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化物所三十年守望者勇迪的科学人生》

  • 编译者: AI智能小编
  • 发布时间:2025-05-15
  • 勇迪,一位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简称“大连化物所”)默默奉献了三十载的幕后工作者,她的故事见证了一个普通工会职员如何成长为离退休办公室的负责人,并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1995年,刚从大学毕业的勇迪选择放弃分配的工作,毅然进入神秘的大连化物所,从此与科学研究结下不解之缘。初入所时,她扎根工会,积极参与和组织各类职工活动,从新春团拜会到计算机知识大奖赛,她忙碌的身影无处不在。 2004年,因工作调整,勇迪转岗至办公室担任秘书,负责公文管理和院士服务等工作。2014年,她勇挑重担,牵头开发文件管理系统并成功上线,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优化了数据管理和流程控制。 2019年,勇迪接过离退休办公室的接力棒,踏上离退休管理岗位。她以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对待每一位老同志,成为他们信任的“小勇”。一次紧急救援行动中,她迅速帮助突发疾病的老同志,体现了她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和对老同志的深切关爱。 除了日常关怀,勇迪和团队还通过出版《夕阳正红》刊物,促进离退休职工与所里的联系,并组织青年职工与老科学家互动,让老一辈科研精神得以传承。她的努力不仅温暖了老同志的心,也激励了年轻一代科研工作者。 勇迪的三十年是科学研究的守护者,也是科学精神的传承者,她用无私奉献和细致入微的工作态度,为大连化物所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关报告
  • 《中国学者入选《自然》2019十大科学人物》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dingxq
    • 发布时间:2019-12-19
    • 新华社伦敦12月17日电(记者张家伟)英国《自然》杂志17日发布2019年全球十大科学人物,中国北京大学的邓宏魁教授凭借在人类干细胞基因编辑领域取得的成果入选。 《自然》新闻特写主编里奇·莫纳斯特斯基说,这个榜单选取了那些在本年度科学界重要事件中扮演关键角色的人物。 邓宏魁是唯一一名登上榜单的中国学者。据《自然》介绍,他和团队对人类干细胞进行基因编辑,使它们能抵御艾滋病病毒感染,随后移植到一名罹患白血病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身上。部分经基因编辑的细胞在患者体内持续存在了近两年且未引起明显副作用,但经基因编辑的细胞数量较少,不足以降低血液中艾滋病病毒的病毒载量。尽管如此,一些同行仍认为,这在使用基因编辑技术治疗人类疾病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研究报告此前已发表在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此外,生态学家桑德拉·迪亚兹与140多名学者合作,详细评估了全球生物多样性,结果显示人类活动导致100万个物种面临灭绝风险。天体物理学家维多利亚·卡斯皮协助建设了天文探测设备“加拿大氢强度图谱实验”,利用这个设备天文学家发现了大量快速射电暴。 在刚果(金),微生物学家让-雅克·穆延贝·塔姆弗姆正领衔抗击埃博拉疫情。神经学家内纳德·塞斯坦及其团队在实验室中完成一项实验——通过特殊技术,在猪死亡数小时后取出猪脑并将其部分“复活”,在细胞层面恢复某些循环和神经功能。物理学家约翰·马丁尼斯及其团队成功让量子计算机执行了计算任务,并且完成的速度比现有最好的传统计算机都快。 入选这份榜单的还包括古生物学家约翰尼斯·海尔-塞拉西、物理学家里卡多·加尔旺等人……
  • 《2020年第147期》

    • 来源专题:COVID-19科研动态监测
    • 编译者:xuwenwhlib
    • 发布时间:2020-06-23
    • “‘COVID-19’科研动态监测每日快报”由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合作推出。该项服务旨在通过提供最新科研论文线索、摘译科研论文主要内容,为我国的科研攻关和相关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页面底部可下载快报PDF文件 临床资料 4 5月31日_四川省无症状与有症状SARS-CoV-2感染患者的临床与流行病学特征比较 4 5月31日_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报告老年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短期结果 4 5月31日_首尔国立大学医学院研究称细胞毒性T细胞的异常活化是COVID-19严重程度的潜在决定因素 5 5月29日_哥伦比亚大学等报告纽约欧文医学中心前1000例COVID-19患者的特征和临床过程 6 其他 6 5月31日_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等报告COVID-19患者睾丸的病理变化以及SARS-CoV-2检测 7 5月30日_港大袁国勇教授团队研究称外科口罩隔离降低了金色叙利亚仓鼠模型中COVID-19的非接触传播的风险 7 流行预测 8 5月30日_牛津大学等建模研究41个国家非药物干预对COVID-19传播的有效性和感知负担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