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企业占比91% 总市值4万亿创业板为中国经济添活力》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1-21
  • 上市企业734家、总市值约4万亿元,2017年上市企业平均营业收入15.53亿元、平均净利润1.25亿元……创业板成立9年来,持续发挥资本市场作用,在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的同时,也给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源源不断注入新动能,已成为中国创新创业的重要窗口。

    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达91%,为自主创新提供重要支持

    2009年10月30日,首批28家公司代表齐聚深交所上市大厅,敲响登陆创业板的钟声,宣告创业板正式启动。

    与主板市场相比,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大多从事高科技业务,往往成立时间较短、规模较小,业绩也不突出,但有较大的成长空间。以首批28家企业之一的爱尔眼科为例,从2009年到2017年,该公司营业收入增长了近9倍,达59.63亿元;门诊量从79.74万人次增长到507.63万人次。

    深交所数据显示,目前创业板有高新技术企业670家,占比91%,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共540家,占比74%。

    近日,一家刚刚登陆创业板的企业引起了众多投资者的注目:上市不到两周,市值突破千亿元,成为创业板前三大市值公司,这就是迈瑞医疗。在公司董事长李西廷看来,迈瑞医疗能走到今天,靠的正是研发创新这条“生命线”。2015—2017年,迈瑞医疗年均研发支出约10亿元;2018年,凭借746项发明专利,入选全国发明专利拥有量50强企业。

    “企业在创业板上市后,利用资金优势加大研发投入,能够帮助其成长为中国具有创新潜力的群体。”深交所相关负责人介绍。

    9年来,创业板公司累计研发支出金额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超过5%。2017年,有28家公司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超过20%。大量的研发投入,使得创业板公司能够凭借技术实力保持较强的盈利能力。近年来,创业板上市公司平均毛利率一直维持在30%左右,持续领先于全市场。

    “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必须依靠资本与创新的双轮驱动,创业板可以说是两者融合的典范。”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尹中立认为,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借助创业板实现做优做强的同时,也将辐射到整个产业集群和上下游产业链,对社会的创新能力是一种系统性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创新资本也完成了一次循环。“因此,创业板对自主创新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一个资本与创新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给人才提供广阔空间,133家企业控制人来自高校

    人才是创新链条的根基,也是实现创新创业的根本保证。数据显示,创业板734家上市公司中,有133家企业的实际控制人曾就职于高校或科研院所,37家公司具有高校、科研院所股东背景,14家公司由科研院所转制而成。此外,还有48家公司的创始人为海归。

    截至目前,在创业板上市企业中,共有在职员工138万人,其中博士及博士后4000余人,硕士5.3万余人,本科毕业的近44万人。

    “一大批各个领域的技术领军人才在创业板成功创业,这能够进一步激励高层次人才、技术团队投身创业大潮,促进新兴产业发展。”业内人士认为,通过吸引大量高层次人才、海归、科研人员投身创业事业,创业板也能为科技成果转化储备丰富的人才资源。

    “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关键是要具备良好的发展环境。”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林江说。

    “人才不是简单的打工者,要让他们成为创业的一分子,激励机制是非常重要的。”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丁列明说。由于创业板公司规模普遍偏小,且多处于成长发展期,现金流有限,因此股权激励成为上市公司吸引和保留优秀人才的重要手段。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9月末,约六成创业板上市公司推出股权激励计划,覆盖超过5万名核心人员,其中核心技术人员等非高管人员占比96.9%,对留住人才起到较好作用。此外,192家公司推出员工持股计划,将公司发展与核心骨干员工利益绑定,与员工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激励机制,保障公司发展。

    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累计分红1100亿元

    在国务院参事室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何杰看来,在创业板的推动下,上市公司作为战略性新兴企业代表,已经开始将履行社会责任融入企业经营发展管理的全过程中,以责任营造价值,以责任支持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数据显示,2017年,创业板上市公司支付各项税费共计626亿元,税收贡献持续稳定增长;提供就业岗位138万个,同比增加14%;支付职工薪酬1491亿元,同比增长27%。在创造税收和就业机会的同时,创业板公司还具有强烈的分红意愿,积极回馈投资者。

    爱尔眼科坚持每年分红,累计现金分红加送红股达18.17亿元,已超过IPO募集资金的两倍。“上市公司要真正得到投资者尊重,就需要形成投资回报的良性循环,尊重市场原则,履行社会责任。”爱尔眼科董事长陈邦表示。

    据统计,创业板公司自上市以来至2017年末累计分红总额达1100亿元,上市后各年持续无间断分红的公司高达202家。“强劲的现金分红能力,折射出近年来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能经济环境下,新经济企业业绩总体保持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业内人士分析。

    此外,创业板上市企业分布于29个省份,其中59家公司地处西部地区,85家公司地处中部地区。还有122家企业地处县、镇、乡级区域。“这些企业为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有效缓解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深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

    温氏股份是一家以畜禽养殖为主业的创业板上市企业。近年来,该公司将自身业务发展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探索出多个可复制、可推广的产业扶贫新模式。2017年,公司投入资金,在全国范围内对接贫困人口84750人,其中23455人已达到脱贫标准。

    “9年来,创业板在社会责任领域做了相当多的工作,推动上市公司充分发挥资本优势,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何杰说。

  • 原文来源:http://www.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18-11/21/content_732613.s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的“新丝路”探索》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12-15
    • 12月7日上午,在泰国罗勇府的暹罗东方工业园内的泰国国轩电池工厂内,当两名泰国工人拧紧最后2个螺丝,一个标有NVGOTION字样的动力电池包正式下线了。这在中国人看来早已司空见惯,但对泰国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是泰国第一款本土生产的电池包。而这,是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的出海样本——国轩高科近年来众多出海举措中的一个案例缩影。 公元前202年,从中国的西安出发一路向西,横贯亚欧大陆,远达北非,这条漫长而古老的道路网,两端直线长度相当于赤道的四分之一,绵延万里,延续两千多年,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古丝绸之路。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重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到今年一带一路已经获得了全球150多个国家的加入与支持。 从2000多年前的老三样丝绸、茶叶和瓷器,到今天的21世纪一带一路的新三样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池;中国一如既往地向世界输送着代表美好与和平的新事物。 2006年成立的国轩高科,深耕新能源锂电池领域18载,从安徽中部合肥发轫、发展,如今已经成长为中国动力电池领域的佼佼者、中国企业出海的样板和先行者。全球首个标准电芯工厂、泰国首个电池包、德国首个电池包、占据印度新能源市场最大份额,海外业务增速近300%...... 梳理其海外布局可发现,国轩高科的大部分海外布局都集中在一带一路辐射经济带上,而其中较早布局的东南亚市场目前已经率先实现赢利。国轩高科的“新丝路”探索有望成为公司未来最大的业务和收入增长极,更是给其他中国企业提供了绝佳的出海范本。 (一)海上风光无限 何不逐浪前行 根据国际能源署今年发布的《2023年全球电动汽车展望》报告,预计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较上一年将增长35%,将达到1400万辆;而最新的销量数据显示,2023年1-9月,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了940万辆,同比增长39%。而每年的第四季度,都是汽车销售旺季,照此推算,2023年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极有可能突破1400万大关。这个数字,比2022年的1082.4万辆销量高出一大截。 在这个日益庞大的数据当中,有三点值得我们深思。第一,在1-9月的940万辆中,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球份额超过60%,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在日趋成熟,而中国之外的其他欧非、美洲和亚太等区域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还是一片亟待深度开发的市场。 第二,相比全球汽车的销量数据,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数据还有很大的增长预期。机构数据显示,2022年美洲市场、欧非市场、亚太市场的汽车销量数据基本在1800万辆上下,加上中国市场2,000多万辆,合计2022年全球有接近8,000 万辆的市场空间,且四个市场份额相对均衡。假设在不久的将来这些汽车都要迎来电动化转型,那么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持续高增长态势。那对于拥有技术和产品双重优势的中国动力电池企业来说,没有理由不出海。 第三,对比新能源汽车的数据,我们再看对下储能市场的数据。国轩高科董事长李缜在最近的第六届彭博创新经济论坛上预言:“我们认为到2030年左右,储能领域对电池的需求量会达到1.5TWh,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市场需求。”2030年全球对电池的总需求会达到6TWh,电化学储能按占比60%算,也就是3.6TWh左右,1.5TWh的储能市场需求占据了40%左右,储能市场需求不容忽视。除中国外,美欧两大经济体是全球新型储能的主要市场。彭博新能源财经认为亚太地区将在全球储能市场中占主导地位,预计到2030年将占所有新增储能系统总装机容量的47%。欧洲、中东和非洲(EMEA)地区将占24%,美洲将占18%份额。也就是说到2030年,除中国外,其余海外市场的储能份额预计占50%左右。 当然,我们不能只看到市场巨大而忽略背后的掣肘与壁垒。以美国新修订的IRA法案为例,补贴明显倾向美国本土企业,限制海外企业尤其是中资背景进入美国市场的意图非常明显。2022年中国出口至美国的锂电池金额超100亿美元,占总出口额近20%。因此可以预判法案的实施直接影响未来2-3年中国电池企业和其他产业链配套企业的出口业务,甚至会导致短期内中国企业失去美国市场部分订单。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就是,美国市场需求不会因IRA政策限制而减少,客观上美国需要外部资源和力量来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市场需求。欧盟也推出了新电池法案,对电池的供应链、碳足迹、电池护照和回收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比如关键原材料法案对于战略性原材料提出了本地化的目标比例,同时规定了单一第三国的供应比例,这也倒逼具备实力的中国企业加快出海布局步伐,赶在政策收紧前提前谋划出海布局,提升全球市场份额。 全球汽车行业巨变深刻影响能源行业,到2030年,汽车电气化将使全球石油需求每日削减至少500万桶。国际能源署署长比罗尔表示,电动汽车不仅未全世界汽车制造业带来历史性变革,也驱动新的全球能源经济迅速兴起,“我们正在目睹的趋势对全球石油需求有重大影响。一个多世纪以来,内燃机没有竞争对手,但电动汽车正在改变现状。” 国轩高科董事长李缜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在传统化石能源时代培养了大批全球著名的汽车企业、石油大亨等。而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第三次能源变革时代,在这个倡导可持续能源的时代,不仅我们的汽车轻量化技术要大踏步前进,我们的产业变革也会从金属时代逐步过渡到非金属时代,比如合金、铝合金、铝镁合金等轻量化技术,未来碳纤维、硅纤维、玻璃纤维以及植物纤维等会大规模应用到整个产业中来,所以与新能源相关的产业变革空间同样非常大。 在中国新能源产业抓紧超欧赶美的今天,另外一条中国特色的道路——一带一路也在深深地影响着世界。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今天,2013年中国率先倡导了重走一带一路的想法,由于多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处在发展初期,碳排放强度偏高的态势难以在短时间内逆转,排放总量仍将上升。有研究指出,如果延续历史上的高碳增长模式,到2050年,“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碳排放量全球占比将高达76%。由此,构建绿色“一带一路”为破解全球绿色发展难题和完善全球生态治理体系提供了新路径。 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一份子,国轩高科在全球超过10个国家有业务布局,业务地域跨越亚洲欧洲和美洲,业务范围涵盖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和储能业务等,已成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的出“领头羊”,梳理其海外布局可以发现,其大部分的出海布局区域,如泰国、越南、印尼、新加坡、荷兰、瑞士、阿根廷、斯洛伐克等,与“一带一路”的覆盖区域高度重合。 (二)全球化是战略 一带一路是方向 我们把时钟拨回到18年前,看看当年的国轩高科做对了什么,才有了今天的走向世界。 千禧年前后,全球锂电产业尚在起步阶段,一名高高瘦瘦、总是面带笑容的斯斯文文的青年,放弃了人人羡慕的合肥市公务员身份,毅然辞职下海创业,年轻、能吃苦,不怕失败、有冲劲的他,在最初的几年里尝试过出租车、房地产等行业,且小有成就,合肥至少10个楼盘都出自他手。在了解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做一种磷酸铁锂的储能技术时,他用开发房地产挣来的第一桶金想办法组织了一批懂行的“专家”去跟进交流电池研究。当年国家通过“863”计划和“十一五”等对高新技术产业持续支持和鼓励,7月,国内锂电技术取得突破,大容量磷酸铁锂电池问世。次年,这名青年便下定决心,创办了合肥国轩股份有限公司,也就是后来的中国动力电池上市第一股-国轩高科的前身。这一年,后来被业内称为是磷酸铁锂产业化的元年。这名青年,就是如今的国轩高科董事长李缜。 对于新技术的重视,自此深深刻在了国轩高科基因里,并播撒到了全球各地。2008年,国轩高科工程研究总院成立,在技术驱动型企业的战略定位下,把技术创新当作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009年公司承担了国家“863”计划,2013年获批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次年又在美国硅谷成立了研发中心,巧合的是,2013年,中国开始第一次提出重走一带一路经济带的想法。此后国轩的布局的脚印开始逐步遍及全球,日本筑波、美国克利夫兰、新加坡南洋理工、印度浦那、中国上海、欧洲哥廷根等研发中心相继建立,使得国轩实现了集全球之智、走上全球研发的道路。去年年底,研发技术人数更是达到了总员工数的1/3,其中海外研发人员的数量正成倍增长。到今年三季度,全球专利申请数量达到7399个,累计授权专利数达到4843个,近两年的海外专利数量增幅均超过180%。 选对了赛道,瞅准了时机,还远远不够。对于企业而言,如何把领先的技术成果持续有效转化并应用到市场,才是生存发展的关键。国轩高科在这一点上也堪称业内典范,为其向全球市场进军打下坚实基础。2009年,国家多部委联合启动了“十城千辆”工程。作为新能源汽车应用试点项目,此举也成为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作为第一批试点城市,合肥政府将一整条公交线路——18路公交线作为试点。起点更是设在了当时的市中心市府广场,全程31个站点,近20公里。这条线路的公交车由合肥本地的安凯客车制造,成立才3年的国轩高科便成了安凯客车的独家电池供应商。2010年,这条世界首条纯电动公交线路正式投入使用。 国轩高科工程研究院副院长徐兴无在此前《三联生活周刊》的采访中回顾这段历史时表示,“时任合肥市委书记的孙金龙对这件事很重视,跟我们说,咱们要干,肯定就要干一票大的,而且不要怕冒险失败。他允许我们失败,说失败了由政府兜着,但我们必须做出影响力。18路车原本规划是用24辆大巴车,孙金龙开会又让多给了几辆,凑到30辆。”由此看来合肥“最牛风投”的案例集上,国轩高科是更早的浓墨重彩的一章。正是合肥给了国轩高科早期将技术市场化应用的土壤。此后的2011年,国轩高科配套江淮汽车,推出了585辆纯电动轿车,2012年又与江淮合作推出了3000辆iEV三代纯电轿车,均开启了中国纯电动汽车产业化先河,也为两家企业在日后的出口项目合作上奠定基础。 近年来,产业技术迭代速度加快,但国轩的磷酸铁锂新技术产业化能力却依然保持遥遥领先,从最初的电芯单体能量密度110Wh/kg 到如今 230Wh/kg实现量产。今年5月在合肥举办的第12届科技大会上,国轩高科发布的启晨电池在磷酸铁锂基础上,创新性地加入锰元素,打破了国内外对于磷酸铁锂能量密度的天花板的看法,引领全球锂电技术应用的新方向。 据《汽车商业评论》统计,2017年到2021年动力电池企业数量从102家缩减到58家,经历了一轮残酷的洗牌。国轩高科内部也把自己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2006年-2010年是公司的业务初创期;2011-2015年是快速发展期;2016-2020年则是公司的战略突破期,2021年开始是公司的全球化战略时期。如今,国轩高科已在全部布局有八大研发中心,二十大生产基地和配套的八大材料基地。 董事长李缜在2022年的公司新春致辞中表示:“成绩所得,一是习总书记,指明方向,民营企业,信心倍增干实业;二是同仁努力,务实创新,攻克艰难,提质增效求发展;三是国际伙伴,信任支持,守望相助,携手成长创未来。” 国轩高科最大的国际伙伴就是大众,2020年,大众战略投资国轩高科,目前股份占比24.77%,是第一大股东。李缜在多个场合都阐述了大众入股对于国轩高科近几年国际化战略布局的三大重要意义:大众给国轩带来的是,是资本、管理、市场的全面升级。如今,国轩高科不仅拿到了大众标准电芯的全球首个研发定点,和大众在德国电池工厂的技术合作,还在接下来两年中相继获得了大众标准电芯首个中国市场供货定点和首个海外市场的供货定点。今年10月,大众汽车监事会主席潘师(Hans Dieter Poetsch)、CEO奥博穆(Oliver Blume)等大众管理层,在实地考察了国轩高科新站标准电芯工厂后,更是盛赞该工厂是全球电池工厂中的“One of the Top”。 从国轩高科近年的成绩单来看,战略合作伙伴国际化比重持续加大。公司已向越南Vinfast、Ebusco、Tata和美国某大型上市车企持续供货;成功进入雷诺-日产-三菱联盟供应商体系;在储能领域携手Invenergy、JinKo、NextEra Energy、苏美达、日本Edison等开拓海外储能市场;与Ficosa、Idneo以及Pod Point等进一步在储能充电车、家用储能产品等方面探索开拓储能应用的场景;并与西门子、巴斯夫、ABB国际顶级技术创新企业在数字化生产、电池材料领域建立研发与创新合作。 据国轩高科2023年半年度财报,公司上半年总营收152.39亿元,同比增长76.42%。其中海外业务营收30.62亿元,同比增长296.74%,占公司总收入的比重从2022年上半年的8.94%提升至目前的20.09%。 (三) 坚定长期主义 “新丝路”催生新增长 2000年前,茶叶丝绸瓷器是中国献给世界的兼具实用与审美的礼物,且风靡世界;历史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在2000年后的今天,依靠在新能源产业领域的独特的技术与产品优势,我们再一次向全世界输送着代表速度与激情的美好事物,即出海“新三样”: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池。 是历史的惊人巧合,也是时代的独特机遇,国轩高科有幸成为“新三样”出海的一员。如上面所提及的数据,公司海外业务增速逐年加快,形成了国际业务已与中国业务并立的发展态势,并成为两大增长引擎。 国轩高科在“新三样”领域取得上述成绩,在掌舵人李缜看来,这得益于公司多年来始终坚持“长期主义”的结果,体现在资金投入、技术创新、产业链合作、国际化布局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前谋划,积蓄力量,厚积薄发。 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度,国轩高科研发投入费用达到 24.16 亿元,同比增长107.09%,连续4年占营收比例超过 10%,为行业领先。 全球八大研发中心,超过7000名研发技术人员,超过7000项的电池专利技术,是国轩高科技术进步的强力支撑。公司磷酸铁锂技术全球领先,磷酸铁锰锂和标准电芯的技术研发走在行业前列。尤其是今年以来提出的三代电芯战略,折射出其在技术方面的持续创新和进步。据国轩高科中国业务总裁王启岁博士在11月份的高工锂电年会上透露,国轩高科第一代电芯产品主要采用铁锂材料,容量从21Ah到30Ah不等,能量密度达到了160Wh/kg;第二代电芯仍以铁锂材料为主,但容量有所提升,并实现了标准化尺寸,主要型号包括52Ah、105Ah以及15Ah圆柱电芯,能量密度达到了180-190Wh/kg;而第三代电芯产品在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有了进一步提升。这一代产品不仅涵盖了铁锂和三元电芯,还拓展了磷酸锰铁锂等新的化学体系,其产品品类也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形成了九大产品系列,是公司未来3-5年核心竞争力重要组成部分。 拥有完整的全产业链,无疑将在竞争中具有先发优势。国轩高科垂直整合资源,打通了从矿产开采、材料生产、电池制造、产品应用,再到回收利用的产业链。在国内,公司在合肥庐江、肥东布局了电池四大主材,在中国宜春、南美阿根廷布局锂矿资源,在印度尼西亚开发镍钴矿资源等,在北非布局磷矿资源,再加上分散在亚太和欧洲的电池生产基地,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已经形成。 新能源电池行业作为全球“碳中和”目标的排头兵,坚持可持续发展是应有之义。国轩高科连续三年披露ESG报告,充分展示了公司最大限度使用绿电,降低生产过程中碳排放的良好表现和经验做法。国轩高科董事长李缜在第六届彭博创新经济论坛上交流表示,国轩高科在欧洲哥廷根、斯洛伐克启动的两个项目都规划建成零碳工厂,在项目建设及产品生产过程中,将大量采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其次,公司在欧洲规划了从材料到电芯,到产品,再电池回收的产业链条,全产业链都将使用绿色能源生产,实现零碳制造、良性循环,以及电池全生命周期的碳排量追踪。 能源领域的广泛合作,是当今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强烈共识。当前,全球新能源市场主要是中国、欧非、亚太和美洲四大市场,电池企业要想谋求更大发展,出海是必然的选择。国轩高科算是先行者,早在2015年就在美国硅谷成立了研究院。2020年5月引入大众汽车战略投资,“配套大众、跟随出海”成为应有之义,国际和布局日益加速。截至目前,国轩高科在全球建立了八大研发中心、二十大电池制造基地和八大材料基地,产业布局已经基本成型。公司规划到2025年全球电池产能达到300 GWh左右,其中国内200 GWh,海外100 GWh。 其中,在欧洲,国轩高科已经走进英国、荷兰、德国、瑞士、斯洛伐克等国家,在亚太地区,美国、日本、越南、泰国、印尼、新加坡、印度等在列,南美则有阿根廷,非洲则有摩洛哥。这些国家中,加入“一带一路”的国家有11个,对国轩高科而言,这无疑是其广阔的新市场,也是全新的增长点。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来,国轩高科在东南亚市场动作频频,供货塔塔汽车、Bajaj轻型车走进印度,牵手vinfast打造越南首座磷酸铁锂电池工厂,搭载五菱Air撬动印尼电动汽车市场,助力“泰国制造”的哪吒汽车产品下线,使得东南亚成为公司出海最大市场,还率先实现海外盈利。 “所有的企业,包括中国、美国、欧洲的企业都需要在全球分享各自的成果、产品、技术,这是全球化的经济基础;全球化已经有了良好的技术基础,比如信息交流系统、通讯体系、运输系统等,想要阻断已经不可能;谁也阻挡不了全球资源往效率更高的地方流动,这是必然的规律。”国轩高科董事长认为,有了良好的经济基础、技术基础、社会基础,全球化的步伐不可阻挡。国轩高科坚信, “新丝路”是历史潮流的延续,也是面向未来的正确选择,以路为轴、以地为纸、合作为笔,布局“一带一路”,就是布局未来。在这个过程中,只要坚定“长期主义”路线,就一定会拥有更广阔的空间,实现更大的发展。 当然,走出去只是第一步,后面还要经历产品获得本地认可,公司最终实现盈利等阶段。第一步已经走对的国轩高科,我们期待时间给我们更好的答案。
  • 《立功科技冲刺创业板,致力于推广普及新技术》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0-09-03
    • 深交所日前正式受理了广州立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立功科技”)创业板上市申请。根据深交所的公开资料显示,立功科技成立于1999年,成立至今一直专注于嵌入式系统技术与工业智能物联技术的开发研究,并以此为依托,为客户提供各类自主产品及芯片相关的技术服务和解决方案。 众所周知,在嵌入式系统技术和工业智能物联技术方面,立功科技在业界可以说是声名卓著,这不仅仅是由于目前立功科技在这一领域技术领先,也由于立功科技在历史上所作出的开创性的贡献。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谈到立功科技在中国引入和深化ARM和CAN总线这两大核心关键技术以及相关市场培育方面所做的巨大努力和积极贡献。 ARM普及的先驱者 ARM是当今普遍应用的一种微处理器架构技术,是嵌入式系统的底层技术,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可在十多年前的中国嵌入式系统应用领域,人们对ARM技术还是知之甚少。当时国内主流的8位和16位单片机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市场都在寻找具备更多功能、更高性能的替代性技术,而ARM32位技术具有的低功耗、低成本和高性能的特性让很多嵌入式系统从业者跃跃欲试,却苦于国内无相关的技术资料和开发工具。作为嵌入式系统领域的资深专家,董事长周立功先生敏锐地觉察到此项技术在国内广阔的发展前景,带领立功科技核心技术团队走上了ARM技术推广之路。 首先,立功科技组织人员翻译了大量国外的专业技术资料,并通过自身的应用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先后出版了多本ARM应用设计丛书;其次,为扩大影响力,2003年8月,立功科技邀请了行业3位著名的嵌入式系统专家(包括中国单片机行业奠基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何立民教授,最早将嵌入式操作系统引入教学和应用的领路人、清华大学邵贝贝教授以及ARM中国区总裁唐军博士)组成讲师团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杭州等全国10余个城市举办了免费的ARM巡回演讲,共计吸引8000多名嵌入式行业从业者、爱好者和大学生参加了这次活动,可谓盛况空前。随后,公司推出了配套的ARM开发学习套件,让广大嵌入式人员有了拥抱新技术的直接途径,掀起了学习ARM技术的浪潮。 如今,基于ARM架构的应用遍地开花,已占据国内市场半壁江山,可以说,立功科技对于ARM技术的大力支持和推广,加速了ARM技术在中国嵌入式系统领域的普及和应用,为中国嵌入式技术快速、高质量的发展,赶上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非常积极的贡献。 CAN总线推广的先行者 在学习推广新技术的道路上,立功科技从未停止前进的步伐。CAN总线是德国Bosch公司于20世纪80年代研究发布的一种总线型通讯方式,作为物联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开始主要应用于汽车领域。凭借可靠、实时、经济和灵活的特点,CAN总线在其他行业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在工业控制领域更是如鱼得水。 虽然CAN总线技术在国外发展得如火如荼,然而在本世纪初的中国,CAN总线还处于萌芽状态。基于代理NXP芯片及与汽车电子客户合作的契机,立功科技率先了解到CAN总线技术,并预感到这将是改变国内汽车行业的一个革命性技术。为学习探索该技术,2004年-2005年期间,立功科技核心技术团队自费前往德国考察调研,系统学习和了解CAN总线技术,并立志在国内进行全方位的推广。 借鉴了ARM推广的成功经验,立功科技的CAN总线推广之路走得又准又稳。除了翻译资料、编写教学书籍、推出开发板、学习板等系列组合拳,立功科技还在21IC上开设了CAN总线论坛,免费回答网友的技术问题。因为当时国内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对比较狭窄,而论坛是年轻人进行技术交流的主要阵地,这一举措无疑加大了CAN总线技术的覆盖范围,无数技术人员从中受益,为CAN总线技术在国内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正是由于对CAN总线技术的持续深耕,立功科技还受邀到吉利汽车、比亚迪汽车进行授课交流,与长安汽车、中国中车等也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交流,业界知名度不断提升。 经过立功科技坚持不懈的技术推广和市场培育,CAN总线技术在中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国内所有的汽车制造普遍应用CAN总线技术,从而使得中国汽车电子技术水平可以比肩世界先进水平,同时使得CAN总线技术相关的产品市场得到了全面充分的发展,惠及整个汽车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时至今日,立功科技仍然秉持“专业、专注成就梦想”的经营理念,坚守踏踏实实做实事的企业风格,坚持以技术为本,不断发现新技术,研究新技术,迄今为止已编写出版了50余本专业著作,与业界分享交流先进的技术知识,为新技术的普及应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这是立功科技给自己的使命,从前如是,今后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