的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顺利完成布放》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cancan
    • 发布时间:2018-09-03
    • 在第10号台风“安比”即将影响我国近海之际,为有效保障中国科学院近海观测研究网络——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的顺利布放并实施观测,一场紧张的“赛跑”正在进行。   2018年7月19日晚7点,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外围三个保护小浮标安装完毕;   2018年7月20日中午12点,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布放使用的三个五吨抓力锚和10节锚链整理完毕,待命装船;   2018年7月20日晚8点,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做完最后调试和定位测试等工作;   2018年7月21日中午11点,布放船只开始吊装小浮标和锚链等设备,正式布放工作开始:   下午3点,第一套保护小浮标顺利布放完成,   晚7点,第二套保护小浮标和15米大浮标链接完成并顺利布放,   晚9点,第一套保护小浮标和15米大浮标链接完成,   晚11:45,第三套保护小浮标和15米大浮标链接完成并顺利布放。   至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黄、东海浮标观测站,在山东省科学院仪器仪表研究所、上海海洋气象台等相关单位的协助下,经过近16个小时的海上艰苦工作,终于赶在“安比”台风来临前将国内首套具备近海剖面观测和智能观测能力的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布放至预定海域。第10号台风“安比”也于2018年7月22日上午如期来到浙江近海,开始影响我国近海,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像哨兵一样,开始了上岗后的首次重要数据观测。   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是基于黄东海观测研究站技术人员多年观测技术、观测经验积累的有效尝试,标体直径15米,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综合观测浮标系统。该平台不但具备10米浮标抗破坏能力强、稳定性好等优点,同时具有智能化观测能力,在结构上增加了诸多人性化和创新性设计方案,其中平台设计的中心观测井作为剖面观测通道,并采用三锚固定观测系统的方式,可有效避免锚链与剖面观测系统绞缠等危险。 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海洋探测平台的核心观测设施,2017年得到财政部修购项目支持,旨在解决目前海洋环境监测尤其是近海海洋环境监测中水体剖面数据获取难的问题。中国科学院建立的黄海站和东海站目前在位运行数十套浮标和潜标系统,但由于缺乏近海水体剖面观测手段,尚未建立一套能够涵盖海洋大气、海洋表层、剖面水体和海底的全尺度观测体系,无法满足全方位的立体监测要求。   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的投入运行可很好地解决剖面水体观测技术难点,从而为建立涵盖海洋大气、海洋表层、剖面水体和海底的全尺度观测体系弥补了关键一环。   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于2017年11月开工建造,历时五个半月完成主体建造,并经历了连续3个月的智能绞车与剖面观测系统的近岸拷机和调试工作,整套系统稳定工作后顺利完成布放。   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顺利布放后,在保留原有大型浮标综合观测能力的基础上,采用智能绞车开展实时水体剖面参数的观测,可实现海面、水体、海底的长期连续在线实时监测功能,是一种适应目前我国近海海洋观测需求的创新性海洋综合观测平台,将为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的建设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必将为我国海洋科学基础研究、防灾减灾等提供更加丰富、完备的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