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地所在旱区土壤碳和氮累积的环境驱动因素研究方面获进展》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 张毅
  • 发布时间:2024-11-12
  • 近几十年来,全球旱区面积持续增加。旱区的扩大或加速陆地生态系统荒漠化,并使脆弱的旱区生态系统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情况下变得更加脆弱。

    土壤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提供了重要的功能和服务。土壤有机碳可改善土壤结构,保持水分和植物养分并促进土壤生物多样性。有机碳是地球上最大的活性炭库之一,而有机碳的变化可以影响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和气候变化。同样,土壤氮在土壤生物地球化学以及植物和微生物生长中起到重要作用;土壤氮库和有效性的变化可以改变生态系统的氮通量,影响温室气体排放。因此,研究旱区土壤有机碳和总氮的分布格局和变化规律,并解析其驱动因子,将有益于全面评估旱区土壤的功能以及对全球变化的反馈能力。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元明团队采用全球旱区129个国家12000个地点的数据,探讨旱区土壤有机碳和总氮的分布特征,估算不同土地覆盖类型中的有机碳和总氮储量,剖析驱动其空间分布的因素,并预测全球旱区土壤有机碳和总氮在不同气候情景下的趋势。

    结果表明,旱区土壤0-100cm的有机碳和总氮储量分别达到419.5Pg和38.2Pg,其中上层0-30cm约占一半。不同土地覆盖类型中,森林、灌丛和草地的有机碳储量最高,而森林、裸地和农田的总氮储量最高。

    研究发现,有机碳和总氮空间格局变化的驱动因素因土层深度而异。年均温度、pH值和干旱度指数是驱动0-30cm有机碳和总氮密度空间格局的主要因素,而土壤质地是影响60-100cm有机碳和总氮密度空间格局的重要因素。研究预测,在RCP4.5情景下,2020年至2100年有机碳和总氮储量分别减少3.6%和4.0%,而在RCP8.5情景下,有机碳和总氮储量分别减少5.9%和6.4%。

    上述研究为评估旱区土壤多功能性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能力提供了参考。

    相关研究成果以Environmental drivers of soil carbon and nitrogen accumulation in global drylands为题,发表在Geoderma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英才”培养计划和第三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等的支持。

  • 原文来源:https://www.cas.cn/syky/202410/t20241030_5037926.shtml
相关报告
  • 《“稻田土壤氮保留和氮损失影响因素及驱动机制”方面取得成绩》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10-22
    •     水稻作为全球近一半人口的主粮,全球种植面积超过1.55亿公顷。氮素(N)一直是限制水稻产量的关键因素,我国水稻氮肥年投入量630万吨,约占全球水稻氮肥用量的三分之一。稻田土壤中各氮素转化过程的速率决定了土壤氮素水平的高低。然而目前稻田土壤N保留以及N损失速率的大尺度分布规律及驱动因素尚不明晰。     为了回答上述问题,南京土壤所研究员颜晓元团队采集了全国主要稻区的土壤样品,研究了全国水稻土壤中自生生物固氮、反硝化、厌氧氨氧化(Anammox)、硝酸盐异化还原成铵(DNRA)以及净N2排放速率的空间变异规律及其关键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稻田土壤可能是自生生物固氮的热区,其潜势比DNRA潜势高出10倍。经度、有机碳浓度以及固氮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是影响自生生物固氮潜势的关键因素。宏基因组组装基因组(MAGs)预测生物固氮代谢途径发现固氮基因nifH与反硝化相关基因(nirS/K和nosZ)以及有机碳氧化相关基因(yiaY和galM)具有显著共现性,表明固氮微生物在稻田土壤中具有异养能力。由于生物固氮是一个高耗能的过程,固定一个氮气分子需要16个ATP,在厌氧条件下,自生固氮菌可以利用硝酸盐作为厌氧呼吸的末端电子受体,通过结合有机碳氧化获得能量。上述结果表明有机碳氧化与硝酸盐还原耦合对增强稻田土壤自生生物固氮具有重要作用。     与自生生物固氮速率分布不同,稻田N2排放速率没有显著的区域差异,但是不同水稻种植方式显著影响了N2排放速率。水旱轮作和单季稻土壤的N2排放速率显著高于双季稻土壤。除此之外,稻田土壤N2排放速率与土壤pH之间呈单峰关系,N2O还原菌和土壤性质是调节区域N2排放速率差异的主要因素。稻田土壤nosZ Clade I和Clade II中具有显著的生态分化,而土壤pH是驱动其群落组成变化的关键因素。具体而言,在水旱轮作种植下,土壤水分和pH显著影响了nosZ Clade I型反硝化菌的丰度和组成,而在双季稻种植模式下,土壤质地和pH是影响nosZ Clade II型反硝化菌的丰度和组成的主要因素,从而驱动了N2损失。这些发现加深了我们对稻田生态系统 N2损失动态的理解,强调了N2O 还原微生物在稻田N2损失中的关键作用,表明平衡 N2O还原过程和 N2O产生过程可能是未来减缓N2O排放和减少N2损失的重要策略。 以上研究成果已发表在“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和“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期刊上。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在土壤蓝碳来源、组分和分子组成耦合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1-12
    • 土壤是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最大的有机碳储库。目前对海岸带土壤蓝碳储量、沉积速率等分布格局已有较多研究,但是对蓝碳的来源、组分和分子组成的链条关系尚不清楚,亟待建立相关概念框架提升对海岸带蓝碳储存机制的认识,为蓝碳的预测和管理提供科学支撑。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李远副研究员、骆永明研究员和韩广轩研究员联合天津大学宋照亮教授以及国内外多家单位,基于烟台海岸带所建立的中国大陆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样品库,系统评估了盐沼、红树林和海草床土壤内源和外源有机碳、颗粒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以及木质素和脂类等有机碳分子的赋存特征与耦合关系。 基于核磁共振(NMR)光谱和分子混合模型分析结果,脂质在蓝碳生态系统中丰度最高,分别占红树林、盐沼和海草床土壤有机碳(SOC)的38.9 ± 2.6%、34.0 ± 2.4%和33.4 ± 8.9%。木质素和蛋白质在红树林、盐沼和海草床中的比例分别为29.1 ± 3.7%和16.6 ± 1.3%、25.5 ± 3.6%和18.9 ± 1.0%、19.4 ± 8.0%和16.9 ± 5.0%,木质素的贡献高于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的贡献较小,从盐沼的12.3 ± 1.6%降至红树林的9.9 ± 1.2%,再降至海草床的5.4 ± 4.0%。所有蓝碳生境土壤都含有可测量的黑碳,其比例由红树林、盐沼到海草床的顺序增加,分别占SOC的3.3 ± 1.7%、8.0 ± 2.1%和23.5 ± 21.8%。由各种分子氧化产生的羰基化合物仅占SOC的1-2%。 作为来自植物源SOC的重要贡献者,木质素似乎被选择性地保留在颗粒态有机碳(POC)组分中,表现出与POC和内源碳之间的正相关性,这种选择性保存可能源于木质素生物聚合体的难降解性。相比之下,脂类主要存在于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AOC)组分,表现出与POC的负相关关系,并且随盐度升高以及陆地影响减弱含量呈现增加趋势,推测脂类与矿物结合及其向海输送的降解抑制性可能有助于脂类保存。此外,在碳输入受限的生态系统中,微生物可能会利用脂类等高能化合物进行能量生产。这一过程将导致植物源脂类被纳入微生物生物量,最终转化为死亡生物量,从而促进该环境中脂肪碳的持久性。 年均气温(MAT)和年均降水量(MAP)增加可促进植物凋落物的产生,从而增加内源输入并促进POC积累,这一过程导致高SOC储量和较高的碳/氮(C/N)比,这种气候驱动的蓝碳保存路径主要积累植物来源且内源性氧化分子,如木质素、碳水化合物和羰基碳。在具有高外源输入矿物质或受扰动的蓝碳生态系统中,有限的内源输入和活性分子的分解导致较低的SOC储量及氮需求过剩,促进MAOC积累,保存脂类和蛋白质等持久性分子。在自源性和外源性输入平衡的蓝碳生态系统中,POC和MAOC平衡分配,混合植物来源和微生物来源分子可通过矿物-小分子结合机制保护碳水化合物等更易分解的分子组分。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期刊Global Change Biology上,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研究所研究组群等项目的资助。 论文信息: Yuan Li,Chuancheng Fu,Chenglong Ye,Zhaoliang Song,Yakov Kuzyakov,Tony Vancov,Laodong Guo,Zhongkui Luo,Lukas Van Zwieten,Yidong Wang,Yu Luo,Weiqi Wang,Lin Zeng,Guangxuan Han,Hailong Wang,Yongming Luo. Increased Mineral-Associated Organic Carbon and Persistent Molecules in Allochthonous Blue Carbon Ecosystems. 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5, 31: e70019. https://doi.org/10.1111/gcb.7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