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利浦在菲律宾推出诊断影像舱/集装箱》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网络监测与评估
  • 编译者: 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20-06-24
  • 皇家飞利浦在菲律宾推出了诊断成像舱/集装箱解决方案,一种场外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诊断x射线(DXR)解决方案。舱室设计用于快速、CT扫描仪和DXR系统部署,适用于防疫、紧急救援和救灾情况。因此,除了COVID-19之外,这些解决方案不仅可用于紧急情况,也可用于需要快速扩大诊断成像设施能力的情况。

    飞利浦CT舱是一个由集装箱改装而成的功能齐全的便携式CT设备,可以放置在医院内部、外部,甚至是像卡车一样的移动环境中。这是在场外组装的,以便医疗保健专业人员能够远程执行诊断成像程序,从而限制他们与感染患者的接触。CT舱内装有铅防护罩,用于管理辐射暴露,紫外线对舱内空间进行消毒,还有一个实验室级的计算机室,用于对结果进行即时分析。一些产品,可以部署在船舱飞利浦访问CT和飞利浦切口CT范围。

    CT被认为是诊断肺损伤的首选方式。因此,这是医疗机构对COVID-19床边病人管理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虽然CT是一种可靠的诊断影像学方法,但这并不总是容易在急诊室设置。

    飞利浦的DXR舱也是一个集装箱转换成一个功能和便携式设施。舱室安装有一个快速的周转和部署时间。可以部署在舱内的一些产品是DuraDiagnost和DuraDiagnost F30。虽然x光不能单独用于诊断COVID-19,但一些设施正在使用它检测肺部炎症,作为潜在COVID-19感染的指示。由于时间压力,这是第一个快速筛选步骤,因为聚合酶链反应(PCR)测试可能需要48小时。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增加了患者数量,影响了临床工作流程,给一线医护人员的工作环境带来了挑战。由于移动和灵活的诊断成像舱使卫生保健专业人员能够远程执行医疗程序,这将卫生工作者与医院患者的接触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他们交叉感染的风险,”飞利浦菲律宾地区经理Ashwin Chari说。他补充说:“创新的即插即用小屋旨在改善卫生工作者的工作条件,为他们、他们的病人和整个社会带来更好的健康结果。”

相关报告
  • 《全球首艘天然气动力集装箱巨轮在上海投入运营》

    • 来源专题:油气开发与利用
    • 编译者:cncic
    • 发布时间:2020-10-21
    • 9月24日19时,全球首艘23000标箱级 天然气动力集装箱 船“达飞雅克·萨德”轮缓缓靠泊洋山港二期码头,正式投入运营。这个配载环保动力系统的“绿巨人”闪耀着中国“智”造的光芒,它将作为“一带一路” 倡议和繁荣贸易的使者,进一步优化中欧经贸联系,推进疫情后世界经济的“绿色复苏”。据悉,“达飞雅克·萨德”轮集诸多亮点于一身:第一大亮点是“智慧脑”,大块头有大智慧,该船集一人桥楼、无人机舱、抗横倾自动平衡、自动检测报警等一系列智能化自动控制系统于一身,仅需26名船员即可轻松驾驭,不仅节约人力资源,也便于疫情防控。第二大亮点是“双核心”,该船配备双燃料动力系统,既能使用燃气又兼顾燃油,其燃料仓能装下足足18600立方米液化天然气。在天然气动力模式下,单航次产生的碳、硫以及颗粒物等排放量大幅减少,能满足全球最严格排放标准,代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大方向。第三大亮点是“超级胃”,该船长399.9米,型宽61.3米,货舱深度33.5米,甲板面积近2.4万平方米,相当于3. 5个标准足球场,一次能装下23000多只标准集装箱,可承载22万吨货物,能有效降低单航次单个集装箱运输成本。据了解,2017年法国达飞集团在上海订造了9艘23000标箱级天然气动力集装箱船,委托上海沪东和江南两家船厂建造。该轮是下水运营的首条,展现了中国高端海洋装备制造的非凡成就,彰显了中国船舶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和上海作为全球重要造船中心的地位。为保障疫情下这艘海上巨无霸尽快顺利首航,边检机关提前对船员开展行程轨迹排查,由于船方早在今年3月就安排法国、波兰、乌克兰等国籍的27名船员陆续抵沪,所有船员均按照上海疫情防控工作要求进行核酸检测和隔离观察,但受疫情影响原定船舶首航计划被迫推迟。鉴于全船船员近14天均未离沪,涉疫风险较低,洋山边检站与船厂所在地崇明边检站密切配合,由崇明边检站为船舶办理新船船体检查手续和船员人证对照手续,船舶靠泊洋山港后洋山边检站为船员加盖出境验讫章,通过“接力办”保证船舶从换旗交付到首航出境边检手续的无缝衔接。船舶靠港后,洋山边检站组织警力加强码头巡查力度和口岸限定区域管理,保障船舶首航仪式和装船作业安全,并于作业完毕后通过“网上办”为船舶办理出境边检手续,减少人员接触,保障船舶及时启航离境。据悉,“达飞雅克·萨德”号将在洋山港完成1883自然箱的装船作业任务后驶往韩国,开启“绿色”航运生涯。
  • 《气候智能水稻技术促进菲律宾水稻生产》

    • 来源专题:农业科技前沿与政策咨询快报
    • 编译者:李楠
    • 发布时间:2017-11-28
    • 自然灾害给靠雨水灌溉的水稻种植地区带来很大威胁。亚洲10个国家(柬埔寨、老挝、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缅甸、印度、孟加拉、尼泊尔、菲律宾)的雨养水稻农业区经常遭遇歉收,贫困与饥饿。水稻不利环境联合会(Consortium for Unfavorable Rice Environments,CURE)正是致力于研究产量低下且不稳定的水稻种植体系,这些种植体系均与贫困和粮食安全等重要问题紧密相关。它的研究得到国际农业发展基金(IFAD)的资助。 菲律宾有大约27%的耕地为雨养农业区,其水稻产量占菲律宾总水稻产量的26%,其成效主要归功于气候智能水稻。5月24日至26日,在CURE第15次年度指导委员会会议召开之际,菲律宾农业部助理部长爱迪尔波图·德·卢纳(Edilberto de Luna)会见亚洲10国水稻部门负责人及科学家,其在讨论会上发表言论称:“培育耐逆境胁迫的气候智能水稻,可以促进菲律宾水稻生产”。会议主要讨论内容阐述如下。 一、气候智能水稻品种的主要特性 气候智能水稻能够经受住干旱、洪涝以及盐胁迫的不利影响。到目前为止,菲律宾作为水稻不利环境联合会成员国,已经公布了19种适于雨养低地种植、4种适于雨养旱地种植的耐旱水稻品种,以及15种耐盐水稻品种。 除了耐受性更强之外,气候智能水稻品种还有其他突出的特性。最近发布的信息显示,2016年旱季,新怡诗夏(Nueva Ecija)省古亚邦(Cuyapon)试验田中,耐旱品种NSIC Rc282每公顷的产量高达7.9吨。NSIC Rc282,因其分蘖多、水稻穗长、落粒性低的特性,也深受农民的喜爱。 二、气候智能水稻品种种子的推广方式 1. 政府将保证气候智能水稻品种种子的供应,也将通过社区种子库等非正式种子体系,在气候条件不利水稻种植的地区推广气候智能水稻品种种子; 2. “移动的种子”(Lakbay Binhi )是又一种保证农民能够获得气候智能品种的方法。Lakbay Binhi项目通过移动种子中心将高品质种子提供给菲律宾农民。该项目已在遭受台风“巨爵”(Koppu)侵袭的三个地区试行; 3. 菲律宾的技术推广更多是以自下到上的方式展开的。CURE让社区中想要或正在种植气候智能水稻的人们加入进来,以确保种子的供应。农业技术人员开展乡村一级的试点示范项目,使得农业技术得以在农民间推广; 4. CURE针对研发、巩固、推广、应用抗逆境新型水稻技术,搭建了一个一体化平台,为亚洲雨养农业区的贫困农民提供帮助。该平台通过加强国家及国际间从事农业研究、农业生产、农业技术推广的机构及人员之间的伙伴关系,来解决水稻种植体系中的重大问题。 三、CURE对气候智能水稻技术的推广与发展愿景 目前,亚洲雨养农业区10个国家有1亿农村家庭依赖气候智能水稻,CURE对这些群体提供帮助。CURE付出的时间、精力、资源现在开始获得丰硕的回报,在技术研究和发展创新方面的巨大成功,希望能够进一步激励各国政府做出更大努力,加强全球和区域间的伙伴关系,给资源贫瘠和易遭受气候变化威胁的稻农提供更好的方案。 (编译 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