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崛起 因难度大,普通AI开发者将成香饽饽》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8-31
  • 据《福布斯》网站报道,从公式翻译程式语言(FORTRAN)中的穿孔卡片到使用Go语言编写分布式系统,这个学科基本上保持相同的思路:深入思考问题,提出一种聪明的方法(即算法),向机器提供一组执行指令。

    这种方法可称为“显式编程”,从大型机到智能手机,从互联网热潮到移动革命,它都不可或缺。它促进了一个全新市场的诞生,使苹果、微软、谷歌、Facebook等公司家喻户晓。

    然而,还是少了些东西。早期计算机时代作家设想的智能系统,如,菲利普?迪克《银翼杀手》中的机器人出租车和乔治?卢卡斯《星球大战系列》的C-3PO机器人,仍然是科幻小说的内容。看似简单的任务也顽固地拒绝哪怕最有才华的计算机科学家设计的自动化方法。专家们指责硅谷在面对这些挑战时,回避这些基本问题上的进展,却专注于增量业务或热门业务。

    当然,这即将发生改变。Waymo的自动驾驶汽车最近完成了800万英里的路测里程。微软的翻译引擎在中译英任务中几乎接近实现人类译员的准确程度。初创公司在智能助理、工业自动化、欺诈检测等领域正不断取得新突破。

    这些新技术有望从不同方面各自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总的来说,它们代表了我们对软件开发的看法的巨大变化,与显式编程模式明显不同。

    这些进步背后的核心突破是深度学习,这是一种受人类大脑结构启发的人工智能技术。它最初只是用途相对较窄的数据分析工具,现在已几乎发挥着一种通用计算平台的作用。在广泛的任务范围内,它的性能优于传统软件,最终可能催生长久以来计算机科学家难以实现的智能系统。媒体有时会夸大其词地报道人工智能技术的这些前景。

    然而,在对深度学习的大肆宣传中,许多观察者都遗漏了对其未来持乐观态度的最大理由:深度学习需要编码人员编写非常少的实际代码。深度学习系统并非依赖预设规则,而是根据过去的范例自动编写规则。软件开发人员只需要创建一个“粗糙的骨架”,然后让计算机完成其余工作。例如,特斯拉聘请了深度学习和计算机视觉专家安德烈?卡帕斯(Andrej Karpathy),正是希望他在自动驾驶业务中融入深度学习技术。

    在这个新世界中,开发人员不再需要为每个问题设计特有的算法。相反,大多数工作的重点是生成反映所需行为和管理训练进程的数据集。来自谷歌TensorFlow团队的皮特?沃顿(Pete Warden)早在2014年就指出这一点:他写道,“我曾是一名程序员,现在我教电脑自己编写程序。”

    当今,驱动最重要的软件进步的编程模型不需要大量的实际编程。

    这对软件开发的未来意味着什么?

    编程和数据科学将日益趋同。在可预见的未来,大多数软件将不采用“端到端”学习系统,而是依靠数据模型提供核心的认知能力和明确的逻辑,以便与用户交互及阐释结果。一个问题将越来越多地被提出:“我应该使用人工智能还是传统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智能系统的设计者将需要精通这两方面。

    人工智能从业者将成为抢手的人才。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难度大。普通的人工智能开发人员将成为未来软件公司最宝贵的资源之一。对传统的编码人员而言,这确实有一丝讽刺意味。20世纪50年代开始,他们使其他行业的工作自动化了,而现在他们自己的工作却被部分自动化了。对他们工作的需求肯定不会降低,但那些想要保持前沿地位的人必须以适度的怀疑态度来试水人工智能。

    我们需要构建人工智能工具链。 Lyft的机器学习主管吉尔?阿尔迪蒂(Gil Arditi)对这个问题阐述得很清楚。他说,“机器学习处于初始阶段。它类似于上世纪80年代早期或70年代末期的数据库。你必须成为全球专家才能让它们正常运作。” 研究还表明,许多人工智能模型很难解释,很容易被欺骗,容易受到偏见。掌握解决这些问题的工具对于发掘人工智能开发人员的潜力是必要的。

    我们都需要接受不可预测的行为。开发人员和用户都已习惯计算机“指令”这个比喻。“指令”强化了这样一种信念,即计算机完全按照我们的指令行事,输入总能产生近似等量的输出。相比之下,人工智能模型就像有生命的呼吸系统。新型工具将使它们更像显式编程,特别在关键的安全设置中,但如果我们把限制设置得太严密,我们就会面临一种风险——丧失这些人工智能系统的特殊价值,如AlphaGo的意外棋步。我们开发和使用人工智能应用时,需要理解并接受各种概率结果。

    希望世界被人工智能接管的可能性几近为零。

相关报告
  • 《人工智能三大驱动力背后的CMOS传感器》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19-11-19
    • 随着人工智能概念逐渐成为科技界最炙手可热的话题,这一依托芯片产业的全新概念牵动了整个科技界的心。依靠政府的大力扶持、潜在市场的巨大规模以及已经逐渐落地的海量应用场景,中国已然成为世界上潜力最大的人工智能市场之一。 在今年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一份《中国人工智能芯片产业发展白皮书》再次引爆了整个科技界。根据白皮书的统计,中国人工智能应用重点集中在安全、金融和商业三大领域,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900亿元,预计2020年将超过1600亿元。 而在诸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中,图像识别则是最为重要的应用之一。正如清华大学微电子所所长魏少军教授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演讲中所说,数据、算法和算力是人工智能的三大驱动力。而在图像识别应用中,采集图像数据的CMOS图像传感器,又分别在这三大驱动力的背后起到了怎样的重要作用呢? 一、视觉,人与机器的第一感知 如果问一个人,最重要的感官是哪个?大部分人的答案一定是——视觉。正如同眼睛为大脑提供了最多的外界感知信息一样,在未来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中,CMOS图像传感器也将成为感知层面最重要的传感器。 人工智能的发展离不开海量的数据,而这些数据中的大部分都是图像数据。因此可以这么说,人工智能应用的崛起就是CMOS图像传感器继移动设备普及之后的第二次爆发机会。我们不妨看看目前人工智能最主要的应用场景,包括人脸识别、自动驾驶、智能家居等,都需要大量的CMOS图像传感器提供图像数据。 而人工智能丰富的应用场景则会带来多样的问题——低光照、高速运动、功耗限制等,这些问题无一不在考验CMOS厂商的产品开发实力。可以说,海量的数据采集需求为传感器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同时也引入了更多全新挑战。而在应对这些挑战的过程中,更注重创新的国内新兴CMOS图像传感器厂商往往比相对保守的国际巨头表现更好。 二、没有准确的图像数据,何谈深度学习 谈及图像识别算法,必然绕不开“深度学习”这个概念。图像识别,本质上就是分析图像传感器获得的图像数据,并识别出图像中的待识别物体,因此,图像识别算法的开发至关重要。目前,图像识别算法的开发已经有将近三十年的历史了,从最早的人工特征提取方式,到“深度学习”概念提出后,利用卷积神经网络进行特征提取、分类等操作,再到使用一个网络的端对端模型来完成识别任务,算法开发者们正逐渐地革新算法,从而实现更快的速度、更低的资源消耗、更少的学习成本,乃至达到实时的图像识别。 正如“看”离不开大脑也离不开眼睛一样,利用深度学习进行图像识别,也离不开“机器眼”——CMOS图像传感器。算法开发者都知道,图像数据中噪点的数量会直接影响最后识别的结果,过多的噪点甚至会导致准确率下降到一个无法承受的程度。同时,由于CMOS成像原理造成的诸如快速运动下的“果冻效应”、像素驱动模式造成的“LED频闪”等诸多成像问题,都会导致深度学习算法无法获得准确的图像数据。 因此,图像识别算法的革新以及应用的开发,也离不开CMOS图像传感器开发者的努力。正如同眼脑合作才能视物一样,只有CMOS图像传感器和图像识别算法的紧密合作,才能实现真正实用的实时图像识别。 三、从云端到云边一体再到传感器端运算 人工智能的物理基础,就是由人工智能芯片组成的算力。而根据《中国人工智能芯片产业发展白皮书》的预测,随着边缘计算的发展和边缘端人工智能芯片的发展,人工智能算力正在经历从云端到云边一体的发展过程。 云端计算往往聚焦非实时、长周期的大数据分析,而边缘端运算则通过人工智能算法的前置,解放部分云端的计算资源,提高计算效率,增加整体算法的实时性。两者互补,就能同时满足强大运算性能和实时性的要求。因此,业界正在追求云边一体的结合,从而实现更灵活的人工智能算法部署。 而随着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进一步发展,在满足实时性需求时,可能会出现边缘端计算仍然无法应对的情况,这时候就需要将人工智能算法进一步前置,通过传感器端的运算,减轻边缘端算力压力和数据传输带宽压力。虽然这一概念仍然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但已经有国内的CMOS厂商已经开始探索这一概念的可能性了。例如国内安防领域市占率第一的CMOS图像传感器厂商思特威科技,早在今年3月就已正式推出“SmartSensor”AI智能传感器芯片平台的概念。 四、三大驱动力融合方能塑造人工智能的未来 无论是数据(感知层)、算法还是算力,目前的产业发展往往还是以单一企业为主体,各个产业链环节的企业各自进行独立的创新,这在产业的新兴阶段往往能通过激烈的竞争诞生不少黑马。但是,随着产业的逐渐发展成熟,未来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将以合作为主线,若干个主要的生态系统或者平台将崛起成为行业的核心。 中国新兴的CMOS图像传感器厂商在这样的生态系统或者平台中,会处于何种地位呢?与拥有产业链优势的国际巨头不同,中国新兴CMOS图像传感器企业往往只专精于CMOS图像传感器领域本身,因此,只有积极参与生态系统和平台的合作中,与整条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开展紧密的协作,才能在人工智能应用领域诞生出不容忽视的中国力量。 Arm模式在移动时代的巨大成功已经证明,小而精的企业组成生态系统的商业模式也能取得堪比PC时代巨头垄断模式的成功。那么在下一个人工智能时代,一个融合了数据、算法和算力层面诸多创新企业的生态系统,也拥有美好的前途,而在这其中,CMOS图像传感器企业则将是“必不可少”的配角。
  • 《两月内两次被举牌 国投电力成行业“香饽饽”》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wukan
    • 发布时间:2018-05-16
    • 摘要:电力行业改革可能是下一阶段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要领域,无论是煤电一体化、或者是上网分销优化等,都颇受关注,而从短期看,今年极端气候可能来势更猛烈,对电力的消费需求有较大增长,所以发电类上市公司的价值或将得到提升。 5月11日,国投电力发布公告称,上海重阳战略投资有限公司管理的重阳战略才智基金于2018年5月9日,增持国投电力247.21万股,交易均价7.03元/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036%。本次权益变动后,上述主体合计持有公司3.39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5%。未来12个月内,不排除继续增持的可能。 而近期,相中国投电力的还不止重阳一家,今年3月14日,公司发布公告称,长江电力及其一致行动人也举牌了国投电力。 对于,国投电力频被举牌,有不愿具名的分析师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电力行业改革可能是下一阶段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要领域,无论是煤电一体化、或者是上网分销优化等,都颇受关注,而从短期看,今年极端气候可能来势更猛烈,对电力的消费需求有较大增长,所以发电类上市公司的价值或将得到提升。 长江电力曾举牌 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国投电力已投产控股装机2933.25万千瓦,其中水电装机1672万千瓦,火电装机1175.6万千瓦。从公司的营业收入情况来看,水电占比较高,占公司整体电力收入的59.4%,而且水电业务毛利率高达70%左右,远远超过其他电力板块。该公司水电资产主要为雅砻江水电。雅砻江是中国水能资源最富集的河流之一,规划开发22级电站,装机容量约3000万千瓦,在全国规划的十三大水电基地中排名第三。目前雅砻江下游5级电站已经全部投产,拥有装机规模1470万千瓦。目前中游在建两河口及杨房沟,两座电站合计450万千瓦。根据规划,2025年前后雅砻江中游将开发完毕,新增装机将达到800万千瓦左右。届时,该公司装机规模将进一步提高。另外,该公司目前风电控股装机已有72.85万千瓦,另外还有烟墩风电20万千瓦和景峡5A 30万千瓦项目在建。预计未来几年该公司风电发电量将快速增长。 对于,公司被举牌,上述不愿具名分析师表示,国有电力或者说国有上市公司被举牌的案例目前较多,因为举牌的门槛不断降低,从5%到1%,但国有控股比例一般都要比这个高很多,因此发生二级市场争夺的可能性很小,特别是在目前的监管环境下。而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混改的可能性也不大,因为举牌的机构大多是投资机构并不是战略投资者,而且举牌只是在二级市场投资者之间交易,既没有改变国有持股比例、也没有资金进入上市公司体内,另外,一般混改的话也都是国资委在幕后主导、以增资的形式进行。 据国投电力3月14日晚公告显示,公司接到长江电力通知,自2016年12月8日至2017年3月13日下午收市,长江电力通过二级市场累计增持公司股份31857.27万股,约占公司总股本的4.69%。同时,长江电力一致行动人三峡资本控股有限责任公司2016年12月6日至2017年2月23日累计增持公司股份1392.84万股,约占公司总股本的0.21%;长江电力一致行动人长电资本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于2016年12月5日至2016年12月7日通过二级市场累计增持公司股份680万股,约占公司总股本的0.10%。目前,长江电力及其一致行动人共持有公司股份33930.11万股,约占公司总股本的5%。公告表示,本次权益变动不会导致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变化。 国投电力权益变动报告书表示,长江电力及一致行动人基于对上市公司经营理念、发展战略的认同,及对上市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看好,从而进行的一项投资行为。在未来12个月内将根据证券市场整体状况并结合国投电力的发展及其股票价格情况等因素,决定是否继续增持或减持其在国投电力中拥有权益的股份。 一季度盈利扭转去年下滑态势 去年电力企业整体因煤价上行而效益不佳,不过,国投电力作为一家以水电为主、水火并济、风光为补的综合电力上市公司,在市场竞争加剧和面临较大节能环保压力的背景下,以水电为主的电源结构优势明显,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316.45亿元,同比提高8.11%;净利润32.32亿元,同比降低17.47%。今年一季度,国投电力营收增长23%,净利润虽因煤价成本较高增幅仅为6.37%,但已扭转2017年的下滑态势。 作为电力白马股,国投电力颇受机构关注,前十大股东中一直都是机构云集。今年一季度末,长江电力继续大幅增持国投电力近2亿股至4.92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7.25%,此外证金公司也持有国投电力4.9%的股份。 4月20日,国投电力发布公告称,根据公司控股企业初步统计,2018年1月份至3月份公司控股企业累计完成发电量335.88亿千瓦时,上网电量289.37亿千瓦时,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加了16.07%和15.74%。 同时公告称,2018年1月份至3月份国投电力控股企业平均上网电价0.331元/千瓦时,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5.85%。对此,国投电力表示,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部分电厂市场化交易电量规模不断加大,以及部分省市区出台了地方性电价调整政策,影响上网电价有所变动。 对于公司未来的预期,分析人士指出,国投电力此前一直是处于重组话题之中,因此在新一轮电力改革中,不排除国投电力成为焦点。其次,电力需求在近期会有较大增长,短期内会体现到业绩上,刺激股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