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高分辨率排放清单的氨管理及其多重效益》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 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6-04
  • 3月13日,浙江大学、北京大学等机构利用第二次全国农业污染源普查数据、综合卫星数据、15N同位素源解析以及多种模型,明确了中国氨排放及其环境影响的关键特征,并估算了氨排放对生态系统影响的程度。相关成果以“Managing Ammonia for Multiple Benefits Based on Verified High-Resolution Emission Inventory in China”发表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
  • 原文来源: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st.4c12558
相关报告
  • 《Cell | 高分辨率三维水平空间组——Open ST》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6-28
    • 2024年6月24日,柏林医学系统生物学研究所(BIMSB)的研究人员共同通讯在Cell发表题为Open-ST: High-resolution spatial transcriptomics in 3D的文章,报道了Open ST,一种新的三维高分辨率空间转录组学技术,开创了空间生物学的一个突破性进展,能以无与伦比的细节了解组织微环境,有望改变研究人员研究不同物种健康和疾病分子景观的方式。 Open ST的核心是巧妙地将Illumina flow cell改为空间转录组捕获平台,实现了亚细胞分辨率(~0.6μm),12 mm2捕获面积的成本效益价格低于130欧元。该方法结合了图案化flow cell技术和用户友好的3D打印切割指南,确保了精确一致的数据采集。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替代品相比,它需要的测序深度要少得多,且同时保持高水平的转录组信息,从而提高了成本效益。这种简化的过程与标准实验室设备兼容,使研究人员能够高效地准备多个文库,使大规模研究变得可行。 Open ST通过其卓越的捕获效率而脱颖而出,在一系列组织中得到了证明——从胚胎小鼠头部到人类原发性肿瘤及其匹配的健康和转移淋巴结,它能够将高百分比的转录物独特地映射到基因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核糖体RNA的读取,突出了该平台的准确性。该方法在捕获效率方面始终优于或匹配10×Visium等技术,即使在不同的细胞组成下也有很好的表现。通过保持较低的读取与UMI比率,Open ST优化了库的复杂性,并有助于对新发现进行更深入的测序,同时保持成本可控。 一个关键的创新在于3D虚拟组织块(3D Virtual Tissue Block)的生成。Open ST利用HE成像和计算工具,将转录组学数据与组织学相结合,创建了组织结构和功能的交互式多维视图。这种虚拟重建超越了传统二维分析的限制,使科学家能够在真实的生物学背景下探索细胞及其分子图谱之间的空间关系。作者通过成功重建转移性淋巴结,揭示了传统2D方法无法获得的连续结构和潜在生物标志物验证了该方法。 Open ST的局部捕获能力体现在其以高分辨率准确定位标记基因的能力上,反映了细胞复杂的核质结构。这种精确度对于辨别细胞状态及其在组织发育、稳态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至关重要。通过严格的图像预处理和分割模型调整,Open ST提供单细胞分辨率的数据,有助于探索细胞异质性,并揭示组织特异性的细胞-细胞通信热点。Open ST在人类原发组织中的应用为免疫、基质和肿瘤群体的空间组织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中,该技术描绘了这些细胞的空间异质性,突出了原发性肿瘤及其转移之间的差异。Open ST揭示空间受限异质性的能力为细胞群体在原发性和转移性环境中如何不同地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精细的视角。通过准确地在3D肿瘤/淋巴结界面识别潜在的生物标志物,该研究提示了可以为个性化药物策略提供信息的治疗靶点和疾病机制。 通过与基于成像的空间转录组学技术进行严格的基准测试,Open ST成为一种可靠而强大的工具,能够以显著的准确性复制已知的细胞类型和基因表达模式。Open ST对3D虚拟组织块的探索不仅确定了细胞类型和基因程序,还阐明了受体-配体在其固有空间环境中的相互作用,加深了我们对细胞通讯动力学的理解。 总之,Open ST代表了空间转录组学的飞跃,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开源解决方案,在三个维度上结合了易用性、可负担性、高分辨率和可扩展性。Open ST的应用范围从基础研究到临床研究,有望阐明组织生物学和疾病进展背后的复杂分子机制。随着该领域的不断发展,Open ST将成为推动免疫学及其他领域未来发现和进步的基石技术。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基于超高分辨率数值模拟揭示海底峡谷内波动力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12-29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尹宝树研究团队基于超高分辨率非静力内波数值模式,揭示了我国东海西南部峡谷地形和黑潮共同调制下内潮和内孤立波的非线性演变和耗散过程,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Ocean Modelling上。 作为一种重要的中小尺度运动过程,海洋内波在物质输运和能量传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南海和东海是大振幅内孤立波发生的热点区域,因其对海上工程作业和航行安全的潜在威胁而备受关注,相对于南海内波的普遍研究,东海内波的生成源地和衍化机制尚缺乏系统认识。海洋数值模式作为一种定量解译海洋现象及其变化的重要工具,其发展和迭代已经成为目前海洋科学研究的热点方向之一。目前较为常见的公里级分辨率数值模式可以模拟低模态内潮的发生演变过程,但不足以刻画更小尺度地形如峡谷区内孤立波的非线性演变及其与环流的跨尺度作用过程。  围绕我国东海西南部(台湾岛东北部)内潮和内孤立波的热点发生区域,研究团队构建了一套百米级超高分辨率非静压内波-环流三维耦合数值模式,系统阐释了峡谷区内潮和内孤立波的生成演化过程与耗散机制。研究发现峡谷区潮地相互作用以及远场内潮非线性裂变共同塑造了内孤立波与南海北部迥异的多方向、小尺度传播形态,黑潮对于内潮和内孤立波传播演化发挥重要的动力调制作用;量化评估了峡谷区内波能量耗散特征和混合属性,发现斜压能量在海底峡谷区呈现驻波结构和强耗散现象,在深海区压强做功主导,而在浅海区平流作用和压强做功相当。该工作确证了我国台湾岛东北部内孤立波的非线性内潮衍化产生机制,强调了小尺度峡谷区非线性内孤立波对于能量耗散混合的重要性,同时拓展了超高分辨率内波数值模型的搭建方案和应用场景,为后续内波模拟预测模型的性能提升提供重要基础。 该工作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闵文佳,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李群副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徐振华研究员、尹宝树研究员等人共同完成,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等资助。 相关文章信息: Min, W., Li, Q., Xu Z. et al., High-resolution, non-hydrostatic simulation of internal tides and solitary waves in the southern East China Sea. 2022, Ocean Modelling, https://doi.org/10.1016/j.ocemod.2022.102141. Chang, H., Xu, Z., Yi, B. et al., Generation and propagation of M2 internal tides modulated by the Kuroshio northeast of Taiwan. 2019,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Oceans. 124(4): 2728-2749. DOI: 10.1029/2018JC014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