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在环境纳米塑料分析方法和生物学效应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4-23
  • 近年来,微纳米塑料作为一类新污染物得到了公众和科学家的广泛关注。相较于微塑料,纳米塑料(尺寸1 μm以下)具有赋存数量大、吸附效率高、跨生物膜能力强等特点,可能展现出更为强烈的生态和毒性效应。海岸带是人口密集、社会经济活动频繁、渔业生产集中的区域,同时是纳米塑料的重要汇集区域,阐明纳米塑料在海岸带环境和生物体内的迁移行为和毒性机制,对于全面、准确理解塑料污染的环境生态效应以及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其研究也更具挑战性。目前,具有真实环境意义的纳米塑料样品制备、复杂基质中纳米塑料的高灵敏示踪技术是本领域的瓶颈问题,亟待突破。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王运庆、陈令新海岸带“化学与生态要素的分析监测”团队在纳米塑料模型粒子、分析方法以及毒理效应等方面开展科研工作,取得系列研究进展。

    1、“真实”纳米塑料样品制备、标记和定量分析

    目前纳米塑料研究流行使用化学合成粒子聚苯乙烯(PS)纳米球,塑料材质种类不足,生成途径和理化性质等方面也缺乏环境真实性。该团队发展了一种以日用塑料制品为原料,模拟环境中机械摩擦途径制备纳米塑料的方法。通过料理机打磨和差速离心方式,制备聚乙烯(P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丙烯(PP)和聚氯乙烯(PVC)等多种材质和多种粒径分布的纳米塑料。其在塑料材质、形貌、密度、添加剂成分等方面,与环境中真实样品更接近,为纳米塑料研究提供了“样品库”。

    进一步发展了基于含铱元素有机分子标记、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定量测定纳米塑料的新方法。以矿泉水瓶为原料制备的PET纳米塑料为代表,定量研究了其在小鼠体内和海岸沉积物中的迁移行为规律。结果表明,单次静脉注射条件下,纳米塑料主要分布于小鼠肝脏和脾脏;单次灌胃条件下,纳米塑料仅分布在消化道,没有进入外周器官。海岸沉积物再悬浮实验表明,纳米塑料在海水中的沉降与震荡时间有关,时间延长有助于其与悬浮物充分结合。研究进一步揭示了纳米塑料更容易沉降在上清液和沉积物的交界处,暗示了底栖生物具有较大的暴露风险。该工作为复杂介质中纳米塑料的高灵敏、高专属性示踪检测提供了新方法,相关工作发表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22, 424, 127628)。

    2. 纳米塑料的毒性效应

    该团队以斑马鱼胚胎作为动物模型,研究不同粒径和环境晕包覆的PET纳米塑料的体内分布和毒性效应。荧光标记成像显示纳米塑料可以透过卵膜进入到胚胎内部,研究发现胚胎孵化率、心率和活性氧物种产生等生物学指标受纳米塑料尺寸、浓度和表面性质影响。相关工作发表在Environmental Science-Nano(2020,7, 2313-2324,hot article)。

    探究了纳米塑料与苯并芘(Bap)形成的复合污染物及其与细胞的相互作用问题。研究发现PS纳米塑料吸附Bap纳米团簇,并作为载体携带Bap进入细胞,定位于溶酶体、线粒体和内质网;纳米塑料的结合作用降低了不同尺寸Bap团簇诱发细胞毒性的差异。该工作发表在Nanoscale(2021, 13, 1016-1028)。进一步探索了体内粘液对纳米塑料复合污染物生物效应的影响。发现表面形成的黏蛋白晕能够改变复合污染物的摄取机制、胞内蓄积和亚细胞器分布,降低复合污染粒子胞内转运速率,延迟纳米塑料和Bap的解离进程,从而降低复合污染物的细胞毒性。相关工作发表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21, 406, 124306)。

    上述工作为未来深入开展海岸带区域纳米塑料污染物的环境行为、环境效应和人类健康风险评估等研究提供了技术储备。相关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076199, 21976209)等项目的支持。

    相关论文:

    1. Qi Gao, Yunqing Wang,* Yunxia Ji, Xizhen Zhao, Panpan Zhang, Lingxin Chen,* Tracking of realistic nanoplastics in complicated matrices by iridium element labeling and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scopy,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22, 424, 127628. https://doi.org/10.1016/j.jhazmat.2021.127628

    2. Yunxia Ji,# Chuyu Wang,# Yunqing Wang,* Longwen Fu, Mingsan, Lingxin Chen,* Realistic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nanoplastics and the size- and surface coating-dependent toxicological impacts on zebrafish embryos, Environmental Science-Nano, 2020,7, 2313-2324.  https://doi.org/10.1039/D0EN00464B

    3. Yunxia Ji,# Yunqing Wang,# Dazhong Shen, Qi Kang,* Jiping Ma, Lingxin Chen,* Revisiting the cellular toxicity of benzo[a]pyrene from the view of nanoclusters: size- and nanoplastic adsorption-dependent bioavailability, Nanoscale, 2021, 13, 1016-1028. https://doi.org/10.1039/D0NR06747D

    4. Yunxia Ji, Yunqing Wang, Dazhong Shen, Qi Kang,* Lingxin Chen,* Mucin corona delays intracellular trafficking and alleviates cytotoxicity of nanoplastic-benzopyrene combined contaminant,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21, 406, 124306. https://doi.org/10.1016/j.jhazmat.2020.124306

  • 原文来源:http://www.yic.cas.cn/ky/kydt/202204/t20220420_6433408.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在滨海湿地土壤碳库对气候变化响应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2-13
    • 滨海湿地的蓝碳功能和增碳潜力已成为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的长期解决方案之一,也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基于自然的重要解决方案。同时,滨海湿地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气温升高、降水变异、大气氮沉降等环境变化决定着滨海湿地的蓝碳功能及其变化趋势。近期,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韩广轩团队依托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基于长期野外定位观测和原位控制试验,在滨海湿地土壤碳库对气候变化响应研究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基于6年(2016-2021)的降雨量梯度变化控制实验平台发现,土壤呼吸年均值随着降雨梯度呈指数增加,同时土壤呼吸对降雨处理的敏感性(以降雨处理下每100毫米的降雨变化为标准)表现出显著的年际变化。在气温、净辐射和环境降雨等所有的环境气候中,土壤呼吸对降雨处理敏感性的年际变化只与环境降雨的年际变化有联系,两者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此外,环境降雨量决定了滨海湿地对降雨处理的敏感性,未来放大的降雨年际变化可能会调节土壤呼吸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这些发现表明随着野外控制实验处理年份的增加,环境气候的变化可能会对实验梯度处理效应产生影响(Li et al. 2023, Global Change Biology),因此长期野外控制试验平台要关注环境气候的变化对控制实验处理效应的调节作用。 依托野外原位淹水深度控制试验平台(0、5、10、20、30和40cm淹水深度),通过滨海湿地土壤CH4排放、总生态系统CH4排放、净生态系统CO2交换和植物性状等长期定位监测,揭示了淹水深度对植物介导的CH4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淹水深度减少了土壤CH4排放,但增加了总生态系统CH4排放。在不同淹水深度条件下,植物介导的CH4排放占总生态系统CH4排放的99%。另外,淹水深度(0至20cm)强烈的刺激了植物介导的CH4排放。一方面,增加的净生态系统CO2交换促进了植物介导的CH4产生,这可能是因为来自光合输入的碳为产甲烷菌提供了能量和碳源。另一方面,植物高度与植物介导的CH4排放显著相关,这表明植物性状在CH4传输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Zhao et al. 2023, Functional Ecology)。该研究强调了水文状况和植物性状在未来预测湿地生态系统CH4排放中的重要性。 依托建于2012年的大气氮沉降野外控制试验平台,基于土壤异养呼吸和自养呼吸、土壤性质、微生物活性和植物生长等指标测定,发现长期的氮输入使土壤呼吸速率提高了26.6±1.2%。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增加了4倍,使得异养呼吸速率提高了26.9±1.2%。此外,氮输入促进了植物生长,使地上部生物量增加了28.7±6.9%,同时产生了冷却效应(cooling effect),部分抵消了自养呼吸的增加。研究表明,结合土壤环境条件和植物生长之间的相互作用,氮输入通过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来促进滨海湿地的土壤呼吸(Qu et al. 2023,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在深入分析蓝碳增汇(特别是土壤碳汇)技术和途径国际发展态势的基础上,结合长期定位监测和技术研发工作,提出了海岸带生态系统蓝碳增汇理念(韩广轩等. 2023, 中国科学院院刊),重点围绕土壤碳减排技术、植物固碳增汇技术、土壤微生物固碳技术、碳沉积埋藏技术这4个关键技术,探索海岸带蓝碳增汇技术体系与途径。建议未来应从研发海岸带蓝碳增汇技术、实现生态保护修复与固碳增汇协同增效、加强固碳增汇技术的监测与评估、建立海岸带蓝碳碳汇发展的长效管理机制等方面,加快前瞻布局和系统研究,为制定海岸带蓝碳增汇途径和提升碳汇功能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在增加生态碳汇能力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关成果发表在Global Change Biology、Functional Ecology、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中国科学院院刊》上。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国科学院国际大科学计划培育专项的资助。 论文信息: 1. Li, X., Hou, Y., Chu, X., Zhao, M., Wei, S., Song, W., Li, P., Wang, X., Han, G.* (2023). Ambient precipitation determines the sensitivity of soil respiration to precipitation treatments in a marsh. Global Change Biology,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gcb.16581 2. Zhao, M., Li, P., Song, W., Chu, X., Eller, F., Wang, X., Liu, J.*, Xiao, L., Wei, S., Li, X., & Han, G. *(2023). Inundation depth stimulates plant-mediated CH4 emissions by increasing ecosystem carbon uptake and plant height in an estuarine wetland. Functional Ecology, 00, 1–15. https://doi.org/10.1111/1365-2435.14258 3. Qu, W., Xie, B., Hua, H., Bohrer, G., Penuelas, J., Wu, C.*, & Han, G.* (2023). Long-term nitrogen enrichment accelerates soil respiration by boosting microbial biomass in coastal wetlands.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175, 108864. https://doi.org/10.1016/j.soilbio.2022.108864 4. 韩广轩*, 宋维民, 李远, 肖雷雷, 赵明亮, 初小静, 谢宝华. 海岸带蓝碳增汇:理念、技术与未来建议.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2,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 20220619001.
  •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研发共组装单层膜SERS检测纳米塑料新技术》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6-28
    • 全球塑料污染日益严峻,其中纳米塑料(<1 μm)因尺寸小、比表面积大、易吸附污染物且穿透生物屏障等性质,其生态与健康风险尤为突出。然而,复杂环境中纳米塑料的精准识别与定量分析一直是巨大挑战。近日,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海岸带生态环境监测与健康研究组(陈令新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简单、快速、高灵敏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检测新策略,在纳米塑料检测技术领域取得新进展。 针对纳米塑料颗粒在SERS基底表面易团聚、分布不均以及难以高效嵌入信号增强“热点”区域等挑战,研究巧妙利用了纳米粒子液-液界面自组装原理,将待测纳米塑料溶液与银纳米粒子混合,同时加入一种“桥梁”分子—1H,1H,2H,2H-全氟癸硫醇。该分子一端通过疏水作用结合纳米塑料,另一端通过硫基锚定在银纳米粒子上。这种“双重绑定”作用驱动两种纳米粒子在有机溶剂与水的界面快速自发组装形成单层粒子薄膜,该薄膜可轻松转移到硅片上,用于纳米塑料的SERS检测。 这种共组装单层膜SERS检测纳米塑料技术具有如下优势:(1)高效富集,溶液中待测纳米塑料可在30秒内富集到单层膜上,回收率大于90 %;(2)精准“捕获”,单个纳米塑料颗粒被多个银纳米粒子紧密包裹,精准落入SERS“热点”区域,其本征拉曼信号显著增强;(3)高灵敏度,对80、300、800 nm的聚苯乙烯(PS)纳米塑料的检测限分别低至0.01 mg/L、0.1 mg/L和0.1 mg/L;(4)普适性,该技术可应用于PS、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甲醛(POM)等塑料类型的识别;(5)操作简便,无需固态SERS基底制备和样品浓缩步骤。基于该方法,研究量化了模拟海滩环境(沙粒摩擦老化泡沫塑料)中纳米塑料的生成速率,分析了黄粉虫摄食PS发泡塑料过程中纳米塑料生成量,揭示了烟台养马岛局部海滩区域海水中纳米塑料的赋存特征。 本研究为纳米塑料的快速、高灵敏、定量检测提供了新方法,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文章第一作者为烟台海岸带所2022级硕士研究生袁琦,共同通讯作者为陈令新研究员和王运庆研究员。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泰山学者计划以及烟台市领军人才计划专项基金的资助。 论文信息: Yuan,Q.;Wang,Y. Q.;Mei,R. C.;Zhao,X. Z.;Song,J.;Chen,J. D.;Wu,Y. X.;Chen,L. X. Co-Self-Assembled Monolayer Enables Sensitive SERS Detection of Nanoplastics via Spontaneous Hotspot Entrapment.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25,59,24,12292–12301.?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st.5c03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