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计量局(BIPM)官网正式发布北斗授时监测结果,标志着基于北斗的授时服务获国际认可,为全球提供精准可信的标准时间》

  • 编译者: 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4-08-20
  • 6月11日,国际计量局(BIPM)官网正式发布了北斗授时监测结果,标志着基于北斗的授时服务获国际认可。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计量院”)是BIPM指定的国内唯一一家北斗授时监测机构,是此次北斗授时监测数据的主要来源之一。

    据中国计量院首席研究员张爱敏介绍,全球通用的标准时间是协调世界时(UTC),由BIPM负责组织产生、保持与发布。全世界80多家时间频率实验室参与BIPM组织的国际原子时合作,通过基于卫星的时间频率传递技术实现80多家时间频率实验室的400多台原子钟之间高精度比对,经加权平均、频率校准、闰秒调整等操作产生UTC。BIPM每月发布时间公报(Circular-T),报道世界各国保持的标准时间及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播放的标准时间相对于UTC的时间偏差。各国时间频率实验室依据时间公报报道的时间偏差调整本地标准时间,保持本地标准时间与UTC一致,从而实现全球范围内标准时间的统一。

    目前,卫星导航系统是覆盖范围最广、使用性价比最高、广泛应用于全球各行各业的授时服务系统,主要包括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中国BDS和欧洲GALILEO等。多年来,BIPM时间公报仅发布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的授时偏差,中国BDS未列其中。也就是说,在过去全球用户通过美国GPS和俄罗斯GLONASS系统获取的标准时间,经BIPM时间公报可溯源至UTC,而通过中国BDS获取的标准时间,缺乏国际互认的溯源途径,极大地阻碍了中国BDS为全球提供精准可信的授时服务。

    长期以来,中国计量院依托国家时间频率基准UTC(NIM)及自主研制的北斗时间传递装置,开展北斗时间频率传递及授时监测技术研究工作。2017年中国计量院与BIPM签署了’BDS time transfer for UTC—Evaluation and implementation’协议,共同推进北斗时间传递及其应用。中国计量院先后在基于北斗的洲际时间频率比对能力验证、基于北斗的时间频率测量与校准能力和北斗授时监测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支撑BIPM于2022年正式启动基于北斗的UTC比对链路校准工作,奠定了北斗授时监测的技术基础。

    2024年4月,BIPM对中国计量院开展的北斗授时监测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并采纳了中国计量院提供的全部北斗授时监测结果。

    目前,中国计量院(NIM)是BIPM在全球范围内认可的四家北斗授时监测机构之一,另三家为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法国巴黎天文台(OP)、日本国家信息与通信技术研究所(NICT)。

    张爱敏介绍说,为提升北斗授时量值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保障时间量值的国际等效和国内统一,中国计量院将进一步加强与BIPM及国内相关技术单位的合作与沟通,持续提升北斗授时监测评估能力,进一步推动北斗国际化应用。(文:王玉琢、刘旭红)

相关报告
  • 《《光明日报》:基于北斗的时间频率校准与测量能力首次实现国际互认》

    • 来源专题:计量基标准与精密测量
    • 编译者: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4-02-29
    • 记者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获悉,该院新增的5项基于北斗的远程时间频率校准与测量能力,日前通过国际评审,相关结果在国际计量局关键比对数据库中发布,标志着基于北斗的远程时间频率校准与测量能力首次获得国际互认。 长期以来,国际互认的远程时间频率校准与测量均采用美国GPS或俄罗斯GLONASS实现。近年来,中国计量院时间频率研究团队着力攻克北斗时间频率传递能力验证及不确定度精确评估技术,首次建立了基于北斗的远程时间频率校准与测量技术体系,并形成了对外服务能力。 据中国计量院首席研究员张爱敏介绍,经过两年努力,覆盖标准时间和标准频率的5项基于北斗的远程时间频率校准与测量能力,最终通过国际计量局联合委员会组织的区域内及区域间的国际同行评审,实现了基于北斗的时间频率校准测量能力“一张证书、全球互认”,进一步推动了北斗的国际化应用,尤其是在时间频率计量中的应用。 协调世界时(UTC)是国际通用的标准时间,由全球80多家时间频率实验室的400多台原子钟加权平均产生,其远程比对手段主要依赖于美国GPS和俄罗斯GLONASS。中国计量院新增的5项时间频率校准与测量能力,为北斗成为协调世界时产生的正式比对链路提供了有力支撑。 据悉,作为国家时间频率计量中心的依托单位,中国计量院建立并保持着我国时间频率量值的源头——秒长国家基准NIM5铯原子喷泉钟和原子时标国家计量基准UTC(NIM),长期连续参与国际原子时合作。中国计量院守时实验室是我国大陆地区唯一具备国际互认时间频率校准与测量能力的实验室,目前获得国际互认的时间频率校准测量能力数量共有39项,国际排名第一。(来源:《光明日报》,记者:陈海波,通讯员:王玉琢、刘旭红)
  • 《国际计量局(BIPM)发布2025年世界计量日官方海报》

    • 编译者: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5-02-11
    • 近日,国际计量局(BIPM)和国际法制计量组织(OIML)揭晓了2025年世界计量日官方海报,以纪念《米制公约》签署150周年。今年的主题是“Measurements for all times, for all people”(面向所有时代、面向所有人的测量),强调了准确测量在科学、工业和日常生活中的持久和普遍重要性。 促进计量学发展的资源 BIPM鼓励国家计量研究所、学术机构、行业合作伙伴和政策制定者在其世界计量日活动中下载和使用该海报。海报可以在活动中展示,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并纳入教育材料中,以: ·强调测量科学在应对全球挑战中的关键作用。 ·提高对《米制公约》历史和持续影响的认识。 ·激发关于计量在实现可持续性和创新方面的作用的讨论。 海报的设计元素 这张独特的150周年纪念版海报以国际计量局的历史印章为背景,直观地提醒人们《米制公约》的起源以及BIPM持久的传承。 在前景中,通过第二枚奖章展示了BIPM持续的相关性和对使命的承诺,其中包含: 七个星球/球体:代表国际单位制(SI)的普遍性,象征着全球科学测量的相互联系。线条本身则代表了基本单位之间的相互依存性。 星球内的字母:代表SI的七个基本单位:米(长度)、秒(时间)、千克(质量)、摩尔(物质的量)、坎德拉(发光强度)、开尔文(温度)和安培(电流)。 星星:象征着启迪、光明以及对未来科学发现的承诺。 内圈:包含60条线,象征着秒和时间。 外圈:包含360°的线,象征着位置。 奖章中的罗马数字:代表1875年(MDCCCLXXV),即《米制公约》签署的年份,标志着BIPM作为致力于全球测量标准化的国际组织的成立。 从海报中心向外辐射的线条代表着计量学在空间、科学和创新领域不断拓展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