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材料力学性能首次测出》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姜山
  • 发布时间:2018-01-26
  • 科技日报柏林1月24日电 (记者顾钢)目前已知的材料特性都是基于材料的三维结构,而最薄的材料只有一个原子厚度,其二维力学性能完全不同于三维材料特性。为了获取和处理二维材料,迄今为止都是以三维材料薄膜形式替代。德国萨尔州大学物理学家乌韦·哈特曼和莱布尼茨新材料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合作,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测量石墨烯,首次能够表征原子级薄膜材料的二维力学性能。相关结果刊登在专业杂志《纳米尺度》上。

    近年来,二维材料备受关注。2010年,安德烈·吉姆和康斯坦丁·诺沃索洛夫因研究二维纯碳材料石墨烯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由此开启了诸如硅、锗等元素的二维材料制造和材料特性表征。哈特曼表示,一些二维材料的电子特性相当惊奇,如材料内的电子移动遵循相对论原理,而传统三维材料基本不是这样,在制造电子元件方面,这是一个有趣的优势。另外,二维材料的力学性能也是独一无二的,相对其厚度,显示出的力学稳定性比三维材料大得多。2013年,欧盟投入10亿欧元研究经费,将石墨烯列为旗舰项目,以进一步挖掘二维材料的潜力。

    然而到目前为止,关于这些新材料力学性质的许多信息都来自模拟计算。哈特曼说:“二维材料一直只能作为三维材料表面上的薄膜来看待,而整个系统的性质不可避免地还是由三维材料来决定。”不过,在最新研究中,他们首次直接测量出了原子级薄碳改性二维材料的力学性能。“这使得模拟计算的数据可以直接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此外,膜的晶格的各种缺陷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也将能够测量。”

    哈特曼表示,二维材料可以给许多领域带来创新,从传感器、处理器到过滤技术和燃料电池等。

相关报告
  •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二维材料力学性能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10-15
    • 2019年9月13日,Phys. Rev. Lett. 《物理评论快报》作为封面图片(PRL cover page image)和主编推荐论文(Editors’ Suggestion)发表了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张忠、刘璐琪研究员在二维材料力学性能研究领域的最新工作,题为“多层范德华材料的弯曲”(Bending of Multilayer van der Waals Materials) [Guorui Wang et al., Phys. Rev. Lett. 123, 116101 (2019)]。   二维材料原子级厚度、低的面外刚度特征极其容易发生面外失稳,产生褶皱、鼓泡、圆筒卷以及折叠等微结构,这些面外变形与二维材料自身的弯曲刚度大小密切相关。受测试技术及纳米尺度样品操纵技术的制约,一直以来二维材料弯曲刚度实验测量是一个技术挑战。因此,研究人员大多沿用经典薄板理论中弯曲刚度(D)与弹性模量(E)、厚度(t3)的关系来估计材料的弯曲刚度。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张忠、刘璐琪研究员与美国德克萨斯州奥斯丁分校黄瑞教授、清华大学徐志平教授合作,发展了普适性测量少层二维材料弯曲刚度的微孔鼓泡实验技术,实现了少层石墨烯(Graphene)、六方氮化硼(hBN)、二硫化钼(MoS2)等三种材料弯曲刚度的直接实验测量。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二维材料层间存在剪切、滑移变形,导致材料弯曲刚度远低于经典薄板D-E理论预测。受层间范德华作用力大小及二维材料原子结构特征共同影响,虽然三种材料弹性模量E表现出 (MoS2<hBN<Graphene),但在相同厚度下,弯曲刚度D则表现为(MoS2>hBN>Graphene)。随研究对象的尺寸近一步减小到纳米尺度,少层范德华材料弯曲刚度和弹性模量间的关系已不再完全适用传统连续介质力学框架下的相关理论。   研究团队于2017年报道了利用微孔鼓泡实验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实验测量了双层石墨烯层间的界面剪切应力(Measuring interlayer shear stress in bilayer graphene) [Guorui Wang et al., Phys. Rev. Lett. 119, 036101 (2017)],本工作是在相关研究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联合培养研究生汪国睿博士、戴兆贺同学和中心硕士研究生肖俊凯同学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先导B等项目的共同资助。   原文链接:URL: https://link.aps.org/doi/10.1103/PhysRevLett.123.116101 ;DOI: 10.1103/PhysRevLett.123.116101
  • 《西安交大在二维材料力学行为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1-19
    • 泊松比是材料的一个基本力学性质,表征了材料在受到沿纵向方向的应变时,在横向方向上的力学(应变)响应。对于大多数材料,泊松比是正值;在极少数情况下,材料具有负的泊松比。负泊松比材料受到纵向拉伸时,其在横向膨胀,这种不寻常的力学特性赋予了负泊松比材料非凡的机械力学性能。近年来,二维纳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物理性能,已经成为材料领域研究的热点。为了设计具有特殊功能特性的先进纳米机电设备,开发具有优异力学性能的天然二维纳米材料变得日益迫切。因此,探索和调控二维材料中的负泊松比效应引起了科研人员广泛关注。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学院强度室的邓俊楷副教授研究小组同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 Zhe Liu 副教授合作研究,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在具有褶皱结构的二维 IV 族单硫化物 MX ( M=Sn, Ge 而 X=S, Se )中发现了材料在厚度方向上具有负泊松比效应。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发现材料的泊松比性质与二维材料独特的褶皱结构和电子结构密切相关。同时,基于对泊松比微观机理的理解,文章提出了利用电子掺杂和应变工程的方法,对二维褶皱材料的泊松比进行设计和调控。通过电子掺杂,可以对二维材料 GeSe 的泊松比 ν zy 进行连续调控(从 -0.821 到 0.895 );而通过应变工程,二维材料 GeSe 的泊松比 ν zx 将在正值( 0.583 )和负值( -0.433 )之间转换。本研究在类黑磷烯二维材料中发现了可调控的负泊松比效应,有望为设计和开发具有特殊力学性能的“二维智能(材料)器件”提供理论指导。 本项研究成果最近以 “Tunable auxetic properties in group-IV monochalcogenides monolayers” 为题发表在凝聚态物理领域的国际著名期刊 Physical Review B 上。西安交通大学是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单位和第一通讯单位,第一作者是材料学院一年级硕士生孔铣,论文内容是其参与前期大创实验和本科毕业设计的部分研究结果。 本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港澳与海外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创新群体项目,以及创新引智111计划2.0项目和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 的资助。研究工作主要在西安交大高算平台上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