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长耶伦:美国本应更快转向可再生能源》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03-30
  • 周五,财政部长珍妮特·耶伦(Janet Yellen)表示:美国本应更快地向可再生能源迈进,如果我们这样做,美国将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和国家安全。

    CNBC的安德鲁·罗斯·索金(Andrew Ross Sorkin)询问耶伦,是否需要部分暂停对环境社会治理(ESG)的关注,因为对环境社会治理的关注“正在或已经造成 ”了国家安全问题。例如,俄乌冲突发生后,全球对俄罗斯石油的禁令导致了能源价格的上涨。

    在《Squawk Box》周五播出的一次采访中耶伦对索尔金说:“我认为并不是ESG运动和对气候变化的强调造成了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如果说有什么问题的话,那就是我们没有像应该做的那样迅速采取行动。”

    耶伦称:“如果我们依然对可再生能源依赖度增加,欧洲和美国将不会那么容易受到这场冲突给我们能源市场带来的压力。作为中长期目标,这仍然非常合适。”

    可再生能源包括风能和太阳能。

    3月初,能源部部长詹妮弗·格兰霍姆(Jennifer Granholm)在CERAWeek上与能源高管交谈,要求他们增加石油产量。

    格兰霍姆称:“我们处于紧张局势状态。我们必须负责任地增加短期供应,以稳定市场并尽量减少对美国家庭的伤害。”

    周一,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Jamie Dimon)对美国总统乔·拜登(Joe Biden)称,美国需要为国内能源生产制定一个“马歇尔计划”。

    据首次报道这一消息的Axios称,戴蒙呼吁在欧洲增加液态天然气,开发氢和碳捕获等替代能源,并更广泛地减少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

    耶伦承认,欧洲要迅速减少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将特别困难。上周五,拜登和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宣布成立一个联合工作组,以解决欧洲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该计划将侧重于液体天然气供应的多样化和减少对天然气的需求。

    耶伦表示,虽然这种“加强合作”将有所帮助,但“今年不可能完全消除这种依赖性”。

    耶伦告诉索尔金,俄乌冲突影响国内外能源市场,美国更加关注气候目标和向清洁能源的过渡。

    他表示,“如果有的话,看看我们对全球石油市场以及在某种程度上对天然气市场的依赖所发生的事情,只会强调进行过渡的重要性,这将使我们免受俄乌冲突事件以及可能对石油市场产生负面影响的全球事态发展的影响。

    你真的想推动……我们所有人,美国和我们的盟友,都必须迅速转向可再生能源,这将给我们带来更安全、更独立的能源前景。”

  • 原文来源:http://www.nengyuanjie.net/article/54951.html
相关报告
  • 《美国财政部长呼吁加大半导体投资力道》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6-29
    • 美国财政部长叶伦(Janet Yellen) 周二(7 日) 呼吁加大半导体投资力道,因为这是美国国家安全和经济的优先事项。   叶伦表示,芯片短缺是推高通膨的主因之一,新车和二手车市场促使通膨进一步恶化,这也是受到芯片荒的影响,目前压低通膨是美国政府的优先任务。   她呼吁美国必须提高半导体制造能力,因为这是国家安全的优先事项,也是经济的优先事项。   综观美国对先进制程芯片需求,美商业者占5 与7 纳米晶圆出货约8 成左右,先进制程芯片高度依赖台积电和三星。   叶伦强调:「重要的是对半导体扩大投资,以使美国在这个关键行业中保持领先地位,并确保美国有能力在本土制造先进制程芯片。」   事实上,叶伦的说法和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Gina Raimondo) 几乎相同。雷蒙多6 月5 日示警半导体芯片严重缺货的问题,呼吁国会立即采取行动,因为这攸关国家安全。   雷蒙多提到:「整体经济已迈向数位化,所有数字化的过程都需要芯片,因此需求量一路走高几乎爆表,预计全球关键半导体短缺情形,可能到2024 年初期,之后才会有所舒缓... 美国国会应该采取行动,让芯片短缺问题得以解决,我不了解为何他们一直拖拖拉拉,这是国家安全问题。」   雷蒙多上月和美国总统拜登造访韩国三星半导体工厂后,雷蒙多会后敦促美国国会通过芯片法案(CHIPS for America Act)。她担忧英特尔、美光、三星不在美国建厂,转向亚洲和欧洲发展,而美国过度依赖外国供应,恐成重大国安问题。   规模520 亿美元的《美国芯片法案》(Chips for America Act) 已获国会通过,但尚未获得资金,目前国会尚未就一项为其各种计划分配资源的法案达成一致共识。 为了与中国竞争,拜登高呼:通过这芯片法案 据路透社报道,一位消息人士告诉路透社,国会议员于近日开会,就一项折衷措施展开谈判,该措施将为 520 亿美元的半导体制造补贴提供资金,并提高美国对中国技术的竞争力。 参议院于 2021 年 6 月通过了该法案的版本,而众议院于 2 月通过了一项类似的法案。100 多名众议院和参议院议员已被任命为“会议委员会”成员,该委员会将于周四首次开会。国会助手表示,达成最终协议可能还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芯片的持续短缺扰乱了汽车和电子行业,迫使一些公司缩减生产规模。 “花了这么长时间真是太疯狂了,”参议员Mark Warner周四告诉路透社。他指出,自从美国开始考虑激励措施以来,德国等其他国家已经宣布并敲定了新的芯片激励措施。 Mark Warner表示,如果国会不采取行动,对美国新芯片生产的一些重大投资可能会受到损害。 周三,参议院提出了两打以上的动议,就一系列问题向谈判代表提供指导。 尽管这些动议没有约束力,但它们传达了参议员希望在最终法案中看到什么以及什么可能会阻止它获得足够的选票成为法律的感觉。 6 月通过的参议院法案有 520 亿美元用于芯片,并授权另外 2000 亿美元用于促进美国的科技创新,但随后该方案在众议院陷入僵局。 众议院在 2 月份通过了一个版本,该版本拥有 520 亿美元的芯片资金,但在其他科学和技术条款上存在显著差异。 拜登呼吁通过这法案,与中国竞争   周五,总统乔·拜登要求国会迅速通过《两党创新法案》,这是一项对美国半导体行业的数十亿美元投资,共和党和民主党都表示,这将有助于使该国免受亚洲未来供应链中断的影响。 拜登在辛辛那提附近的金属制造商 United Performance Metals 发表讲话。分别来自俄亥俄州的民主党和共和党参议员谢罗德·布朗和罗伯·波特曼加入了总统行列。 拜登赞扬两人在立法上的合作,这是两党扩大国内制造业的更广泛努力的一部分。 这是一项两党共同制定的法案,”拜登对工厂的工人说。“参议员布朗和波特曼正在努力完成这项工作。” “通过法案,然后把它寄给我,”总统继续说道。“如果我们这样做,将有助于压低价格,带来就业机会并推动美国制造业的复苏。” 虽然《两党创新法案》受到两党成员的欢迎,但众议院和参议院立法者即将开始着手纠正两个立法版本中的差异。这也是前文谈到的开会原因。 在其众多条款中,《两党创新法案》包括 520 亿美元的政府补贴,以提高美国的半导体生产。 拜登周五表示,这笔款项将鼓励半导体公司在美国建立设施,并有助于防止目前破坏汽车和电子行业的芯片短缺类型。 但总统强调,该法案的主旨对美国立法者很有吸引力,因为它旨在加强美国的技术和创新,并与中国这个主要的地缘政治对手保持同步。 拜登说,这将有助于“加强我们的经济和国家安全”。“难怪中国党正在游说——付钱给游说者——反对这项法案的通过。” 拜登访问俄亥俄州之际,也正值总统试图在即将到来的 2022 年中期选举中帮助民主党同胞并阻止共和党接管国会。 共和党及其候选人抨击了总统和民主党国会对美国经济的管理,指出通货膨胀处于 40 年来的高水平,油价仍高于每桶 100 美元。 拜登在讲话中强调了劳工部 4 月份的就业报告,该报告显示美国雇主上个月增加了 428,000 个工作岗位。 4 月份的报告是连续第 12 个月上涨超过 400,000。 美日拉拢东盟,保芯片供应,减少对中国依赖   据日经新闻报道,美国和日本将要求东盟国家参与一个新的供应链框架,该框架旨在防止半导体和其他战略商品的短缺,因为它们寻求减少对中国的经济依赖。 美国最近向日本政府提交了一份文件草案,旨在鼓励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加入。双方目前正在研究具体措辞,必须仔细调整,避免激怒中国,同时便于与北京关系密切的东盟成员国参加。 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和冠状病毒大流行引发的全球经济动荡中,该框架旨在通过重建以日本等友好国家为中心的供应链来降低经济安全风险。 它还可以作为美国的区域合作的替代途径,美国国内反对重返之前被称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贸易协定。 草案称,确保国际供应链正常运转,可以加强国内制造基地,保障产品供应,保住就业岗位。它包括关于尊重劳工标准的语言。 该框架将半导体和清洁能源定位为优先领域,呼吁参与国扩大合作,确保获得必要的材料。 脱碳部分讨论了对加速清洁能源部署所需技术的集中投资。还包括有关数字合作和维护贸易自由的部分。 该框架并非旨在作为一种纯粹的经济安排。草案强调,该地区的经济和外交政策利益密切相关。 预计华盛顿将鼓励韩国加入,但这可能具有挑战性。 据一位高级官员称,去年秋天,美国就建立半导体供应工作组与日本和韩国进行了接触。还有一个提议是引进台湾,台湾生产了世界上大部分的顶级芯片供应。 六个月后缺乏进展源于东京和首尔之间在芯片制造材料方面的摩擦。日本在 2019 年限制了某些产品对韩国的出口,原因是外交上对涉及日本公司的战时强迫劳动问题以及韩国驱逐舰将火控雷达锁定在日本巡逻机上的事件感到外交冷淡。 即将于 5 月上任的韩国新任总统尹锡烈似乎愿意朝着改善与日本的关系迈进。鉴于围绕两国的历史问题对韩国公众来说是一个敏感话题,这并不容易,但预计华盛顿将敦促新政府与东京合作。 日本、美国和韩国的外长于 2 月在夏威夷会晤,并发表声明强调“合作的重要性......以改善经济安全”。 这三个国家和台湾地区占全球芯片产量的 70% 以上,在该领域的投资也在加速发展,东南亚有成为半导体中心的雄心。 美国计划与日韩台组“Chip 4”芯片联盟 据《首尔经济日报》引述匿名韩国政府官员和行业人士的话报道,美国提议与韩国、日本和台湾建立「Chip 4」联盟,以建立半导体供应链。此举也是美国遏制中国芯片产业成长努力的一部分。 报道同时指出,鉴于在中国有大量业务敞口,目前尚不清楚韩国政府和晶片公司是否会同意结盟。 据观察者网报道,去年5月11日,包括美国、欧洲、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等地的64家企业宣布成立美国半导体联盟(Semiconductors in AmericaCoalition,SIAC)。这些企业几乎覆盖整个半导体产业链,而他们组织在一起的第一件事,就是敦促美国国会通过拜登政府提出的500亿美元半导体激励计划。 尽管目前看来,SIAC的首要任务是向美国政府“要钱”,但香港英文媒体《南华早报》还是将此事与中国大陆联系起来,其报道炒作称“SIAC的成立,可能使中国大陆更难摆脱美国主导的全球半导体供应链”。 5月13日,国内半导体咨询机构“芯谋研究”企业定制项目一部研究总监王笑龙就此事向观察者网分析指出,SIAC的成立目前来看更多还是出于商业利益的考量,这些企业聚集在一起,显示出美国对半导体产业的主导地位,更有利于企业在产业补贴方面游说美国政府。另一方面,中国大陆也是这些企业的重要市场,组成联盟在游说美国政府放开对华出口管制方面也更有利。至于是不是所谓的半导体“排华联盟”,还有待观察。 SIAC官网发布的新闻稿指出,该组织是一个由半导体企业和半导体下游用户组成的联盟。 目前,SIAC有64家成员,包括亚马逊、苹果、AT&T、思科、通用电气、谷歌、威瑞森等科技巨头,AMD、亚德诺半导体、博通、英伟达、高通等芯片设计公司,格芯、IBM、英特尔、镁光等芯片制造商,以及应用材料、楷登电子、新思科技等半导体上游IP、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软件和设备供应商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SIAC成员中还包括不少日韩、欧洲、中国台湾等地的半导体公司。例如,芯片制造商台积电、三星、SK海力士、英飞凌,设备厂商尼康、阿斯麦,东京电子,芯片IP巨头ARM等。 成立当天,SIAC成员联合致信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参议院多数党领袖舒默、参议院少数党领袖麦康奈尔、众议院少数党领袖麦卡锡。信中提到,“我们呼吁国会领导人拨款500亿美元用于国内芯片制造激励和研究计划。SIAC的使命是推动促进美国半导体制造和研究的联邦政策,以加强美国的经济、国家安全和关键基础设施”。
  • 《财政部:2022可再生能源补贴支出不及预期,2023落实财政支持碳达峰》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3-08
    • 受国务院委托,财政部3月5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查《关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报告提出,2022年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4123.99亿元,为预算的97.8%,增长3%。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6330.48亿元,完成预算的78.4%,主要是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安排的支出低于预期。 2023年要完善绿色低碳财税支持政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支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落实财政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支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地膜科学使用回收。扩大政府绿色采购范围,加大相关产品采购力度。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推动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 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中央财政大气污染防治资金安排330亿元,重点支持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中央财政水污染防治资金安排257亿元、增加20亿元,主要支持实施长江保护修复、黄河生态保护治理、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做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工作。 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中央财政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资金安排172亿元,推动加快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继续支持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和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等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摘要如下: 关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 一、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 (一)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情况。 1.全国一般公共预算。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3703.48亿元,为预算的96.9%,比2021年增长0.6%。其中,税收收入166613.96亿元,下降3.5%;非税收入37089.52亿元,增长24.4%,主要是盘活存量资源资产,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等增加较多。加上从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24541亿元,收入总量为228244.48亿元。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0609.17亿元,完成预算的97.6%,增长6.1%。加上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185.31亿元、向政府性基金预算调出150亿元,支出总量为261944.48亿元。收支总量相抵,赤字33700亿元,与预算持平。 2.中央一般公共预算。 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4884.98亿元,为预算的100%,增长3.8%。加上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2765亿元,从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9900亿元,收入总量为107549.98亿元。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2714.67亿元,完成预算的99%,增长13.3%,主要是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加上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185.31亿元、向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调出150亿元,支出总量为134049.98亿元。收支总量相抵,中央财政赤字26500亿元,与预算持平。 2022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超收收入4.98亿元、支出结余1180.33亿元,全部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中央预备费预算500亿元,实际支出110亿元,主要用于支持地方做好抗旱减灾等工作,剩余390亿元(已包含在上述结余1180.33亿元中)全部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加上中央政府性基金结转结余资金补充5.1亿元后,2022年末,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余额2351.63亿元。 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5963.25亿元,其中,本级收入108818.5亿元,下降2.1%;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收入97144.75亿元。加上从地方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11876亿元,收入总量为217839.25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25039.25亿元,增长6.4%。收支总量相抵,地方财政赤字7200亿元,与预算持平。 (二)2022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情况。 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77879.34亿元,为预算的79%,下降20.6%。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10583.28亿元,完成预算的79.6%,下降2.5%。 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4123.99亿元,为预算的97.8%,增长3%。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6330.48亿元,完成预算的78.4%,主要是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安排的支出低于预期。 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73755.35亿元,下降21.6%,主要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减少。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05039.49亿元,下降4.7%,主要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减少,支出相应减少。 (三)2022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情况。 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5688.6亿元,为预算的110.9%,增长10%。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3395.32亿元,完成预算的96.5%,增长29.5%。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2343.31亿元,为预算的103.3%,增长17.2%,主要是2021年中央国有企业利润高于预期。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710亿元,完成预算的99.2%,增长60.6%,主要是加大对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支持力度。 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本级收入3345.29亿元,增长5.5%。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734.3亿元,增长2.2%。 (四)2022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支情况。 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101522.98亿元,为预算的101.2%,增长4.8%。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91453.11亿元,完成预算的99%,增长5.5%。当年收支结余10069.87亿元,年末滚存结余114789.46亿元。 (五)2022年主要财税政策落实和重点财政工作情况。 加大积极财政政策实施力度,着力稳住经济大盘。 加强疫情防控经费保障,支持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强化资金和政策支持,保障基层财政平稳运行。 坚持创新引领,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保基本兜底线,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进乡村振兴,增强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改善生态环境。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强财政管理监督。 回顾过去五年,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有力服务保障了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一是财政实力日益壮大。二是财政宏观调控不断完善。三是财政保障更加精准有效。四是财税改革纵深推进。五是财政管理水平持续提高。六是保持财政可持续。 二、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 (一)2023年财政收支形势分析。 从财政收入看,2023年国内经济有望总体回升,加上2022年集中实施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后基数偏低,为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奠定了基础。但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财政收入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继续出台一些必要的税费支持政策也将减少财政收入规模。从财政支出看,科技攻关、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等重点支出刚性增长,养老、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民生短板需要继续加强保障。支持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基层“三保”能力,转移支付也需要保持必要力度。总体来看,2023年财政收支形势依然严峻,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既把握发展大势,坚定发展信心,也保持清醒认识,树牢底线思维,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二)2023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总体要求。 做好2023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注重精准、更可持续;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保持必要的支出强度;大力优化支出结构,加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兜牢基层“三保”底线,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加强财政承受能力评估,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健全现代预算制度,优化税制结构,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增强财政宏观调控效能,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持续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持。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在合理增加和优化支出上再下功夫,注重与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社会政策等协同发力,更直接更有效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 加力主要是加强财政资金统筹,优化组合财政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扩大财政支出规模,保持必要的支出强度。一是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二是适度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三是加大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 提效主要是通过深化改革、加强管理,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财政政策效能和资金使用效益。一是持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二是增强税费优惠政策的精准性针对性。三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同时,要保障财政更可持续。 (三)2023年主要收支政策。 1.发挥财政稳投资促消费作用,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促进恢复和扩大消费。加大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促进消费潜力充分释放。支持重点城市加强流通保供体系建设,提升重要生活物资供应保障能力。再支持一批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畅通物流网络。继续支持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充分挖掘县乡消费潜力。 加强政府投资对全社会投资的引导带动。做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前期准备,适当提高资金使用集中度,优先支持成熟度高的项目和在建项目。注重政府投资绩效,防止盲目扩大投资,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800亿元、增加400亿元。 支持加力稳定外贸。深入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自贸协定。完善关税、进口环节税收和出口退税政策,优化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方式,鼓励发展跨境电商、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扩大先进技术、重要设备等产品进口。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创新。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 2.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提升科技投入效能。健全适应新型举国体制的财政资金管理机制,全力支持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完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体系,实施基础研究人才专项试点。研究优化科技支出结构,加强任务和经费统筹。研究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支持中央级科研院所改革发展。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形成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安排65亿元、增加20亿元,推进建设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高地。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基础再造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安排133亿元、增加44亿元。落实税收、政府采购、首台(套)保险补偿等支持政策,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继续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延续实施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 3.进一步优化政策实施方式,持续增强各类企业活力。 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将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征收率阶段性降至1%,继续对月销售额10万元以下的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对生产、生活性服务业纳税人分别实施5%、10%增值税加计抵减。适当延长个人所得税优惠等到期政策实施期限。聚焦科技创新、重点产业链等领域,结合实际新增出台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政策。根据企业困难程度,依法对及时纳税存在困难的制造业中小微企业适当延长缓税时间。 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优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结构,支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在财政补助、税费优惠、政府采购等方面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支持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 4.加强乡村振兴投入保障,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稳定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完善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继续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合理确定稻谷最低收购价,加大对产粮大县奖励。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安排459亿元,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安排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750亿元、增加100亿元。用于产业发展的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占比力争提高到60%以上,推动帮扶产业提档升级。落实好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支持政策,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统筹推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支持地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完善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财政奖补政策,深入开展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试验。保障村级组织运转经费。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综合运用转移支付、税收等政策,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实施。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支持力度,中央财政安排相关转移支付1770亿元、增长8%。 5.完善绿色低碳财税支持政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支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落实财政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支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地膜科学使用回收。扩大政府绿色采购范围,加大相关产品采购力度。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推动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 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中央财政大气污染防治资金安排330亿元,重点支持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中央财政水污染防治资金安排257亿元、增加20亿元,主要支持实施长江保护修复、黄河生态保护治理、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做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工作。 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中央财政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资金安排172亿元,推动加快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继续支持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和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等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6.强化基本公共服务,扎实做好民生保障。 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安排668亿元、增加50亿元。完善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举措,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帮助农民工、脱贫人口、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 推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支持学前教育发展资金安排250亿元、增加20亿元,扩大普惠性教育资源供给。改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条件补助资金安排100亿元、增加30亿元,支持改善县域普通高中基本办学条件。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安排404亿元、增加10亿元,重点用于中西部地区高校“双一流”建设等。学生资助补助经费安排720亿元、增加32亿元。 支持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安排财力补助资金1700亿元、使用2022年权责发生制结转资金300亿元,支持地方做好疫情防控等工作。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达到每人每年64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5元,达到每人每年89元。稳妥有序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动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积极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推进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完善生育支持措施和应对人口老龄化财政政策举措。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安排1567亿元,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健全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和安全监管体系,做大做强战略储备基金。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有效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探索长租房市场建设,加快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落实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扎实推进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支持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水平。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支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 7.统筹发展和安全,支持国防、外交、政法等工作。 (四)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和支出安排。 1.中央一般公共预算。 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165亿元,比2022年执行数增长5.6%。加上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1500亿元,从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5750亿元,收入总量为107415亿元。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9015亿元,增长4.7%。收支总量相抵,中央财政赤字31600亿元,通过发行国债弥补,比2022年增加5100亿元。 (1)中央本级支出37890亿元,增长6.5%。落实过紧日子要求,扣除中央储备支出、国债发行付息支出、国防武警支出后,中央部门支出增长0.8%,重点保障教育、科技等领域支出。 (2)对地方转移支付100625亿元,增长3.6%,剔除一次性安排的支持基层落实减税降费和重点民生等专项转移支付后增长7.9%。 (3)中央预备费500亿元,与2022年持平。 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117135亿元,增长7.6%。加上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收入100625亿元、地方财政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11780亿元,收入总量为229540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36740亿元,增长5.2%。地方财政赤字7200亿元,通过发行地方政府一般债券弥补,与2022年持平。 3.全国一般公共预算。 汇总中央和地方预算,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7300亿元,增长6.7%。加上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19030亿元,收入总量为236330亿元。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75130亿元(含中央预备费500亿元),增长5.6%。赤字38800亿元,比2022年增加5100亿元。 (五)2023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预计和支出安排。 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4148.9亿元,增长0.6%。加上上年结转收入7393.09亿元,收入总量为11541.99亿元。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5941.99亿元,其中,本级支出5045.39亿元,对地方转移支付896.6亿元。调入中央一般公共预算5000亿元。结转下年使用600亿元。 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74021亿元,增长0.4%。加上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对地方转移支付收入896.6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务收入38000亿元,收入总量为112917.6亿元。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12917.6亿元,增长7.5%。 汇总中央和地方预算,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78169.9亿元,增长0.4%。加上上年结转收入7393.09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务收入38000亿元,收入总量为123562.99亿元。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17962.99亿元,增长6.7%。调入一般公共预算5000亿元。结转下年使用600亿元。 (六)2023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预计和支出安排。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2410.4亿元,增长2.9%。加上上年结转收入88.92亿元,收入总量为2499.32亿元。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749.32亿元,增长2.3%。 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本级收入2948亿元,下降11.9%,主要是2022年地方国有企业净利润下降。加上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对地方转移支付收入44.55亿元、上年结转收入186.49亿元,收入总量为3179.04亿元。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764.04亿元,增长1.7%。调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1415亿元。 汇总中央和地方预算,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5358.4亿元,下降5.8%。加上上年结转收入275.41亿元,收入总量为5633.81亿元。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3468.81亿元,增长2.2%。调入一般公共预算2165亿元。 (七)2023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预计和支出安排。 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109356.63亿元,增长7.7%,其中,保险费收入79974.28亿元,财政补贴收入24949.82亿元。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98008.44亿元,增长7.2%。本年收支结余11348.19亿元,年末滚存结余126137.65亿元。 2023年,中央财政国债限额298608.35亿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务限额165489.22亿元、专项债务限额256185.08亿元。 三、扎实做好2023年财政改革发展工作 (一)严格执行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 (二)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 (三)强化预算绩效管理。 (四)做好基层“三保”工作。 (五)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六)加强财会监督。 (七)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八)主动接受人大预算审查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