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造礁石珊瑚分布格局驱动因素及其环境适应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7-28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LMB)黄晖研究员团队在南海造礁石珊瑚的空间分布格局驱动因素及其环境适应机制方面取得新研究进展,相关成果以“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reef-building corals in the Northwest Pacific and their environmental drivers”和“Local adaptation of trophic strategy determined the tolerance of coral Galaxea fascicularis to environmental fluctuations”发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LMB助理研究员黄林韬、俞晓磊分别为论文的第一作者,研究员黄晖为通讯作者。

    珊瑚礁具有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极高的生物多样性。近年来,全球珊瑚礁因为海水温度异常、海洋酸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而出现严重退化。造礁石珊瑚作为珊瑚礁的框架生物,对珊瑚礁的形成与维持具有重要作用。南海的造礁石珊瑚资源丰富,其物种数量接近被称为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的“珊瑚三角区”。然而受限于对南海造礁石珊瑚生物地理分布的系统认识,其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素仍然不明确。此外,南海造礁石珊瑚分布广泛,从福建沿岸到南沙群岛都有造礁石珊瑚的分布,其中广布种的分布纬度跨度甚至可超过15°,对于物种跨纬度梯度分布的适应性机制也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研究通过对历史数据进行汇编,收集南海珊瑚物种的存在/缺失数据并完善了南海珊瑚物种分布数据库。随后集合形成西北太平洋海域15个生态区的造礁石珊瑚分布数据集,基于此研究南海及其邻近海域造礁石珊瑚物种多样性和分布模式,并探讨其主要的环境驱动因素。南海造礁石珊瑚分布数据汇编结果表明,南海离岸岛礁生态区共分布有536种造礁石珊瑚,进一步明确了南海具有极高的造礁石珊瑚物种多样性。随后的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的造礁石珊瑚物种丰富度呈现明显的纬度多样性梯度格局。珊瑚群落β多样性分解的结果表明,β多样性嵌套组分主要出现在低纬度和高纬度珊瑚礁区之间,而相同纬度之间群落的β多样性主要以周转组分为主,其中高纬度地区的周转组分更为显著。进一步结合环境因子发现,珊瑚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模式都受到环境过滤效应的影响。其中,温度(尤其是冬季温度)以及光照强度对物种丰富度和β多样性格局都有显著影响,表明低温和光限制是珊瑚群落沿纬度梯度分布的主要环境过滤器。而高纬度地区温度和浊度的差异是造成群落间周转组分形成的主要原因。上述发现明确了南海造礁石珊瑚的物种资源状况,阐明了南海及其邻近海域不同生态区造礁石珊瑚的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素,并指出环境过滤效应在珊瑚分布格局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南海跨纬度的环境梯度背景下,探究珊瑚如何适应差异环境而生存,是了解南海珊瑚现有分布并预测其在气候变化下未来命运的基础。前期室内模拟实验发现南海广布物种丛生盔形珊瑚能够通过独特的生理权衡机制适应光照梯度差异(Yu et al,Coral Reefs,2023)。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其开展了跨区域(南沙→三亚,跨10纬度)的原位移植实验,从营养生态学角度揭示了其对环境差异的适应策略。结果表明,不同纬度来源的丛生盔形珊瑚对较高纬度低温和弱光环境具有不同的适应策略。在适应三亚鹿回头湾环境季节波动过程中,相比于来自南沙的丛生盔形珊瑚,三亚本地丛生盔形珊瑚的生理耐受性更强。从营养物质组成角度,揭示了三亚本地丛生盔形珊瑚能够通过调节脂肪酸结构(降低饱和脂肪酸占比,提高多不饱和脂肪酸占比)以适应环境季节波动的营养策略。而摄食能力较差导致脂类储存不足,及其对于关键功能脂肪酸合成途径的受阻,是南沙来源丛生盔形珊瑚无法适应三亚鹿回头湾环境季节波动的主要原因。因此,研究认为丛生盔形珊瑚对环境变化的耐受性取决于其本地适应的营养策略。此外,研究结果强调了热带典型造礁石珊瑚在短时间内可能无法轻易实现相对高纬度区域珊瑚对季节性环境波动的快速适应,从而对全球变化背景下造礁石珊瑚“北移”的避难所理论提出质疑。

    上述研究通过解析南海造礁石珊瑚的空间分布格局驱动因素及其环境适应机制,为南海造礁石珊瑚物种资源的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规划项目、广州市科技规划项目的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

    1. Huang L, Jiang L, Zhang Y, Yuan T, Sun Y, Liu C, Lei X, Yuan X, Lian J, Liu S, Huang H (2024)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reef-building corals in the Northwest Pacific and their environmental drivers.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946:174429

    2. Yu X, Liu C, Jiang L, Huang L, Luo Y, Zhang P, Zhang Y, Liu S, Huang H (2024) Local adaptation of trophic strategy determined the tolerance of coral Galaxea fascicularis to environmental fluctuations.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943:173694

    3. Yu X, Jiang L, Luo Y, Liu C, Zhang Y, Huang L, Zhang P, Yuan X, Huang H (2023) Role of feeding and physiological trade-offs in sustaining resilience of the coral Galaxea fascicularis to light limitation. Coral Reefs, 2023, 42(6):1297-1312.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4.174429

    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4.173694

    https://doi.org/10.1007/s00338-023-02434-z

  • 原文来源:https://scsio.cas.cn/news/kydt/202407/t20240722_7232798.html
相关报告
  • 《造礁石珊瑚组织脱落病的最新研究获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7-03
    • 6月30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晓雪团队首次利用造礁石珊瑚的无创侵染模型,解析了珊瑚病原菌—溶珊瑚弧菌(Vibrio coralliilyticus) 突破珊瑚共生菌群屏障,引发石珊瑚组织脱落病的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以“The coral pathogen Vibrio coralliilyticus kills non-pathogenic holobiont competitors by triggering prophage induction”为题,在线发表于《自然-生态与进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海洋变暖威胁着珊瑚礁的健康,除了珊瑚的白化,由致病菌引发的石珊瑚的组织脱落病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石质珊瑚组织脱落病在全球的多种造礁珊瑚中被发现,几周即会杀死被感染珊瑚,死亡率高达90%以上。珊瑚共生总体中栖居着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在珊瑚共生总体元素循环和能量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些微生物也是珊瑚抵抗病原菌入侵和定植的一道重要屏障。但目前对于珊瑚病原菌如何突破土著共生菌的屏障以成功定植的过程和机制并不清楚。对于这一过程的理解是研究人员对珊瑚组织脱落病进行干预的前提。 丛生盔形珊瑚是海南岛和西沙群岛附近的一种典型造礁珊瑚,前期野外调查中发现部分区域已有组织脱落病的发生。研究团队前期在丛生盔形珊瑚的消化循环腔液中发现了病原菌—溶珊瑚弧菌。感染这种病原菌后,在热应激下表现出严重的组织溃败,是一种典型的珊瑚组织脱落病。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报道了珊瑚病原菌与土著菌之间的一种新的互作作用,这种竞争性作用的结果决定了珊瑚的健康。珊瑚病原菌编码了L-赖氨酸-ε-氧化酶LodA,可以氧化L-赖氨酸并产生过氧化氢。珊瑚病原菌利用LodA激活内生菌Endozoicomonas sp.和非致病弧菌等珊瑚共附生细菌的原噬菌体,从而清除掉这些重要的珊瑚共生菌。 研究还发现LodA还普遍存在于人类肠道、土壤和海洋等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微生物类群,表明利用LodA激活原噬菌体可能是一种共同栖息在同一生态位的微生物之间竞争的常见策略。该研究揭示了珊瑚病原菌发挥致病性的新机制,从共附生菌群的功能和互作方式的视角获得了对珊瑚共生总体健康的新认知,为利用益生菌保护造礁珊瑚的健康提供了技术支撑。 南海海洋所2017级直博生王伟权,副研究员汤开浩和副研究员王鹏霞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王晓雪研究员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海南大学王嫣教授团队提供珊瑚样品的采样和侵染体系建立等方面的支持。本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广东省本土创新团队、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重大专项等项目的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59-022-01795-y Wang, W. et al. The coral pathogen Vibrio coralliilyticus kills non-pathogenic holobiont competitors by triggering prophage induction. Nat. Ecol. Evol. doi:10.1038/s41559-022-01795-y
  • 《大亚湾造礁石珊瑚分布区调查完成》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10-25
    • 近日,自然资源部南海环境监测中心完成大亚湾造礁石珊瑚分布区生物生态调查。此次调查主要内容包括水文水质、沉积物以及生物生态等要素调查,其中生物生态调查又包含珊瑚礁生物(多毛类)、潮间带生物和底栖生物。 项目组6名技术组人员在大亚湾杨梅坑和大辣甲岛相关海域开展为期8天的调查。项目组通过布设样带,调查了石珊瑚群落的生态指标,采集了若干珊瑚样品及珊瑚分布区内、外大型底栖生物和软底沉积物样品。 下一步,项目组将对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和数据处理,研究多毛类在造礁石珊瑚分布区内外和不同石珊瑚中物种的多样性,探讨珊瑚礁生态系统中多毛类不同种类的生态功能及其相互间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