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能制造以何为标准?》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
  • 编译者: 杨芳
  • 发布时间:2015-09-09
  • “互联网+制造”就是工业4.0。“工业4.0”是德国推出的概念,美国叫“工业互联网”,中国叫“中国制造2025”,这三者本质内容是一致的,都指向一个核心,就是智能制造。   2015年中几个概念非常火,第一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第二就是工业4.0,第三个就是“互联网+”。   “互联网+”是巨大无比的概念,而“互联网+制造”就是工业4.0。它将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所以很多人说,工业4.0是整个中国时代性的革命。   工业4.0有哪些特点?   互联:互联工业4.0的核心是连接,要把设备、生产线、工厂、供应商、产品和客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数据:工业4.0连接和产品数据、设备数据、研发数据、工业链数据、运营数据、管理数据、销售数据、消费者数据。   集成:工业4.0将无处不在的传感器、嵌入式中端系统、智能控制系统...

相关报告
  • 《中国智能制造以何为标准?》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战略政策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5-10-09
    • “互联网+制造”就是工业4.0 。“工业4.0”是德国推出的概念,美国叫“工业互联网”,中国叫“中国制造2025 ”,这三者本质内容是一致的,都指向一个核心,就是智能制造。   2015年中几个概念非常火,第一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第二就是工业4.0,第三个就是“互联网+”。   “互联网+”是巨大无比的概念,而“互联网+制造”就是工业4.0。它将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所以很多人说,工业4.0是整个中国时代性的革命。   工业4.0有哪些特点?   互联:互联工业4.0的核心是连接,要把设备、生产线、工厂、供应商、产品和客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数据:工业4.0连接和产品数据、设备数据、研发数据、工业链数据、运营数据、管理数据、销售数据、消费者数据。   集成:工业4.0将无处不在的传感器 、嵌入式中端系统、智能控制系统 、通信设施通过CPS(信息物理系统)形成一个智能网络。通过这个智能网络,使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以及服务与服务之间,能够形成一个互联,从而实现横向、纵向和端到端的高度集成。   创新:工业4.0的实施过程是制造业创新发展的过程,制造技术、产品、模式、业态、组织等方面的创新,将会层出不穷,从技术创新到产品创新,到模式创新,再到液态创新,最后到组织创新。   转型:对于中国的传统制造业而言,转型实际上是从传统的工厂,从2.0、3.0的工厂转型到4.0的工厂,整个生产形态上,从大规模生产,转向个性化定制。实际上整个生产的过程更加柔性化、个性化、定制化。这是工业4.0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   工业4.0九大技术支柱包括工业物联网 、云计算、工业大数据、工业机器人 、3D打印 、知识工作自动化 、工业网络安全、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这九大支柱中会产生无数的商机和上市公司。
  • 《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加速跑”》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战略政策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8-12-04
    • 为了解决标准缺失、滞后、交叉重复等问题,落实“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工信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在《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之后,出台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8年版)》。无人车间、远程控制、实时追踪……当前,“让制造更聪明”的智能制造,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变革和科技创新的制高点、驱动力,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然而“智能制造、标准引领”,标准化工作是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技术基础。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近日印发的《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8年版)》(以下简称《指南(2018年版)》)提出,到2018年,累计制修订150项以上智能制造标准,基本覆盖基础共性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到2019年,累计制修订300项以上智能制造标准,全面覆盖基础共性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等。那么,此次《指南(2018年版)》有何新变化?它的出台将对生产企业和智能制造产业产生怎样的影响?满足需求 新智能制造标准落地实施当前,全世界主要工业国家都在加速发展智能制造,我国也不例外。《2017—2018中国智能制造发展年度报告》显示,预计到2020年,智能制造年产值有望超过3万亿元。“我国智能制造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推进体系初步形成,央地联动,确立了中国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并行推进的发展路径;在关键领域实现突破,一批技术装备、工业软件填补空白,初步建立起智能制造标准、工业互联网 体系架构。”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说。不过,辛国斌也指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有利于制造业智能转型的生态体系还有待健全。必须不断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但智能制造是一个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为了解决标准缺失、滞后、交叉重复等问题,落实“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工信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在《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之后,出台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8年版)》。“《指南(2018年版)》的出台是为了更好地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关注制造业转型中的实际需求,对接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满足未来两年的需求。”廊坊市智恒机器人 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王奇峰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说。工信部科技司调研员甘小斌强调,智能制造标准化是今后标准化工作的重点领域,社会各界应协同推进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同时要求标准化工作务求实效,打破行业界限,加快标准制定;政府指导解决好基础共性标准,并根据市场需求,发动行业协会开展团体标准研制。聚焦前沿 标准体系建设不追求“大而全”从2015年到2018年,我国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一直根据智能制造发展进程,调整、改进、完善。《2017—2018中国智能制造发展年度报告》显示,我国正初步建立起与国际同步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成100多个智能制造标准试验验证平台。王奇峰分析说,本次《指南(2018年版)》主要修订内容特别强调了标准的宣贯和应用。强调行业标准的制定,弱化了对工业软件的提法,在基础共性标准中增加了工程管理、人因管理。如智能装备中删除了嵌入式系统 ,增加了数控机床及设备和智能工艺装备;智能工厂 中新增了智能工厂设计、建造和交付,智能设计中增加了工艺设计仿真和实验仿真等。“可以看出,智能制造标准化建设并不是追求一个‘大而全’的体系,而是聚焦在数据、通信和信息等方面的有限目标体系。比如它与机器人等行业标准体系之间有交集,但相互之间不是覆盖的关系。”有业内人士认为,《指南(2018年版)》主要解决标准体系完善,以及标准在全制造业领域推广应用的问题。《指南(2018年版)》指出,制定关键技术标准“主要包括智能装备、智能工厂、智能服务、智能赋能技术和工业网络等5个部分”。王奇峰表示,这可见指南为智能制造指明的发展方向是应用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新技术,真正实现智能,使智能制造系统能够深度自感知、智慧自决策、精准自执行、协同自组织等。占领先机 企业应加快应用和标准建设那么,《指南(2018年版)》将给企业带来什么影响?王奇峰说,对于生产企业来说,应加快行业应用和关键技术标准建设,占据领先地位;还要考虑新技术等的应用,以满足未来两年的需求。宏电工业物联网有关专家则表示,智能制造技术标准的建设统一和完善对于行业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如工业互联网是实现设备、产品、人等互联互通的多种异构网络的集中组网,缺少统一标准导致设备不能兼容,甚至同一企业内部不同的信息系统也可能因标准不统一而无法集成,不同厂商产品程序兼容和互联互通存在很大问题。“在标准制定中参与得越多越深入,就越能掌握‘话语权’。”江苏省金融研究院新金融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蒋昭乙说,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制定领先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的“领航标准”。在新兴智造产业领域,企业还可以通过参与标准制定与科技创新有机融合,提升自己产品与国际市场接轨,并向高端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