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专家:为欧洲高科技产业提供稀土保障已成为重中之重》

  • 来源专题:关键矿产
  • 编译者: 欧冬智
  • 发布时间:2024-01-23
  • 挪威独立研究机构SINTEF的金属专家拉特维克表示,欧洲汽车、计算机、电子、能源和其他行业所需的原材料可以从普通化肥生产中提取。例如,工业磁铁由位于地壳中的稀土原料制成,是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到冰箱和微波炉等所有产品的关键组成部分。“化肥中的稀土可以产生非常好的磁铁,”SINTEF的高级研究科学家Ratvik说。他领导了一个获得欧盟资助的研究项目,通过在化肥制造过程中去除稀土来增加欧洲的稀土供应。该项目名为 SecREEts,历时四年半,直至 2022 年 11 月。由于地缘战略问题暴露了欧洲供应链的脆弱性,确保欧洲获得原材料已成为欧盟政治议程的重中之重。包括中国、刚果民主共和国和南非在内的个别非欧盟国家对一些关键原材料拥有主导控制权。例如,根据欧盟委员会的数据,中国提炼了全球永磁体中使用的所有稀土。


相关报告
  • 《挪威称发现欧洲最大稀土矿,储量高达880万吨》

    • 编译者:欧冬智
    • 发布时间:2024-06-21
    • 挪威稀土公司(Rare Earths Norway)近日宣布,经过三年有针对性的勘探之后,该公司发现了欧洲最大的已探明稀土矿床,这是一个“可能对欧洲未来几代人都极为重要的里程碑”。随着全球加快向清洁能源转型,未来几年各国对稀土和其他关键矿物的需求预计将迅猛增长。而稀土金属是现代电子产品的关键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高科技生产领域,包括国防工业和航空航天工业。挪威稀土公司声称,初步调查显示,在奥斯陆西南约108公里处发现了约880万吨稀土,并有最终经济开采的合理前景。据顾问服务公司科进集团估算,其中17%为钕和镨,它们是用于生产高性能磁体的稀土。迄今为止,瑞典基律纳的稀土矿被认为是欧洲大陆最大的稀土矿,储量超过100万吨。格陵兰岛的稀土储量据称达到1900万吨。挪威稀土公司首席执行官Alf Reistad周一指出,这一发现对欧洲意义重大,目前欧洲基本上没有稀土元素的开采活动。根据欧盟的《关键原材料法案》,欧盟为原材料消耗量设立三个标准:到2030年10%来自本地开采,40%在欧盟加工,25%来自回收材料。
  • 《解读欧洲工业机器人产业》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前沿技术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6-11-21
    • 10月13日,欧盟贸易委员会批准美的集团对德国工业机器人巨头库卡集团的收购要约,标志着库卡收购案的重大行政障碍被扫除。同日传出消息,上海电气为首的中资企业有意收购意大利著名汽车制造商菲亚特集团旗下柯马机器人业务。 10月13日,欧盟贸易委员会批准美的集团对德国工业机器人巨头库卡集团的收购要约,标志着库卡收购案的重大行政障碍被扫除。同日传出消息,上海电气为首的中资企业有意收购意大利著名汽车制造商菲亚特集团旗下柯马(Com au)机器人业务。而意大利另一大机器人企业吉马蒂克(Gimatic)刚刚于今年6月被汉德资本收购。欧洲机器人企业成了中国企业最热门的收购目标。 中资企业为何对欧洲机器人企业情有独钟?这一方面因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最大同时也是增长最快的市场,而国产工业机器人目前只能满足其中小部分需求。另一方面则因为欧洲在工业机器人制造和应用领域都具有雄厚的实力。世界十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大国,有五个在欧洲。而世界四大工业机器人制造企业中,欧洲拥有两家,包括库卡和瑞典瑞士联合企业ABB。整体来看,欧洲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整体水平和日本水平相当,同处第一阵营,领先于美国和韩国。 众所周知,1959年美国发明家弗兰克·德沃尔和约瑟夫·英格伯格联手制造出第一台工业机器人。随后,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机器人制造公司。有关机器人的理论和技术突破也大多发生于美国。为何欧洲工业机器人产业反而后来居上?这和欧洲特殊的人口结构和法律环境,以及各国政府的鼓励都不无关系。 二战后,西欧在复兴工业过程中一直面临着劳动人口不足的问题,而西欧有关劳动环境和劳动条件的立法又一直以严格著称,同时为了和美国大工业竞争,西欧一直有产业升级的迫切要求。这些因素一方面推动欧洲工业机器人产业的繁荣,另一方面也促使欧洲各国在政策上鼓励新生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以德国为例,20世纪70年代,德国政府在“改善劳动条件计划”中对机器人使用做出强制规定:部分有毒有害的危险工作岗位必须使用机器人,这种行政手段真正将机器人推向市场。1985年提出的“向智能机器人领域进军”的计划使机器人应用于德国的各个产业。2012年德国推出“工业4.0”计划,这个以构建“智能工厂”为核心的计划将致力于改进工业机器人的灵活性和个性化,有望将德国工业机器人水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在德国影响下,英法也推出了各自的国家机器人产业计划。 虽然欧洲工业机器人产业水平总体走在了世界前列,但仍然面临问题和挑战,首先是各国工业机器人装备水平差距极大,德国、意大利、瑞典和芬兰相对发达,而法国和英国则相对落后。德国每万名工人装备工业机器人323台,而英国仅有71台。其次是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不均衡。除德国外,大部分欧洲国家的工业机器人集中于汽车制造和电气设备制造领域,这导致欧洲工业机器人的产业优势发挥得并不够充分。 为了巩固欧洲在机器人产业的优势,欧盟于2014年启动“火花”计划,投入28亿欧元经费进行机器人研发。此计划的重点是推动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在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增强工业机器人的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同时将机器人推广到更多的工业生产领域。欧盟选择机器人领域作为未来工业的突破点有多重考虑,首先全球工业机器人需求在未来的数十年内将会出现爆发性的成长,其次,工业机器人符合欧洲老龄化社会劳动力不足的总体趋势,同时可以发挥欧洲劳动力教育培训水平高的优势,规避其成本高的劣势。最后,据欧盟相关部门测算,工业机器人的大规模运用不但不会造成新的失业,反而会创造新的工作岗位,这有助于遏制欧洲工厂外迁的趋势,强化欧洲工业的竞争力。 值得一提的是,欧盟推动“火花”计划采取的是专业协会和政府相结合的决策模式,欧洲机器人协会是计划的主体,能较好地反映市场的需求和企业的声音,欧盟则扮演推动和监督的角色。另外,经费的投入也采取公私联合模式,欧盟投入其中四分之一,其余皆由协会企业投入,这确保了资金的利用效率。 中国成为制造业强国离不开工业机器人的辅助,除了收购以“库卡”为代表的国际机器人领军企业,我们的政府和产业界能否吸取国外产业政策中的成功经验,培养出中国的“库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