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深海采矿领域迎来自主研制“重器”》

  • 编译者: 欧冬智
  • 发布时间:2024-07-26
  • 上海交通大学研发的深海重载作业采矿车“开拓二号”近日成功完成海试,创造了国内海试水深4000米的记录,并实现了五项新技术突破。该设备长6米、重14吨,能够在6000米深度作业,具备强大的掘进能力和稳定的金属履带系统,适应复杂的深海环境。在为期十天的海试中,“开拓二号”达到了4102.8米的深度,并成功采集了200多公斤的多金属结壳和结核样品。这些样品富含铁、锰及多种关键金属,显示了深海矿产资源的高应用价值。其首创技术包括深海移动、高效钻采及环境监测等,为未来深海矿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关报告
  • 《中国将加快集成电路、5G关键元器件等领域标准研制》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18-08-02
    •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近日表示,中国将加快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技术、虚拟/增强现实、智慧健康养老、5G关键元器件等重点标准和基础公益标准研制。 当日在苏州举行的“2018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标准化论坛”上,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会长王旭东表示,在标准化领域,中国一大批自主产业科技成果向共性技术标准的成功转化,推动着产业规范有序快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同时,借着“一带一路”东风,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领域标准不断与国际接轨,自主技术国际标准转化率显著提升。 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吴胜武说,2018年将加快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技术、虚拟/增强现实、智慧健康养老、5G关键元器件等重点标准和基础公益标准研制,积极开展智能传感器、智能硬件等新兴领域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以国际标准提案为核心,推动更多国内标准成为国际标准。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工业标准二部副主任王莉建议,统筹国际国内,提升国际标准的参与度和话语权,积极鼓励和组织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专家、领头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加强国际交流,积累国际标准化经验,选取重点领域,推动将创新成果融入国际标准,为国际标准化做出中国专家的贡献。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院长赵波说,该院聚焦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战略全局,在两化融合、军民融合、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以及重要关键元器件、安全可靠软硬件、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网络安全、新兴信息产品等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取得了成绩。
  • 《【新华网】我国成功研制自主知识产权的量子计算机控制系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01-14
    •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基于对半导体及超导量子比特的长期研究,近期成功研制出一套精简、高效的量子计算机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对量子芯片的操控并发挥其性能优势。这套系统被命名为本源量子测控一体机,于12月6日正式对外亮相。   量子计算机是当前国际学界的研究热点领域,控制系统是其中的一个技术难点。我国传统的量子计算机控制系统多采用进口设备搭建,存在成本昂贵、功能冗余、兼容性和集成度差等问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光灿是我国最早研究量子信息的学者之一,其科研团队成员、中科大教授郭国平是国家“超级973”项目固态量子芯片的首席科学家,近年来成功研制出2比特的半导体量子芯片和6比特的超导量子芯片等。   郭光灿团队于去年成立了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合肥本源量子公司,到目前为止在量子计算机软硬件方面已申请专利60多项。近期,他们创新方法成功突破量子计算机控制系统这一技术难题,并将功能集成在一台能够完整实现对量子芯片控制的机器内,命名为本源量子测控一体机。   “如果把量子芯片比喻成人的大脑,量子计算机控制系统就相当于人体的骨骼,量子软件则是血肉。”郭光灿介绍,本源量子测控一体机的基本功能是提供量子芯片运行所需的关键信号,以及负责量子芯片传回信息的处理,并执行对量子计算机程序的编译。它不仅能最大程度发挥量子芯片性能,还能应用于精密测量等更广泛的科研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