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在铝离子光钟精密测量领域取得进展》

  • 编译者: 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4-08-20
  • 近日,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离子光频标研究组与原子分子外场理论研究组合作,在铝离子光钟精密测量研究中取得进展。研究团队首次提出了一种具有普适性的“极化率天平”测量方案,实现离子极化率之差的高精度测量。基于该方案,团队利用Ca+离子作为“参考砝码”,通过测量囚禁在同一个离子阱中的Ca+和Al+离子的光频移之比,高精度地确定了Al+离子钟跃迁的极化率之差这一学术难题。相关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10.1103/PhysRevLett.133.033001)。

    光频标钟跃迁上态和下态的静态极化率之差是评估光频标体系黑体辐射频移所需的重要参数,其不确定度是高精度光频标的系统不确定度的重要来源之一。极少数离子光钟体系(如Ca+和Sr+)的静态极化率之差为负值,可以采用“魔幻射频囚禁场”方案高精度测量其跃迁的静态极化率之差,精密测量院高克林研究团队于2019年测得Ca+钟跃迁静态极化率之差的不确定度仅为0.029%。而对于大多数离子光钟体系跃迁的静态极化率之差,通常只能通过理论计算或传统的光频移测量方案得到。对于Al+钟跃迁的静态极化率之差,此前最好的理论计算值的不确定度为9.8%,2019年美国NIST实验测量值的不确定度为13.4%,其测量精度主要受限于背景激光的功率波动和光功率密度的测量精度。

    研究团队创造性地提出一种基于“原位”测量的“极化率天平”测量方案,通过测量共同囚禁在同一个离子阱中的两种离子光频移的比值来测得其极化率之差的比值,利用离子阱轴向通光的方法达到完全消除背景光功率波动和光功率密度误差带来的影响,巧妙地将Ca+钟跃迁极化率之差的高精度特性传递给Al+钟跃迁的极化率之差测量,最终将铝离子静态极化率之差测量值测量精度提高到3.4%,比美国NIST在2019年的测量精度提高4倍。理论分析预言,若采用波长更长的背景光,有望继续将测量精度进一步提高。

    这一测量方案可以推广至任意离子体系,对离子光钟黑体辐射频移的高精度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Al+离子光频标研究长期得到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等的大力支持。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在生物酶开发方面获进展》

    • 来源专题:计量基标准与精密测量
    • 编译者: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4-04-18
    • 2月28日,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李从刚、杨明晖课题组,在ATP合成酶的开发和应用研究中取得进展,首次获得了具有单结构域的ATP合成酶,解析了酶催化的分子机制,并将其应用于多种底物分子的磷酸化实验。 ATP是生物体内主要的能量来源,对于生命活动至关重要。生物体内的ATP合成依赖于ATP合酶蛋白质机器以及多结构域的腺苷酸激酶体系,但系统庞大难以规模化应用,工业生产常用的微生物发酵法和生物酶催化法存在工艺繁冗、操作复杂不易控制等缺陷。因此,开发简单且反应条件温和的高效ATP合成酶,实现体外和生物系统中ATP的可回收能量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海栖热袍菌组氨酸激酶HK853是具有多种催化功能的蛋白酶,具备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底物专一性。研究发现,HK853的CA结构域具有新的ATP合成功能,可利用ADP高效合成ATP,且催化反应温和可控。科研人员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单结构域ATP合成酶HK853CA,并运用核磁共振等技术表征了HK853CA实现ATP合成催化反应的最适条件,如温度、浓度、pH值及金属离子结合能力等。研究通过实验与分子动力学模拟相结合解析了酶催化的分子机制,即HK853CA可以同时结合两分子ADP生成ATP和AMP,且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可逆。研究将ATP合成酶HK853CA应用于多种底物(如蛋白质、DNA以及小分子等)磷酸化的生物体系,实现了ADP和ATP能源分子的高效利用。 该研究基于酶催化的分子机制设计了一系列突变以调节其催化活性,并发现了此催化反应在组氨酸激酶家族中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为后续的生物酶改造和结构优化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相关研究成果以An ATP "Synthase" Derived from a Single Structural Domain of Bacterial Histidine Kinase为题,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的支持。
  •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在超冷费米气体非平衡动力学研究方面获进展》

    • 编译者: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4-08-20
    • 近日,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江开军研究团队在超冷费米气体非平衡动力学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该团队实验制备了球形幺正费米气体,发现了体系在自由飞行过程中的动力学演化满足标度不变性,并通过测量呼吸模式证明了体系具有SO(2,1)对称性。 幺正费米气体的s波散射长度趋近无穷大,为标度不变体系。当这种气体被装载到一个各向同性的偶极势阱时,体黏度和剪切黏度对体系自由膨胀过程的影响会消失,而体系展现出全方位的标度不变膨胀行为。同时,对势阱中的体系而言,其哈密顿量满足SO(2,1)李代数关系。这预示着体系拥有一些独特的集体激发模式。研究球形幺正费米气体的动力学行为对探讨强关联体系中的非平衡动力学演化较为重要,但在实验上制备这样的气体却颇有挑战性。 该研究利用两束椭圆激光来构建各向同性的光偶极阱。研究通过三透镜系统和PID控制系统对光阱的非球度进行调控,利用特定的梯度磁场来消除重力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借助磁场Feshbach共振技术,调控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强度,使体系进入幺正区域。在获取6Li原子简并费米气体后,研究利用光阱转移技术将费米气体转移到各向同性的光偶极阱中,并通过蒸发冷却获得超低温的球形幺正费米气体。 研究显示,在自由膨胀实验中,球形幺正费米气体展现出独特的标度不变性。这种性质不依赖方向和温度条件,亦是各向异性体系不具备的。测量发现,体系在不同温度下的内能和势能相等,这验证了幺正费米气体的维里定理。研究观察了体系的呼吸模式,发现了其振荡频率恰好为囚禁频率的两倍,且模式的衰减率低,这为体系具有SO(2,1)对称性提供了实验支持。研究测量了标度不变性被破坏时体系的自由膨胀行为,并在BEC-BCS渡越区间获得了连接化学势与原子密度的有效指数。实验结果与平均场理论计算定性一致。 该研究揭示了球形幺正费米气体的标度不变性,并对具有SO(2,1)对称性的三维超冷费米气体开展了实验研究,为研究具有共形不变性体系的非平衡动力学行为奠定了基础。 相关研究成果被遴选为编辑推荐文章,以Scale Invariance of a Spherical Unitary Fermi Gas为题,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相关项目等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