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示踪系统在水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 来源专题:水环境管理与流域管理
  • 编译者: 王阳
  • 发布时间:2018-07-19
  • 导读: 不同水体之间通过流动、入渗、蒸发等复杂水文地质过程相互交换,导致水环境中污染源的识别极为困难,加大了水环境保护的难度,致使水环境持续恶化。因此,水环境污染控制迫在眉睫,而如何定位污染源位置是水环境保护的前提和关键,也一直是世界各国科学家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DNA是生命系统的重要生物分子,主要功能是存储和编码基因信息。DNA的分子结构具有可设计性、多样性和多功能性等优点。这些独特理化和生物特性使得DNA纳米示踪系统能够全面克服传统示踪系统存在的不足。例如,DNA纳米示踪系统具有数量无限且独立可彼此区分、无环境背景值影响、运移和降解特性一致等诸多传统示踪剂所不具备的优点,并且环境友好,十分适合于研究复杂水文地质条件下的多污染源识别问题。

    近期,天津大学化工学院仰大勇教授课题组提出了DNA示踪系统的设计、制作和检测方法。近些年,工业和农业污染物肆意向环境水体中排放,严重污染了有限的水资源。而且,不同水体之间通过流动、入渗、蒸发等复杂水文地质过程相互交换,导致水环境中污染源的识别极为困难,加大了水环境保护的难度,致使水环境持续恶化。因此,水环境污染控制迫在眉睫,而如何定位污染源位置是水环境保护的前提和关键,也一直是世界各国科学家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仰大勇教授课题组从DNA示踪剂的设计和制作方法入手,详细介绍了DNA示踪剂在序列设计、保护、信号读取等方面的重要内容,综述了其在水环境示踪研究领域中的应用情况,着重探讨了DNA示踪剂制作材料的选取、DNA分子的保护和环境影响效应等关键问题,并深入讨论了DNA示踪技术应用过程中可能困扰大家的问题,最后对DNA示踪技术未来主要研究内容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思考。DNA示踪系统的建立为准确识别水环境中污染物的来源,从而制定有效的控制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工厂、医院、社区、农场等可能存在排污的场所放置不同的DNA示踪剂,在河流下游取水样进行检测,通过qPCR分析DNA示踪剂的类型和数量,就可以定位污染物的来源和污染物排放量。

    首先对DNA分子序列进行特异性设计,确保其无环境背景值影响,经过BLAST特异性比对后进行生物和化学合成;判断水环境状况,在相对清洁的水环境中可以进行直接投放应用,在水环境条件复杂的环境中,采用粘土、高分子聚合物或硅等材料对其进行保护后再投放应用。

  • 原文来源:http://ecep.ofweek.com/2018-03/ART-93014-11000-30215389.html
相关报告
  • 《水环境评价系统》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与防治领域信息门户
    • 编译者:徐慧芳
    • 发布时间:2006-03-27
    • 介绍乐我国的水环境问题的现状、水环境质量评价、水环境信息以及”3S“集成技术在水环境评价中的应用。
  • 《荒漠中“长”出湿地-中国环境保护协会》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0-03-05
    • 沙、水、树融为一体——这是位于宁夏吴忠市盐池县的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独特景观。在这个荒漠草原—湿地生态系统类型的保护区,生机勃勃的草地、波光粼粼的水面……任何一点绿色都得来不易。   近年来,随着国家持续的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投入,加上持之以恒的生态修复,这里的生态环境有了根本改善,沙化逆转,动植物数量逐渐增加。      高速公路旁,古长城的雄姿赫然出现,它与公路平行而列,伫立在旷野之上。宁夏吴忠市盐池县到了。   盐池县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打开县域地图,位于中北部的宁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好似绿色双臂将盐池县紧紧包裹,沼泽湖泊点缀其间。这片总面积8.4万公顷的生态屏障,阻挡着毛乌素沙地南侵。   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荒漠草原—湿地生态系统类型的保护区。这里曾被黄沙覆盖,沙进人退,沼泽湿地萎缩。40多年来,经过持之以恒的生态修复,让绿色一点一点生长出来。   恢复地表植被,开展湿地生态补偿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吹石头跑,抬脚不见踪。”上世纪90年代的盐池县,全县植被面积仅占13%,一年中有1/3的时间有扬沙天气。   历史上,这里是农牧交界地带,水草丰美,虽然气候干旱,但是地下水资源丰富。后来由于气候变化、人口增加、过度放牧等因素,生态逐步恶化。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前身是盐池县机械化林场。1979年,为了适应三北防护林建设需要,盐池县机械化林场成立。为了治沙和植绿,林业人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这里植被逐渐恢复,一度萎缩的沼泽湿地重现。   2006年2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宁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达8.4万公顷,包括湿地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保护区现有湿地面积10072公顷。   “这里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年蒸发量却是降水量的8倍。弥足珍贵的湿地,是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的主要栖息地和繁殖地,也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宁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吴宏说。   哈巴湖湿地是保护区内面积最大的湿地。哈巴湖属季节性咸水湖,湿地水源主要来自地下水补给。今年73岁的牛惠民曾担任盐池县机械化林场副场长。牛惠民说,哈巴湖在历史上是存在的,后来消失了。2007年,人工恢复了湖泊,“向下挖一米多,水便渗出来了。”   湿地生态修复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工作人员介绍,湿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和特殊的地质构造,地表植被对于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平衡至关重要。近年来,保护区开展“受损耕地补偿、湿地生态修复、社区环境整治”,千方百计防止人类活动吞噬湿地面积,尤其是防止村民在湿地周围垦荒,而对周边鸟类和野生动物栖息、迁徙等活动造成影响。   “2014年起,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列为国家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这对于保护区内湿地的生态修复具有很大作用。”吴宏介绍,2014—2019年,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累计获得中央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资金1.25亿元。91万亩因鸟类等野生动物活动而受损的耕地得到补偿,投入补偿资金约4502万元,8152户社区居民受益。   社区共建共管,村民巡护家园   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有盐池县花马池镇、高沙窝镇、王乐井乡、冯记沟乡、青山乡等5个乡镇,共覆盖30个行政村115个自然村。2014年起,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探索社区共管,将社区群众和保护区管理部门结成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参与保护区建设发展。   截至目前,共有135名集体公益林巡护员、54名森林资源监督管理员参与到社区共管的资源管理工作中来,张海宝便是其中之一。   张海宝今年55岁,是花马池镇芨芨沟村村民,他做森林巡护工作已有近5年了。每天天蒙蒙亮,他就骑着摩托车出门,开始一天的巡护工作。“管护点上的摩托车一般配有两三辆,巡护人员有六七个,所以我们也会贡献出自己的摩托车,毕竟我们的家就在保护区里。”张海宝说。   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积极筹措资金,实施“替代生计”项目。据了解,保护区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项目始于2005年。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经逐个林班确权,将补偿金通过“一卡通”及时兑付到村民手中。   花马池镇佟记圈村村委会主任、同时也是森林资源监管员的李晓飞说,村民平均一年能拿到生态补偿款1000余元,这起到了缓解生态保护和村民生计之间矛盾的作用,从此破坏湿地垦荒的行为少多了。   生态环境改善,带动荒漠旅游   “通过实施湿地生态恢复、修复工程,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明显提升,为野生动物提供了宝贵的觅食、繁殖、栖息环境,鸟类数量逐渐增加。2019年3月,在花马湖监测点的湖面上观测到全球极危物种青头潜鸭2只。”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宣教科科长余殿告诉记者。   如今,依偎在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盐池县,林木覆盖度、植被覆盖度分别达到31%和70%,年扬沙天气由10年前的54次降到现在的不到9次。   生态环境改善,也为当地发展旅游业提供了机遇。花马寺国家森林公园就位于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这里独特的人工林景观、荒漠草原景观吸引游客前来。在花马寺国家森林公园的景区里,不时看到成片沙柳在沙海中摇曳。远远望去,沙、水、树融为一体。   据统计,森林公园成立十余年来,累计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千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