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30中国角“低碳技术创新与产业实践”主题边会在巴西贝伦召开,发布碳足迹平台、低碳技术案例集等五项重要成果》

  • 来源专题:水与大气环境治理
  • 编译者: 胡晓语
  • 发布时间:2025-11-19
  • 11月15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中国角“低碳技术创新与产业实践”主题边会在巴西贝伦举行。会议由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指导,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主办,多项重要成果在会上首次发布,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胜发布了碳足迹因子库与智能服务平台,该平台自主开发,涵盖碳足迹数据库、自动化核算工具、认证管理与信息披露四大模块,实现了中国全产业链的碳足迹高精度动态核算。 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副主任於俊杰发布了《2025年度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第五批)典型应用案例集》,展示了低碳技术与产业创新的实践成果,提供了多元化、系统化的低碳解决方案。 招商局检测车辆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专家顾问姚娟娟发布了全球首个汽车行业数字EPD(环境产品声明)工具,为汽车企业提供低碳管理方案并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可持续发展部/双碳战略促进部主任王晓光发布了《中国企业绿色转型实践报告》,梳理了中国企业在“双碳”目标下的绿色转型进展和未来展望。 全球碳捕集与封存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贾拉德?丹尼尔斯发布了《全球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现状2025》,评估了2025年全球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至2030年的趋势,认为中国在这一领域将扮演领导角色。 本次边会发布的低碳技术成果标志着中国从“技术输出”到“范式引领”的升级,通过系统化构建碳数据库、工具化开发数字化解决方案、全球化对接国际标准,中国展示了具体减排成果,提供了可验证、可复制、可协作的转型路径,彰显了推动全球气候治理的领导力。
  • 原文来源:https://www.craes.cn/gzdt/kjzcfw/202511/t20251119_1134225.shtml
相关报告
  • 《《2025中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报告》发布——我国生态低碳农业呈稳中有进发展格局》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6-04
    • 5月17日,中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报告发布会暨第十八届农业环境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发布了《2025中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我国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工作有序推进,生态低碳农业稳步提升,减排固碳科技创新快速发展,农产品碳足迹核算体系不断完善,低碳农业新模式不断涌现,农业农村低碳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成效显著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研究中心主任、农业农村部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综合实验室主任梅旭荣表示,报告基于稳产保供、资源利用、生态服务、低碳发展和经济发展5个维度、26项指标,构建了生态低碳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明确2016-2022年31个省(区、市)生态低碳农业发展基本态势,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生产模式向可持续发展转型的关键攻坚阶段,区域间发展存在一定的结构性差异和不均衡性,东、中部地区发展较快,西部地区提升潜力较大。 报告指出,2022年我国发布《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以来,先后发布和实施了数十项政策、措施,我国农业农村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畜牧业领域,截至2023年,全国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73.2%,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9.4%。 在渔业减排中,我国鼓励建造新材料新能源渔船,研制节能环保装备,研发了适用于养殖期间调控底质的池塘底质改良机;结合紫菜养殖模式,相关科研单位联合研发了节能环保型紫菜采收作业工船等。 在农田和草地固碳扩容方面,我国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秸秆资源数据平台,2022年,全国主要农作物的秸秆产生量为8.65亿吨,可收集量7.31亿吨,综合利用率达88.1%,肥料化利用率为57.6%。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措施,2023年全国农用化肥施用量5021.7万吨,且连续8年保持下降趋势。此外,自2020年实施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3年以来,东北四省(区)已累计在223个项目实施县实施保护性耕作2.01亿亩次,2022年实施面积达到8300万亩。 在农机节能减排方面,报废更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淘汰高耗能及落后农机,促进新型、高端、智能、绿色农机推广应用,提升了农机装备作业质量、作业效率、可靠性和适用性,有效减少了化石能源消耗。 在可再生能源替代方面,积极推进农村沼气转型升级,截至2023年底,以畜禽粪污、秸秆等农业废弃物为原料的各类中小型沼气工程、大型和超大型沼气工程分别为6.22 万处和5518 处。大力推进秸秆打捆直燃集中供暖,辽宁、黑龙江、山西、河北等地开展了秸秆打捆直燃集中供暖试点示范。有序扩大秸秆成型燃料推广范围, 2023年全国固化成型燃料工程1919处,年产量1239.45万吨。大面积推广应用太阳能利用技术,至2023年底,全国累计推广太阳房37.38万处,安装太阳能热水器4101.9万台,推广太阳灶73.57万台。 科技创新助力农业低碳取得新进展 农业既是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脆弱行业,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来源之一。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如何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土壤固碳能力,已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议题。 在农业减排方面,报告指出,2015年是我国作物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转折点,2015-2020年作物生产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水平下降了16%。节水灌溉技术不仅能显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还可提高作物生产力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与传统淹水灌溉相比,浅层灌溉和间歇灌溉可分别节水44%和67%,降低了37%全球净增温潜势和44%温室气体净排放强度。精准施肥技术可合理调整施肥量和时机,避免因过量施肥导致的氧化亚氮排放。相比普通氮肥处理,秸秆还田配施缓控施肥处理显著提高小麦和玉米产量14.6%和13.2%,减少年平均温室气体排放总量10.7%。轮作与间作种植技术可有效提高养分和光温水利用效率,降低氧化亚氮排放。 在农业固碳方面,通过保护性耕作、免耕、降低土壤密度、深松、局部施肥等措施,改变根系形态和结构、根际沉积物质量和数量、根系碳的分解和稳定、微生物生物量和活动,从而增加碳固存,影响土壤碳固存。 “当前,新的科技成果不断运用到农业生产中,不断助力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发展。”梅旭荣介绍,“如基于监测与自动控制的智慧农业技术,可实现生产管理与化肥农药投入以及动植物生长过程、需求精准匹配,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导致的水、光照、热量等气候资源变化。” 多种农产品碳足迹稳步下降 报告还发布了油菜、柑橘、鸡蛋等农产品的碳足迹。梅旭荣介绍,按照《2019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的核算方法和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框架,采用从“摇篮到大门”的系统边界,也就是从生产资料准备到农业生产过程,去核算种植农产品油菜和柑橘,以及养殖农产品鸡蛋的碳足迹。 2015年至2022年,我国油菜生产中,每千克油菜碳足迹均值为0.84千克二氧化碳当量,也就是说,从“摇篮到大门”,每千克油菜生产中,会产生相当于0.84千克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排放,这一数据,接近全球平均水平,并且这一数据呈波动下降趋势。 2015年至2022年,我国柑橘生产中,每千克柑橘碳足迹为0.17千克二氧化碳当量,梅旭荣表示,“这一数据低于全球其他国家,甚至可以说是全球最低的。” 报告还核算了2024年不同生产模式下,鸡蛋的碳足迹。梅旭荣介绍,大型养殖场的碳足迹比较低,每千克鸡蛋的碳足迹为1.02千克二氧化碳当量,而中型养殖场则为1.25千克二氧化碳当量。不同规模养殖场鸡蛋碳足迹存在明显差异,中型养殖场的鸡蛋碳足迹高于大型养殖场。饲料种植加工环节碳足迹贡献最大,其次为饲料运输环节、粪便管理环节和养殖场能源环节。但总体来说,我国鸡蛋的碳足迹,低于全球大部分国家。 “未来我们还将继续进行更多的检测和核算,精准识别出减排潜力的关键环节和区域,这有利于促进绿色消费和低碳生产的良性互动,更好地践行大食物观。”梅旭荣说。 报告还对未来“十五五”时期的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提出了战略方向建议。报告建议,进一步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将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纳入全口径核算范围;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推动以碳强度控制为目标的低碳发展模式;加强生物、信息、材料科学与农业减排固碳科技深度融合,创新驱动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探索人-地-粮-生态协同发展路径,创建农业农村低碳发展的中国标准和中国方案。
  • 《城镇污水厂低碳运营服务“排行榜”评价要求发布》

    • 来源专题:水环境治理与保护
    • 编译者:王阳
    • 发布时间:2023-04-25
    •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环分院牵头组织开展的污水处理服务1+6“领跑者”系列团标研制工作,首批3项“排行榜”标准于2023年1月1日正式发布实施。其中,中节能国祯作为主要起草单位编制的与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营服务相关的团体标准——《城镇污水处理厂低碳运营服务“排行榜”评价要求》(T/CSTE 0290.3—2022)正式发布。 逐步实施碳减排、确保如期实现“30·60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是国家重大战略决策,已经纳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布局,各省市也将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列入“十四五”规划。污水处理在控制水污染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也是重要的碳排放源。据统计,污水处理碳排放占全社会总体碳排放量的1%~2%,是不可忽视的减排领域。日前生态环境部印发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推进水环境治理环节的碳排放协同控制,增强污染防治与碳排放治理的协调性,加快推进水环境治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将推动我国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入新发展阶段,为污水处理行业实现“双碳”目标做出重要贡献。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战略目标下,无论是基于全社会绿色低碳发展,还是环保行业高质量发展,污水处理走低碳化服务道路是必然的选择。为切实发挥企业标准对质量提升的引领作用,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环分院联合E20环境平台及中节能国祯等相关企业共同制定了《城镇污水处理厂低碳运营服务“排行榜”评价要求》团体标准。该团体标准一方面可以对污水处理企业的低碳化服务水平进行评价,提高污水处理服务产业的低碳化水平,支撑污水处理行业的供给侧升级,助力实现污水处理领域的节能低碳发展,从而推动我国污水处理行业低碳化绿色发展的升级转型;另一方面,标准的发布实施,可用于指导第三方评估机构编制污水处理服务“排行榜”和“领跑者”评估方案,并针对污水处理厂的低碳化服务标准开展相关评估评价工作。中节能国祯也通过标准对旗下的低碳化标杆厂进行评估和验证,如合肥朱砖井污水处理厂就是典型的低碳化标杆厂。 合肥朱砖井污水处理厂 2022年4月,在E20环境平台组织下,标准编制组成立,启动《城镇污水处理厂低碳运营服务“排行榜”评价要求》标准研究工作。4 ~7月,标准编制组开展企业公开企标调研及分析、相关标准研究及企业调研工作,形成标准草案。7~9月,《城镇污水处理厂低碳运营服务“排行榜”评价要求》标准研讨会举办,专家组对标准编制的框架、技术指标制定及行业调研数据的搜集结果展开了充分的研讨,重点围绕着规范性、导向性、可行性和验证性等方面提出多轮改进意见,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并完成编制说明。10~12月,中国技术经济学会、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环分院与E20环境平台组织专家召开环境服务“领跑者”系列团标评审会,邀请标准领域评审专家及环境领域专家对标准进行审查,进一步完善标准编制,并于12月底完成最终的审查与发布工作。 《城镇污水处理厂低碳运营服务“排行榜”评价要求》团体标准适用于城镇污水处理厂低碳运营服务的质量及企业标准“排行榜”水平评价,规定了城镇污水处理厂低碳运营服务“排行榜”评价的基本要求、评价要求、评价方法及等级划分。相关机构开展质量分级和企业标准水平评估、“排行榜”评价以及相关认证时可参照使用,企业在制定企业标准时也可参照执行。 《城镇污水处理厂低碳运营服务“排行榜”评价要求》以符合或优于GB18918规定的一级A污染物排放标准,同时满足其他相关国家及行业规定的城镇污水处理厂为基本要求。为实现对污水处理企业低碳化服务水平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公平性评价,且考虑到可操作性,《城镇污水处理厂低碳运营服务“排行榜”评价要求》创新性地提出了包括单位污水耗电量、单位耗氧污染物耗电量、单位干污泥耗药量、单位总氮削减碳源消耗量、单位总磷削减除磷药剂消耗量、再生水利用率、厂区能源自给率、评价碳排放强度、低碳行为鼓励、运营效果评价等10项可量化的评价要求指标。评价要求按照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中要求的评价方法和水平分级,所有指标均达到先进水平可评价为“排行榜”中的5星级等级,全部达到平均水平的城镇污水处理厂低碳运营服务的评价结果为4星级等级,全部达到基准水平则为3星级等级。评价指标的设置,既能全面反映出污水处理企业运营的能耗物耗水平,加强污水、污泥的资源化利用,又能从降低碳排放的角度推动污水处理企业提质增效升级,而且还能鼓励污水处理企业加强自身运行能力建设、评估和优化,践行国家“双碳”战略目标。该团体标准的编制为树立行业标杆、逐步推动污水处理低碳化服务水平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标准水平,强化企业标准引领,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支撑。 中节能国祯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营规模 目前,中节能国祯共计运营城镇污水处理厂270余座,日处理城镇污水规模超过530万吨/天,工业废水规模超过20万吨/天,服务区域遍及国内二十多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近年来,中节能国祯在城镇污水处理厂低碳运营方面,通过多个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营项目案例的实践,不断对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营进行全工艺流程低碳化优化改造,形成高排放水质达标下低碳化水务运营关键技术,实现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能源集约利用。自2020年起,中节能国祯做出了将“低碳化水务运营管理”项目作为企业“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工作行动”的重点工作抓手项目的决定,从而开启了“打造低碳化污水处理标杆厂、推进水务运营管理全面提升”的持续专项行动。作为中节能集团下属上市水务公司,中节能国祯还参与编制了“中国节能水务板块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将持续打造水务绿色低碳服务体系,积极参与和引领水务行业的低碳化转型升级。 中节能国祯低碳化实施进程 鉴于在低碳运营方面的丰富经验和突出成效,中节能国祯作为“双百跨越”污水处理标杆联盟发起单位,参与编制了《“双百跨越”污水处理标杆建设实施指南》中低碳化部分内容,并参与了《“双百跨越”污水处理低碳化标杆厂评价导则》中低碳化标杆厂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这些文件不仅奠定和引领了污水处理服务标准化升级的方向,更彰显出中节能国祯在水务运营行业所做的低碳化建设成效,并将低碳化运营服务的经验分享给全行业,通过优秀案例展示和具体实施措施为其他水务企业低碳化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未来,中节能国祯将一如既往积极参与行业交流合作,以引领水务行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标准化、产品化驱动环境产业升级为方向,为提升产业化和低碳化水平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