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汽车公司与伦敦大学学院合作开发无碳未来技术》

  • 来源专题:新能源汽车
  • 编译者: 王晓丽
  • 发布时间:2023-11-28
  • 现代汽车公司与伦敦大学洛杉矶分校(UCL)在 11 月 22 日于伦敦举行的英韩商业论坛之前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 (MOU),主要领导人出席了论坛。

    现代汽车和 UCL 将利用 UCL 新建的先进推进实验室,联合开展制氢、燃料电池和电气化技术研究

    双方希望通过加快建立氢经济和实现可持续的未来交通生态系统来实现碳中和

    韩国首尔2023年11月22日电 /美通社/ -- 现代汽车公司(Hyundai Motor Company)今天宣布与世界知名的伦敦大学学院(UCL)合作,共同研究碳中和未来技术。

    现代汽车于11月22日在伦敦大厦与伦敦大学学院签署了 "氢气生产、氢燃料电池和电气化技术研发领域合作 "谅解备忘录(MOU)。

    谅解备忘录签署仪式在英韩商务论坛之前举行。出席仪式的有两国政府官员,包括韩国贸易、工业和能源部长方文奎(Moon-kyu Bang)、英国国际贸易大臣奈杰尔-赫德尔斯顿(Nigel Huddleston)、现代汽车公司执行副总裁金东旭(Dong-wook Kim)和伦敦大学洛杉矶分校校长兼教务长迈克尔-斯彭斯(Michael Spence)博士。

    韩国和英国的目标都是到 2050 年实现碳中和,现代汽车希望通过本谅解备忘录加快氢经济的发展,实现可持续的未来交通生态系统。

    UCL 是一所著名的研究型大学,在全球大学排名中一直名列前茅,培养出了数十位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得主。"现代汽车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Jaehoon (Jay) Chang 表示:"通过与英国顶尖研究型大学之一的 UCL 开展联合研究,我们将加快制氢、燃料电池和电气化领域的技术创新步伐。"我们希望此次合作将有助于实现交通领域的碳中和,这也是韩国和英国的共同目标"。

    UCL校长兼教务长迈克尔-斯彭斯(Michael Spence)博士说:"氢气发电、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等新技术是国际社会努力将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巴黎协定》规定的目标范围内的基本组成部分。此次合作将把 UCL 世界领先的工程研究与现代汽车作为世界领先汽车公司之一的专业技术相结合,加速这些重要技术的发展。

    来源:现代汽车公司


相关报告
  • 《德尔福科技与科锐合作开发汽车碳化硅器件》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Lightfeng
    • 发布时间:2019-09-15
    • 德尔福科技(Delphi Technologies PLC)和科锐(Cree)公司宣布合作开发汽车碳化硅(SiC)器件,为未来的电动汽车提供更快、更小、更轻、更强大的电子系统( EV)。 科锐碳化硅(SiC)基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技术与德尔福科技的牵引驱动逆变器、DC/DC转换器和充电器技术的结合,将推动电动汽车(EV)提高行驶里程以扩展驱动范围和缩短充电时间,同时还将减轻重量、节约空间、降低成本。科锐碳化硅(SiC)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最初将用于德尔福科技为某一全球顶级汽车制造商设计的800V电控逆变器。 随着汽车产业正在从内燃机向电动汽车(EV)转变,碳化硅(SiC)基功率解决方案的采用在整个汽车市场快速地增长。IHS预计,到2030年,高电压电动轻型汽车将售出3000万台,占全球全部汽车销售的27%。电控逆变器是最具价值的电气化部件之一,其对于汽车性能众多方面都可以带来产业变革性的影响。 德尔福科技的首席执行官Richard F.(Rick)Dauch表示:“德尔福科技致力于为汽车制造商提供开创性的解决方案,并且我们的合作将为汽车制造商带来巨大的利益,能帮助汽车制造商满足日趋严格的全球排放法规和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需求,消除驾驶员对于电动汽车(EV)行驶里程、充电时间和成本等方面的忧虑,为整个行业带来好处。”
  • 《北京大学—伦敦大学学院人工智能论坛在达沃斯举行》

    • 来源专题:一流高校动态监测服务
    • 编译者:Jiajia
    • 发布时间:2020-02-12
    • 1月22日,适逢世界经济论坛创办50周年之际,北京大学首次作为专题官方论坛主办方携手伦敦大学学院在瑞士达沃斯共同举办专题论坛,主题为“面向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人工智能路线图”。 北京大学、伦敦大学学院、世界经济论坛国际工商理事会、芝加哥大学、苏黎世大学校长、浙江大学、韩国崔钟贤学术院、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世界经济论坛中国及东亚项目等世界知名大学校长和来自全球学界、政府、企业、国际组织的近百位代表出席论坛,欢迎仪式由组委会主席、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主持。论坛中,来自北京大学和伦敦大学学院人工智能、神经科学及生命科学领域的三位著名科学家,就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转型力表达了各自的观点。此外,北大和伦敦大学学院的科学家深入讨论了人工智能可以为全球“公共善”(Public Good)带来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