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性进展!我国科研团队首次发现》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8-04
  • 绝大多数引力波事件来自双黑洞并合。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韩文标研究员带领的科研团队,首次发现这些双黑洞可能并非“孤独行者”,其背后可能隐藏着更为神秘的“大佬”——双黑洞并合事件可能发生在第三个致密天体附近。这一突破性进展为揭开双黑洞的形成之谜提供了全新线索,相关成果于8月1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天体物理杂志快报》上。科研团队把目标瞄准了引力波事件GW190814,构建了一种包含视向加速度的引力波波形模板,对多个高信噪比双黑洞事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相关数据强烈支持引力波事件GW190814“存在视向加速度”。

    “这是国际上首次在双黑洞并合事件中发现第三致密天体存在的明确迹象。”韩文标表示,这一发现意味着GW190814的双黑洞可能并非孤立形成,而是处于一个更复杂的引力系统中,在揭示双黑洞形成通道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 原文来源:https://www.nengyuanjie.net/article/116238.html
相关报告
  • 《突破性进展!我国科学家发现活性氧超氧阴离子是药物分子合成催化剂》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3-07
    • 近期,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等在酶催化机制解析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发现了活性氧超氧阴离子是药物分子合成的催化剂,为人工设计高效生物催化剂开辟了全新路径,在生物制药、绿色化工及新型能源开发等领域具有重大应用潜力。这一成果6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 一直以来,活性氧超氧阴离子都被贴上“健康杀手”的标签,这个在细胞代谢中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肆意切割DNA、破坏蛋白质,甚至被证实与癌症、衰老等重大疾病密切相关。正因如此,全球科研力量都在竞相研发清除它的“护盾”。但是这项研究发现,活性氧超氧阴离子参与麦角碱药物分子的酶催化合成,证实超氧阴离子可以作为酶的催化工具生产药物分子,突破了超氧阴离子现有“负面”功能的传统认知,证明自然界的智慧远超人类想象,那些我们普遍认为的“有害分子”,或许正是打开未来科技的钥匙。 该研究成果将为开发新型酶制剂开发、重构天然产物合成途径提供宝贵的分子进化蓝本;同时将加速麦角生物碱等抗抑郁药物的新药开发和绿色制造的过程。相关酶制剂的开发将为传统化学合成提供绿色低碳的可持续替代方案,推动医药制造向高效、环保的范式转变。
  • 《KAIST团队发现突破性光学耦合机制,将半导体集成度提高100倍》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3-10-18
    • 近日,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电气电子工程系教授Sangsik Kim领导的研究小组宣布,他们发现了一种实现密集光子集成的新途径。 三星电子总裁Kwang-Hyung Lee表示,上述研究小组发现了一种光学耦合机制,可以将光学半导体器件的集成度提高100倍以上。 集成光半导体(Integrated optical semiconductor)术是将激光雷达、量子传感器、计算机等复杂的光学系统集成到单个小芯片上的新一代半导体技术,全球范围内正进行大量的研究和投资。 在现有的半导体技术中,以5nm或2nm为单位制造的关键是它有多小,但提高光学半导体器件的集成度可以说是决定性能、价格和能效的关键技术。 每个芯片可以配置的元件数量的程度称为集成度。然而,由于光的波动性质,相邻器件之间的光子之间会发生串扰,因此提高光学半导体器件的集成度非常困难。 在以前的研究中,只有在特定的极化下才能减少光的串扰。但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小组通过发现一种新的光耦合机制,开发了一种方法,即使在极化条件下也可以提高集成程度,这在以前被认为是不可能的。 该研究由美国德州理工大学的Sangsik Kim教授作为通讯作者主导,以他所教的学生为对象进行,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上。 Sangsik Kim教授表示:“这项研究的有趣之处在于,它矛盾地消除了以前认为会增加串音的漏波(光倾向于向侧面传播)的混乱。” 他还补充称:“如果应用利用此次研究结果揭示的漏波的光耦合方法,将有可能开发出体积更小、噪音更低的各种光学半导体器件。” Sangsik Kim教授是在光学半导体集成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研究得到认可的研究员。通过他之前的研究,他开发了一种全介电超材料,可以通过在小于波长的尺寸上对半导体结构进行图像化来控制光的横向扩散程度,并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一点,从而提高了光学半导体的集成度。 这些研究发表在《自然通讯》和《光学》杂志上。由于这些成就,Sangsik Kim教授获得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颁发的NSF事业奖和韩裔美国科学家和工程师协会颁发的青年科学家奖。 同时,本研究得到了韩国国家研究基金新卓越研究项目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