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相里斌调研青岛能源所》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wukan
  • 发布时间:2018-06-07
  •   6月5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相里斌在重大任务局局长于英杰、沈阳分院分党组书记姬兰柱和青岛市崂山区区委书记江敦涛等陪同下调研青岛能源所。所长刘中民、党委书记彭辉、党委副书记冯埃生、副所长吕雪峰和党委副书记许辉以及科研和管理部门负责人等参加了调研活动。   在所期间,相里斌参观了生物基材料组群、青岛储能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山东省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详细了解了重大任务的进展情况,并就感兴趣的问题不时提问,与科研人员展开了深入交流。

    相里斌调研山东省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在随后举行的座谈会上,彭辉作了研究所工作汇报,详细介绍了研究所总体情况,重点汇报了“一三五”重要进展,以及对未来发展的设想。在场的研究所科研骨干分别就研究所战略定位、重大项目组织协同合作以及两所融合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发言。

      崂山区区委书记江敦涛参加座谈会并介绍了崂山区在人才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未来发展规划等方面的情况。他表示,青岛能源所是青岛市非常重要的科技创新载体,崂山区与青岛能源所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今后崂山区将成为中国科学院尤其是青岛能源所的人才服务基地,创新资源和要素落地青岛的承接基地,崂山区会进一步支持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的建设工作。

      于英杰在讲话中表示,青岛能源所在人才队伍建设、科研项目争取、科技平台建设、重大项目承担等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要花大气力把手头承担的国家重大任务完成好;二是借助两所融合建设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的机遇,找准定位,把研究所发展的更好;三是落实好创新研究院的建设,特别是做好内部体制机制改革为青岛能源所下一步的发展能够助力。

      姬兰柱指出,青岛能源所有着良好的科研文化和创新文化的氛围,正是这种氛围吸引了这么一批优秀的青年科学家加盟研究所,希望借助两所融合的机遇,能够把两所能源领域的科研、人才优势有机结合,为地方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相里斌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青岛能源所建所以来在创新活力、人才聚集、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绩,特别是在基金申请、青年基金申请以及博士后队伍建设等方面在全国都处于领先位置。学科布局较前瞻,人才机制灵活,科研成果显著,今后应继续保持这些好的发展势头。相里斌指出,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的建设是我院面向国家重大发展机遇的重要举措,也是为争取建设国家实验室建设做准备。两所融合发展是院党组的重大战略部署,主要目标是培育一个有相当实力的机构去承接国家实验室的建设任务,这是青岛能源所重大的历史机遇。他感谢两所的领导班子,特别是青岛能源所的领导班子为此做出的努力,两所党委要团结一心,把握好政治方向,支持创新研究院工作。

      相里斌最后强调,为了实现建设世界一流机构的目标,青岛能源所要重点关注一下四个方面:一是要继续坚持中国科学院“三个面向”的定位,特别是要主动面向山东省、青岛市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助力地方龙头企业发展;二是要保持创新活力,确保重大成果产出;三是要继续广聚人才,要充分认识到人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四是要继续加强党建和创新文化建设,提升团队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

      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任务局、沈阳分院、青岛市科技局、崂山区政府等部门的相关人员参加了调研。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青岛能源所:新机制力促成果转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2-19
    • 推进科体改革 放权赋权 “吃进”秸秆尾菜,“吐出”天然气,并非天方夜谭,这是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所(以下简称“青岛能源所”)与青岛华通集团合作建设的秸秆基生物天然气产业化示范工程(800万立方米/年)的真实场景。近日,记者走进青岛平度市南村镇,探访这个我国北方最大的利用自主技术建设的秸秆生物天然气项目。 青岛能源所负责人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秸秆基生物天然气技术既为秸秆开辟了一条清洁的利用途径,也为城镇等区域天然气供给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每年可处理农业废弃物11万吨,年可产天然气666万立方米、固态有机肥2.4万吨、沼液肥2.2万吨,年减排14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温室气体。 负责项目技术研发的郭荣波留学回国后借鉴德国等欧洲发达国家在生物质能源方面的经验,结合国情,确立了生物天然气这一重点研发方向,组建了由生物、化工、装备等人员组成的复合型人才团队。在郭荣波的带领下,该技术在建成两套中试装置,2015年以技术入股方式与企业合作成立产业化公司,2017年8月产业化示范工程投产。 回顾十年的研发过程,郭荣波感触颇深。中试放大的技术难题、国产化装备瓶颈、与企业合作的磨合、示范工程建设的困境等历历在目。郭荣波说,比如针对生物天然气国产化关键装备不符合工艺要求的问题,他们科研团队面临两难的境地,企业因担心技术成熟度不愿意前期投入进行装备开发,科研团队在研究所的事业单位体制下又很难开发市场化的装备。 令人振奋的是在国家下放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政策的鼓励下,青岛能源所支持科研团队以授权许可方式成立公司,充分发挥事业和企业单位双重体制优势,以市场化的机制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解决了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关键装备瓶颈,为秸秆生物天然气项目的落地转化与大范围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青岛能源所负责人介绍,在国家赋予科研机构更大的自主权后,青岛能源所全面梳理了研究所的规章制度和管理规范,近三年共修订制度90余项、废止制度30余项。尤其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青岛能源所近两年修订并出台了《知识产权管理办法》与《横向合作管理办法》,新增制订《对外投资管理办法》等,进一步规范相关工作为成果转化工作保驾护航。 为鼓励科研人员与企业开展合作以及科技成果转化,青岛能源所建立了全口径的考核评价体系,将知识产权、横向项目、产业化等工作量化,纳入科研团队与个人的考核,与绩效工资、职称评定、岗位晋升等关联,在权重设置上充分考虑与基础研究的平衡关系,营造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相互欣赏的文化氛围。对科研人员承担企业横向项目进行政策引导,在完成企业委托的任务基础上,横向项目执行节余经费的80%可用作绩效发放,激励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做出贡献的人员。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进行激励,成果转化收益的80%以上奖励科研人员,采用技术入股方式进行成果转化工作时,该技术经评估作价入股的50%部分股权直接分配给科研人员个人。 在这些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下,青岛能源所像生物天然气这样的成果枚不胜举。高产Monacolin J(注:一种降血脂药物前体)土曲霉菌株构建技术、生物发酵法生产神经酸项目、模压石墨燃料电池双极板项目等成果层出不穷。最新统计显示:青岛能源所近五年采用技术许可、技术转让、合作成立产业化公司等多种形式落地转化了13项重大技术,联合华通集团、城投集团及其他10余家龙头企业共同成立产业化公司13家。
  • 《上海应物所参加中国科学院洁净能源A类先导专项启动会》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wukan
    • 发布时间:2018-06-23
    • 6 月 19 日,中国科学院“变革性洁净能源关键技术与示范” A 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简称“洁净能源先导专项”)启动会在大连召开。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相里斌出席会议。会议同期举行了中国科学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筹)(以下简称“洁净能源创新院”)第一届理事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理事会会议。 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任务局副局长齐涛主持会议,宣读洁净能源先导专项立项通知、组织机构等相关通知文件,并由相里斌为专项总体组成员颁发了聘书。会议听取了专项首席科学家、刘中民院士作的“专项任务目标与实施方案”汇报。洁净能源先导专项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物所等院内 12 个能源领域研究所共同实施;计划到 2023 年前,突破 39 项关键技术、完成 23 项工业应用示范, 5 大领域国际引领,申请包括 30 项 PCT 专利在内的 300 项核心专利。中国科学院重大任务局、条件保障与财务局相关处室负责人分别就专项实施管理和财务管理两方面进行了宣贯。 上海应物所牵头的科研团队承担了洁净能源先导专项中项目八研究任务,项目围绕核能非电综合利用,针对大规模熔盐储能和高温制氢工业应用开展技术研发,“超高温熔盐传蓄热技术与示范”和“高温电解制氢技术与应用”被遴选为专项首批启动课题。在未来五年,上海应物所科研团队将力争圆满完成先导专项任务,争取获得具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为构建我国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会议同期举行了中国科学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第一届理事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议,并讨论通过了《中国科学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理事会章程》、各项规章制度及创新研究院学科方向布局和 2018 年工作计划。上海应物所戴志敏副所长作为理事单位代表参加会议,表示全力支持研究院工作,今后将与兄弟单位针对先进核能 - 可再生能源 - 化石能源多能融合战略和关键技术研发开展密切合作,在先进能源领域开展开创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