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南极融水对未来气候的影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18-12-06
  • 根据观测,近年来南极冰盖融化导致的质量损失加速。最近的一项研究预测,根据最高温室效应气体浓度轨迹,到2100 年末,南极冰盖融化将使全球海平面上升近1米。但第五次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评估报告的耦合模型比对项目第5阶段(CMIP5)的模型模拟的输出结果虽用于预测由于冰盖融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但其中不包括对气候系统的影响反馈。此外,在即将到来的CMIP6标准实验套件中也将不包含冰盖和冰架融化。

    虽然一般考虑南极冰盖对全球海平面的影响,但理想化的气候模式模拟表明融水的注入对模拟气候有明显影响。我们在CMIP5气候模型模拟中评估南极融水对气候状态的影响,该模拟考虑了历史和RCP8.5预测的冰盖融水。结果表明,对气候预测的修改非常重要,且当前IPCC气候模型存在偏差。

    为了描述气候对南极融水的响应特征,本研究评估了IPCC气候变化评估中常用的四个关键领域:地面气温(SAT)、降水、海冰覆盖和南极洲周围深度400米的海洋温度。对于这些关键领域, 分别构建对比度量参数:全球平均SAT、北半球和南半球之间降水的差异、作为半球降雨量变化的指标(PRE)、总海冰在南半球的面积 (SHI)和南极海岸周围400米深处水体的温度( ACT)。研究证明,考虑冰盖融水的影响可以延缓全球大气变暖,使降雨向北移动,并增加海冰面积和陆地及水下 400米深度南极海洋温度。因此,应当在气候模型中考虑冰盖融水,以改善预测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1)融水通量以空间均匀的方式施加在海洋表面的海岸周围,而不会分成液态融水和固体冰山。(2) 冰盖质量损失也不均匀;(3)本文只使用一种气候模型, 应通过评估多模型进行比对。

    (李亚清 编译)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8-0712-z
相关报告
  • 《由于南极融水导致的未来气候变化》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yuwy
    • 发布时间:2019-01-18
    • 文章标题:Change in future climate due to Antarctic meltwater 文章作者:Ben Bronselaer, Michael Winton, Stephen M. Griffies, William J. Hurlin, Keith B. Rodgers, Olga V. Sergienko, Ronald J. Stouffer & Joellen L. Russell DOI:https://doi.org/10.1038/s41586-018-0712-z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8-0712-z 内容提要: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考虑的最高温室气体浓度轨迹(RCP8.5),预计南极冰盖融水将在2100年前造成一米多的海平面上升。然而,广泛使用的CMIP5气候模型不包括来自南极冰盖和冰架的融水影响,由此导致了IPCC气候预测的偏见偏差。本文利用CMIP5模型“GFDL ESM2M”的大型集成模拟,该模型考虑了RCP8.5预计的南极冰盖融水。研究发现,相对于标准的RCP8.5情景,融水使得1.5~2摄氏度的最大全球平均大气升温目标延缓了至少10年。融水增强了南半球的干燥和北半球的湿润,增加了南极海冰的形成(与最近对南极海冰面积增加的观测结果一致),并使南极海岸周围的次表层海洋变暖。此外,融水引起的地下海洋变暖可能通过正反馈机制导致进一步的冰盖和冰架融化。该研究突出了融水效应在未来气候模拟中的重要性。 论文摘要:Meltwater from the Antarctic Ice Sheet is projected to cause up to one metre of sea-level rise by 2100 under the highest greenhouse gas concentration trajectory (RCP8.5) considered by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However, the effects of meltwater from the ice sheets and ice shelves of Antarctica are not included in the widely used CMIP5 climate models, which introduces bias into IPCC climate projections. Here we assess a large ensemble simulation of the CMIP5 model ‘GFDL ESM2M’ that accounts for RCP8.5-projected Antarctic Ice Sheet meltwater. We find that, relative to the standard RCP8.5 scenario, accounting for meltwater delays the exceedance of the maximum global-mean atmospheric warming targets of 1.5 and 2 degrees Celsius by more than a decade, enhances drying of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and reduces drying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increases the formation of Antarctic sea ice (consistent with recent observations of increasing Antarctic sea-ice area) and warms the subsurface ocean around the Antarctic coast. Moreover, the meltwater-induced subsurface ocean warming could lead to further ice-sheet and ice-shelf melting through a positive feedback mechanism, highlighting the importance of including meltwater effects in simulations of future climate. (文献信息中心 於维樱)
  • 《未来气候变化对旱地的影响》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张灿影
    • 发布时间:2020-04-13
    • 利用植被生产力的卫星数据、13个地点的碳循环测量数据和未来气候变化全球模型的数据集,研究人员发现,到2100年,旱地的生产力将比大约10年前的基线提高约12%。然而,随着旱地取代了生产力更高的生态系统,全球整体生产力可能不会提高。此外,由于降水和温度的预期变化,任何一个旱地地区的生产力都将下降。 研究人员还发现,不同类型旱地之间的扩展将导致区域和亚类型对全球旱地生产力贡献的巨大变化。该研究首次量化了未来气候变化下旱地加速扩张对其初级生产总值的影响。旱地主要包括大草原、草原和灌木丛,对于支持世界各地的放牧和非灌溉农田非常重要。它们也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参与者,占地球陆地表面的41%,支撑着地球38%的人口。 土木与环境工程系教授、研究作者刘和平说,由于气候变化、野火和人类活动,包括生态系统结构和生产力的变化,未来旱地将经历实质性的扩张和退化。因为这些地区已经是水资源紧张地区,它们对温度或降水变化特别敏感。更频繁、更严重的干旱和气候变化造成的气温变暖,会威胁生物多样性以及吸收碳和保持碳的能力,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旱地生态系统的退化可能会产生强烈的社会和经济影响。这些变化在过去几十年里已经开始发生。在美国西南部,入侵物种的引入使旱地地区从绿色变成了棕色。 澳大利亚的降水变化几乎完全由旱地组成,这意味着一个干旱的大陆受到了巨大的影响,蒙古的草原由于气温升高、降雨量减少和过度放牧而恶化。虽然旱地的生产力对人们很重要,但这些地区在每年的碳循环中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帮助地球呼吸,每年春天植物生长时吸收二氧化碳,然后在秋天休眠时呼出二氧化碳。由于旱地生态系统的生长对降雨量和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旱地在碳循环的年际变化中表现出对任何生态系统影响最大的特点。了解它们在未来碳循环中的作用可以帮助研究人员确定如何最好地保护高碳吸收区域。鉴于旱地在全球碳循环和生态系统服务中的重要性,迫切需要制定一项包括严格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旱地的全球行动计划,以保护脆弱的生态系统,防止进一步荒漠化,缓解气候变化。 相关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5515-2 (郭亚茹 编译,於维樱 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