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晚上新世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演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7-31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古海洋与古环境研究组在国际地学期刊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全球和行星变化》)发表了题为“Enhanced and southward 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gyre circulation following the intensification of Northern Hemisphere Glacia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系统重建了中纬度西北太平洋黑潮主流区在晚上新世北极冰盖发展过程中的表层水文环境演化历史,揭示了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对北半球冰川作用加强的响应过程。

    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NPSG)按顺时针方向由北赤道流(NEC)、黑潮(KC)、北太平洋流(NPC)和加利福尼亚流(CC)组成,该环流的一部分在东北太平洋分裂为向北流动的阿拉斯加流(AC)。NPSG通过输送低纬西太平洋的热量到中高纬地区实现热量和水分的再分配,在北太平洋乃至全球的气候调节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物理观测和模拟研究表明,随着温室气体增加和全球气候变暖,NPSG在过去半个世纪中发生了明显的增强和向极移动。然而,由于观测时间相对较短,目前难以准确评估超过年代际时间尺度的环流系统的整体变化,NPSG在地质历史中关键气候转变期的长时间尺度变化研究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上新世晚期(约3.6至2.58百万年)是新生代以来全球气候由相对温暖的早上新世向明显变冷的早更新世过渡的关键时期,其间北半球冰川作用(NHG)自约3.6百万年前开启,并在约2.7百万年前进一步加强(iNHG),北极冰盖也在此时最终形成。因此,对这一时期NPSG的研究可以为预测未来全球变暖情景下NPSG的变化提供重要参考。

    研究团队利用深海钻探计划(DSDP)第31航次在西北菲律宾海九州-帕劳海脊上获取的296孔岩心沉积物,基于生物地层事件和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建立的年龄框架,结合浮游有孔虫壳体的氧同位素组成(δ1?O)和Mg/Ca比值重建了距今3.8至1.8百万年间中纬度西北太平洋黑潮主流区的表层海水温度(SST)与表层海水盐度(SSS)的演化序列,并结合黑潮延伸流、加利福尼亚流和阿拉斯加流区域现有的古记录,系统地研究了NPSG在约2.7百万年iNHG前后的变化。

    研究发现,2.7百万年后,随着晚上新世北半球冰川作用的加强,296站位的 SST 和 SSS 表现出与全球变冷气候截然相反的明显升高,表明黑潮的进一步加强,导致更多的暖咸水涌入中纬度西北太平洋。同时,加利福尼亚流和阿拉斯加流区域的表层海温在2.7百万年后也同步升高,暗示了加利福尼亚流和阿拉斯加流与黑潮相似,在iNHG之后都明显增强。北太平洋这三个边界流的一致加强揭示了NPSG在iNHG后经历了整体增强。然而,黑潮延伸体和加利福尼亚流北部边缘区域的表层水温却表现为显著的持续变冷趋势,这指示着NPSG不仅强度增强,其北缘也发生了明显的南移,进而使这两个区域在此时受高纬地区寒冷淡水的控制。通过对晚上新世赤道太平洋的气候模式和北太平洋多个区域的海洋-大气环流变化的分析,研究进一步指出,在iNHG后,赤道太平洋由iNHG前的类厄尔尼诺态转变为类拉尼娜态,类拉尼娜态下沃克环流增强,结合同时加强的中纬度纬向大气环流和西风带,共同驱动了NPSG的增强。在经向上,随着约2.7百万年北半球冰川作用的加强,北太平洋大气环流也经历了由哈德莱环流主导转向哈德莱环流减弱-费雷尔环流增强的格局调整,进而驱动了NPSG北缘的向南移动。

    本研究阐明了海洋环流在大气环流调控下响应气候转型的机制过程,为理解现代气候变化背景下NPSG可能的响应趋势提供了地质证据支持。结果预示在未来气候不断变暖的情况下,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可能会减弱并持续向高纬移动。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唐璐瑶为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常凤鸣研究员、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李铁刚研究员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联合资助。

    论文信息:

    Luyao Tang, Fengming Chang*, Jia Wang, Fang Qian, Junru Zhang, Tiegang Li*, 2025. Enhanced and southward 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gyre circulation following the intensification of Northern Hemisphere Glaciation.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253, 104953. https://doi.org/10.1016/j.gloplacha.2025.104953.

  • 原文来源:https://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507/t20250725_7896382.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北太平洋海水涩度年代际变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3-20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荣华研究团队在北太平洋涩度年代际变化及其气候效应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首次从Argo观测资料中发现海水涩度信号存在一个完整的年代际循环过程。研究结果发表在学术期刊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上。 众所周知,海水是咸的,其盐度和温度共同确定密度,又进一步决定海水压力从而控制海水的运动和变化。海洋中温度和盐度的分布、变化及其相互间关系涉及海洋热力学和动力学,一直是海洋科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前的研究大多关注温度的作用,随着盐度观测资料的增多,学者们发现盐度在全球水循环、气候变率和可预报性等方面也起重要作用。海洋中存在两种类型的温盐关系,对应于不同的强迫和反馈过程,对密度等产生不同的影响和气候效应。一种是温盐变化对密度影响是非补偿性的,对密度产生显著的增强效应。这类温盐扰动主要反映了风场的强迫作用,主要反映在温跃层深度变化上,其信号在表层也较为明显(如在海面高度异常中有清楚地显现),动力学上主要反映了行星波的波动过程(如向西传播的第一斜压罗斯贝波等)。另一种是温盐变化对密度的影响是相互补偿的,可引入涩度这一状态量来描述对海水密度相互补偿的温度和盐度变化现象,如暖而咸(或冷而淡)的海水具有高(低)的涩度,可通过等密度分析来具体定量估算,如在水团分析中经常用涩度来度量在给定的等密度面上海水有多涩(暖而咸)的程度,证实了温盐扰动对密度的影响具有相互补偿的特征。 已有分析表明,涩度信号具有很好的守恒性,便于追踪,是海水物理属性年代际尺度变化现象的一个载体,从而可用涩度来表征年代际时间尺度上温盐扰动所具有的清晰一致的结构特征和时空演变。但由于缺少观测资料,目前对涩度的认知还很有限,例如其时空结构和演变过程及其对海洋环境和气候的影响还不十分清楚;其在连接热带外与热带间充当年代际时间尺度上次表层海洋通道的作用还没有明确的观测证据,特别需要利用长期观测资料来更系统地刻画涩度信号的时空演变,认知其在热带外海洋过程对热带影响中的作用。 为此,张荣华研究团队利用Argo观测到的温度和盐度数据,研究了北太平洋涩度年代际异常及其在海盆尺度上的时空演变特征。利用等密度分析得到涩度变率的三维空间分布。首次发现北太平洋涩度变率存在一个完整的年代际循环过程,分别由一个暖而咸和一个冷而淡的过程所组成。其中暖而咸的涩度正异常信号在2007-2013年间从东北太平洋潜沉进入次表层,之后沿北太平洋副热带流涡顺时针向西南热带海区平流,于2014-2015年到达热带太平洋西边界海区,信号强度明显减弱。另一个海水特性相反的冷而淡的涩度负异常在2014-2020年间也有着类似的演变过程。进一步,通过追踪涩度年代际异常的平流轨迹,发现等密度面上流函数等值线可以充分显示出从东北太平洋露头区到热带西边界的潜沉通道。在海盆尺度上涩度信号演变和相位转换过程中,温跃层潜沉通道中的温度和盐度变化具有高度一致性,反映出对密度的补偿特性。此外,当涩度信号中心传到热带太平洋海区时对应于局地温盐结构的改变,从而产生远程的下游效应。如影响热带海区的层结和稳定度、上层海洋混合等动力过程,从而对热带海洋热力和动力场产生影响(包括海表温度)。这样在年代际尺度上,起源于东北太平洋潜沉过程的涩度信号,表现出沿北太平洋副热带流涡的传播特征和时空演变。另外,还发现南北太平洋中涩度信号传播特征和时空演变的差别。例如,在北太平洋副热带海区潜沉的涩度信号在25 kg m-3的等密度面上随平均环流运动,约5年后到达热带区域;而在南太平洋则只需要2年左右的时间,这种南北太平洋的不对称性和相对重要性可能导致热带海气变率特征的差异性。 当前关于太平洋热带外与热带间相互作用的研究较多地关注于大气过程,对海洋作用的研究比较匮乏。该研究通过分析由盐度效应所引入的涩度这个变量,发现温跃层中的涩度信号在等密度面上有较好的守恒性,反映了海洋中的气候信号长时间记忆能力。这种通过涩度年代际变率的识别及其传播路径的确定,揭示出热带外海洋与热带间存在一个海洋通道,这一潜沉通道的发现有助于阐释北太平洋热带外-热带间海洋过程相互作用和机制,为建立发生在北太平洋的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和发生在热带太平洋的ENSO之间的关联提供观测证据,对于解释ENSO的多样性和年代际变化等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周光辉和研究员张荣华(通讯作者)共同完成。研究成果获得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第四纪科学与全球变化卓越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 相关文章链接: Zhou, G. H., and R.-H. Zhang, 2022: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decadal spiciness variability in the North Pacific during 2004–20, revealed from Argo observations. Adv. Atmos. Sci., https://doi.org/10.1007/s00376-021-1358-6.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南太平洋副热带模态水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4-29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尹宝树研究团队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曲堂栋研究员携手合作,在南太平洋东部副热带模态水变化及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成果已在美国地球物理学会的国际权威SCI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上发表。 模态水是冬季的混合层水通过潜沉进入密跃层中形成的低位涡水团,作为海洋与大气热量、物质输送的主要“媒介”,在中高纬度海气相互作用中扮演重要角色。作为太平洋副热带经向环流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太平洋东部副热带模态水在潜沉等运动过程中将热量、淡水和营养盐等从海表输送到海洋内部,对热带上层海洋乃至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然而,由于早期观测资料的时空分辨率不足,前人对南太平洋东部副热带模态水的关注较少,对其变化规律及影响机制的认识也较为有限。随着全球Argo实时观测网络的建立和完善,利用Argo数据来系统研究南太平洋东部副热带模态水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机制,已成为当前物理海洋学领域的重要课题。 尹宝树研究团队基于最新的Argo观测数据和ERA5再分析产品,揭示了南太平洋东部副热带模态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南太平洋东部副热带模态水表现出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其与ENSO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这表明南太平洋东部副热带模态水的年际变化主要受ENSO的调制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ENSO引起的异常风是驱动南太平洋东部副热带模态水年际变化的主要因素。这一研究成果不仅深化了对副热带模态水变异机理的认识,更为理解ENSO与副热带海洋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科学视角,对区域海洋气候变异研究和气候预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孙贵民为论文第一作者,齐继峰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合作者包括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曲堂栋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尹宝树研究员。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共同资助。 论文信息: Sun, G., Qi, J.*, Qu, T., & Yin, B. (2025). Variability of the South Pacific eastern subtropical mode water and associated causal mechanism during the Argo period.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130(3), e2024JC022254.https://doi.org/10.1029/2024JC022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