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印发 新材料被列入九大重点领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7-12-27
  • 12月26日,发改委消息,发改委印发《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包括智能机器人、智能汽车、新材料等9个领域。研究布局全自主编程工业机器人、人机协作机器人、双臂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机器人,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建立智能汽车基础技术体系和数据库,突破智能汽车关键共性技术,重点研发具有多模式通信、多模式定位、智能网关等功能的新型智能终端模块。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重点领域关键技术

    产业化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改办产业〔2017〕206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有关行业协会和中央管理企业: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按照《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发改产业〔2017〕2000号)有关要求,我们制定了轨道交通装备等9个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新材料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

    新材料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 为加快培育和发展新材料产业,提高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夯实制造强国建设基础,根据《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 划(2018-2020 年)》,制定本方案。

    一、主要任务和预期目标 紧密围绕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按照自主创新、突破重 点的思路,开展市场潜力大、附加价值高的重点新材料关键技术产 业化,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新材料产业发展水平。

    (一)先进金属及非金属材料

    1. 钢铁材料。重点发展汽车用超高强钢板及零部件用钢,高铁 关键零部件用钢,高性能硅钢,发动机用高温合金材料,海洋工程 及高技术船舶用钢,核电关键装备用钢,大型压铸模用热作模具钢, 极地环境用钢,大型水电用高级别压力钢管及蜗壳用钢,高炉渣提 钛产钛白粉等产品。

    2. 有色金属材料。重点发展航空用轻合金材料,高端稀土功能 材料,电子信息用关键材料,高端伺服电机用热压磁环及热压磁粉, 核燃料贮存格架用铝基碳化硼中子吸收材料,新型稀有稀贵金属材 料等产品。 2 3. 无机非金属材料。重点发展石墨烯,8.5 代 TFT-LCD 及以上 玻璃基板,显示面板用高强盖板玻璃,钢化真空玻璃,高性能氮化 硅陶瓷材料,高性能石英玻璃等产品。

    (二)先进有机材料

    1. 高性能树脂。重点发展聚碳酸酯、特种聚酯等高性能工程塑 料,高碳 α 烯烃、茂金属聚乙烯等高端聚烯烃,高性能氟硅树脂及 关键单体等产品。 2. 特种橡胶及弹性体。重点发展溴化丁基橡胶、氢化丁腈橡胶、 氟硅橡胶等高性能合成橡胶,聚烯烃类、氢化苯乙烯类、聚氨酯类 等新型热塑性弹性体。

    3. 功能性膜材料。重点发展海水淡化处理用膜,锂离子电池用 软包装膜,偏光片及配套膜材料,微棱镜型光学膜,聚乙烯醇缩丁 醛胶膜等产品。

    4. 高端专用化学品。重点发展新一代锂离子电池用特种化学 品、电子气体、光刻胶、高纯试剂等高端专用化学品。

    (三)先进复合材料

    1. 高性能纤维材料。重点发展高性能碳纤维,对位芳纶,超高 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聚酰亚胺纤维,碳化硅纤维等产品。

    2. 生物基化学纤维材料。重点发展新型溶剂法纤维素纤维,聚 乳酸纤维,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纤维,生物基聚酰胺纤维等产品。

    3. 纸基新材料。重点发展航天航空、轨道交通、无人机制造等

    3 领域用纸基新材料。

    4. 高端产业用纺织材料。重点发展土工建筑纺织材料,高端医 卫非织造材料及制品,高性能安全防护纺织材料,高温过滤纺织材 料等产品。

    5. 高性能电池材料。重点发展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磷酸铁锂正 极材料,高安全高比能电池等产品。

    6. 先进半导体材料。重点发展照明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LED 照明芯片等产品。 项目相关指标要求见附录。 通过方案实施,推动我国相关材料关键技术进步,一批对国计 民生有重要影响的新材料实现自主生产并填补国内空白。相关行业 产品研发设计和试验检测设施更加完善,关键设备和系统自主化水 平不断提高,大幅降低我国制造业成本。

    二、组织形式 整合新材料产业优势资源,鼓励上下游企业和产学研联合攻 关,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核心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一) 新材料产业化项目 主要依托基础设施条件好、产品开发能力强、生产管理水平高 的骨干企业实施。支持相关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开展技术 合作或组建联合体共同合作建设生产线。鼓励通过并购、合资合作 等形式,引进先进技术。

    (二)新材料公共服务平台 鼓励新材料生产骨干企业、下游重点用户、关键设备配套企业、 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检验认证机构,通过股权合资、技术合作等 形式组建联合体,共同开展产品研发、设计制造、试验检测、应用 示范、标准制定等业务。

    三、保障措施

    (一) 拓宽产品市场应用 充分利用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统筹用户需求和产品生产制造 能力,加快启动一批技术基础较好、市场需求迫切的重大产品生产 和示范应用项目。鼓励企业采用商业质量保险等方式拓展自主创新 产品市场

    (二) 加大资源整合力度 发挥骨干生产企业的牵头和引领作用,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知 识产权共享和利益分配机制,大力推动研发、设计、建造、配套等 资源整合,加快关键技术产业化进程。

    (三)创新项目支持方式 充分利用现有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支持相关项目实施。 创新资金使用方式,积极运用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等资金,支持 以联合体方式申报的项目。产业投资基金注资的具体方案由基金管 理机构和项目单位协商确定。

    (四)强化组织协调管理 5 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方案实施的组织协调,委 托有关机构对方案实施进行跟踪评估,及时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的 问题,必要时调整支持方式、支持重点和主要技术参数要求。

    (五)建立动态监管机制 各地发展改革委要对本地区的项目建设进行动态监管,积极协 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对因条件变化确实无法实施的项目 及时提出调整意见。

  • 原文来源:http://www.xincailiao.com/news/news_detail.aspx?id=121543
相关报告
  • 《山西省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10-09
    • 新材料,指新出现的具有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以及传统材料改进后性能明显提高或产生新功能的材料,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作为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十三五”以来新材料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山西省初步形成以先进金属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前沿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五大特色领域为主的产业体系。 为加快推进新材料产业规模壮大、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山西省近日发布了《山西省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本报邀请省工信厅负责人对《行动计划》进行了深入解读。 【现状】新材料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新材料是当今发展最为活跃的产业领域之一,也是世界产业中关联度高、经济带动力强、发展速度快、综合效益好的一项新兴产业。”对于新材料产业的重要性,省工信厅厅长李晋平这样总结。 当前,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主要呈现整体产业初具规模、关键技术实质突破、区域集聚态势明显三个特点。2018年,全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3.79万亿元,同比增长22.3%。预计到2021年全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将接近或突破7万亿元。 经过多年发展,我省新材料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初步形成以先进金属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前沿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五大特色领域为主的产业体系。2018年,全省新材料生产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153.7亿元,新材料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上企业工业增加值比重1.5%、占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比重15.1%。 “目前,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呈现产业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细分领域结构优化、龙头企业优势明显、创新体系支撑有力、区域布局特色明显五个特点。”李晋平说,我省不锈钢规模亚洲最大,煤系高岭土深加工产品为全球主要产地,钕铁硼永磁材料产量占全国1/7,煤系高岭土、化工合成新材料处国内领先水平,新型电子信息材料、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功能陶瓷材料等约占行业总产值的30%。 李晋平表示,随着企业综合能力不断提升,涌现出一批特色鲜明、知名度高、竞争力强的骨干龙头企业,如太钢不锈、山西钢科等。同时,特殊钢、镁铝合金深加工、“煤焦化—烯烃—精细化工产品、矿渣、炉渣、粉煤灰、煤矸石等工业废弃物—新型建材”等全产业链条基本成型,集群式发展态势初步显现。 “虽然产业基础已初步具备,但我省新材料在产品档次、集群效应、研发水平等方面,仍与资源禀赋不相匹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发展。”李晋平表示,主要表现为产业链条较短,产品档次偏低;集群优势不突出,带动能力不强;高科技人才缺乏和技术创新不足。 【目标】产业规模、质量“双提升” “目前,我国新材料产业有10%左右的领域为国际领先水平、60%~70%领域处于追赶状态、20%~30%的领域与国际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李晋平说,在国家“制造强国”战略的引导下,在一系列利好政策支持下,我省大力推进新材料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规模化发展,将新材料产业培育成实现制造业结构性反转、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实现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能,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行动计划》对全省新材料产业规模、质量“双提升”制订了明确目标:到2021年末,新增规上企业50户左右,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亿元以上的10户,100亿元以上的2-3户,重点细分领域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约占50%以上,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约占20%以上。全省新材料产业年销售收入突破1500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10%左右。培育3户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品牌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竞争力强、自主品牌响的优势企业。 同时,鼓励骨干企业将研发投入增加至主营业务收入的3%以上。力争新建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国家级、省级新材料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组建5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施“1+5+ 4”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打造1个1000亿级特殊钢生产加工产业基地,打造镁铝铜合金、先进化工、先进无机非金属、生物医药、半导体晶体材料等5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50亿级特色产业集群,打造钕铁硼永磁、新能源、纳米、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等4个20亿级特色产业集聚区。 “将新材料产业打造为引领、支撑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需要汇集全省各方面的力量予以支持。”李晋平表示,我省将通过启动重点项目“助推”、关键技术“攻坚”、融资难题“破解”、重点新材料“护航”与产业招商“延链”5项行动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路径】发力“一核五带七板块” “以产业资源禀赋、现有产业布局为基础,以产业集聚发展为方向,依托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发挥骨干企业辐射引领作用。”省工信厅副厅长马运侠详细解释了我省如何通过“一核五带七板块”空间布局支撑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 “一核”,即发挥山西科技创新城、大学城辐射带动作用,以及山西大学、中北大学、太原科技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煤化所、中电科三十三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技术优势,将太原都市圈打造成我省新材料产业研发和技术创新的核心区和千亿级新材料产业基地。 “五带”,即布局五个新材料产业经济带,发挥太原、吕梁、晋城、运城的资源和区位优势,打造先进金属材料产业带;依托临汾、长治、晋城发展基础和优势,打造新型化工材料产业带;发挥大同、朔州、忻州、阳泉、晋城的资源和区位优势,打造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带;依托山西综改示范区、晋中,打造前沿新型材料产业带;发挥山西综改示范区、大同、吕梁的可再生资源优势,打造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带。 “七板块”,即构建七个区域性的新材料发展中心区,打造特殊钢、无机非金属材料、半导体材料、铝镁深加工、钕铁硼永磁材料、化工新材料和生物基新材料7个产业集群。 先进金属材料领域,依托我省资源能源优势,重点发展多元化特殊钢、高强高精高韧性铝镁铜合金、高端钕铁硼磁性材料生产及精深加工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壮大集群规模、提升产品附加值,打造太原、晋西、晋南三大先进金属材料产业集聚区。先进化工材料领域,大力发展精细化工和化工新型材料等深加工产业,加快建设晋北、晋中、晋东三大化工新型材料集聚区。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布局发展超微细煅烧煤系高岭土、耐火均质料等重点项目,打造晋北、晋中、晋东南三大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集聚区。 前沿新材料领域,加快推进高端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化项目建设,重点突破纳米、石墨烯材料等领域关键技术,布局打造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前沿新型材料产业集聚区。生物基新材料领域,创制一批生物基高分子新型材料、仿生材料、生态环保材料等,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创新体系。
  • 《《智能光伏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解读》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05-04
    • 2018年4月1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国家能源局、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联合印发了《智能光伏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工信部联电子〔2018〕68号,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为更好理解和贯彻实施《行动计划》,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负责人就《行动计划》进行了解读。 问:《行动计划》出台的产业基础是什么? 答: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光伏产业已经成为我国为数不多、可以同步参与国际竞争、并有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成为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的一张崭新名片和推动我国能源变革的重要引擎。从产业基础来看,目前我国光伏产业在制造业规模、产业化技术水平、应用市场拓展、产业体系建设等方面均位居全球前列,已具备向智能光伏迈进的坚实基础。 一是制造规模全球领先。我国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逆变器等光伏主要产品产量均连续多年位居全球首位,并持续占据较大市场份额,中国产品在2017年的全球产量占比中:多晶硅占55%、硅片占83%、电池片占68%、组件占71%、光伏应用市场占47%,各环节产量前10名的企业中有半数以上位于中国大陆。 二是产业化技术不断突破。多晶硅行业平均综合电耗已降至70KWh/kg以下,综合成本已降至6万元/吨。普通结构单、多晶电池光电转换效率已分别达到20.2%和18.6%,高效电池达到21.3%和19.2%,黑硅、PERC、N型等电池技术以及半片、MBB、双玻双面等组件技术快速产业化。 三是应用市场快速成长。2017年,我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达到53.06GW,占全国电源新增发电的装机39%,连续5年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全球第一;累计装机130.25GW,连续三年全球第一,占全球光伏总装机量的32.4%。 四是产业体系逐步健全。我国已基本实现常规光伏产品生产线的设备配套,浆料、背板、铝边框、光伏支架、封装胶膜、光伏玻璃、逆变器等辅材辅料和发电部件也已能够实现产业供应。随着《太阳能光伏产业综合标准化技术体系》发布实施,光伏相关标准制修订速度正在加快,检测测试认证机构正在逐步建立健全。 问:《行动计划》出台的主要背景是什么? 答:光伏行业是基于半导体技术和新能源需求而兴起并快速发展的朝阳产业,也是未来全球先进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其重要性随着国际绿色能源需求拓展而日益凸显。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创新引领、绿色低碳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这对光伏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从行业发展自身来说,当前我国光伏产业发展正处于从追求规模与速度向重视效益与质量转变的关键时期,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硬件、移动宽带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光伏产业从自动化向智能化升级,加快实现智能制造和智能应用,已成为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综上考虑,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率,加快培育新产品新业态新动能,实现光伏智能创新驱动和持续健康发展,支持清洁能源智能升级及应用,按照《中国制造2025》和“十三五”系列规划的总体部署,相关部门共同编制了《行动计划》。 问:《行动计划》的总体要求和主要思路是什么? 答:《行动计划》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智能光伏产业生态体系。 围绕上述要求,基于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坚持创新驱动、产用融合,坚持协同施策、分步推进等原则,通过统筹资源、协同施策,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提升光伏产业智能制造水平,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光伏产业深度融合,鼓励特色行业智能光伏应用,促进我国光伏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问:《行动计划》的发展目标是如何考虑的? 答:从智能光伏工厂建设、智能制造技术装备突破、智能光伏产品供给、智能光伏系统建设运维、智能光伏产业发展环境等多个角度出发,《行动计划》提出了到2020年的总体发展目标。例如,提出智能光伏工厂建设成效显著,行业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实现突破,支撑光伏智能制造的软件和装备等竞争力显著提升。再如,提出智能光伏产品供应能力增强并形成品牌效应,“走出去”步伐加快;智能光伏系统建设与运维水平提升并在多领域大规模应用,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供应商。又如,提出智能光伏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人才队伍基本建立,标准体系、检测认证平台等不断完善。同时,围绕上述目标,细化为多项具体行动。 问:《行动计划》的重点任务有哪些?为何选择这些方向? 答:与发展目标相对应,《行动计划》分别从加快产业技术创新、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智能光伏集成运维,促进特色行业应用示范、积极推动绿色发展,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四大领域,提出了相关重点任务。 一是提升行业智能制造水平,推动光伏基础材料、先进太阳能电池及部件生产的智能升级,提高光伏产品全周期信息化管理水平。例如,目前我国重点企业电池和组件生产自动化水平已经得到明显提升,但在多晶硅后端处理、铸锭/拉棒到切片等环节的自动化水平还有待提升。同时,虽然生产自动化已经取得一定进步,但行业生产制造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仍较低,需进一步提升。 二是提升智能光伏产品和技术供给能力。智能光伏产品应用、光伏系统智能集成与运维能有效提升光伏系统设计能力、提升发电量、降低建设与运维成本,是降低光伏发电成本的重要途径。目前行业已经在研发相关的智能光伏产品,并在推动光伏系统智能集成与运维,但相关产品供给能力仍然有限,技术尚待完善,采用无人机、自动清洗机器人等智能集成与运维技术仍有场景限制,还未大规模推广,需进一步加以扶持。此外,针对分布式光伏市场提出加快发展安全可靠、优质高效、使用便利的户用智能光伏产品,并鼓励光伏与其他行业相结合发展新型光伏产品。 三是促进特色行业应用示范,联合相关部委共同开展智能光伏工业园区、智能光伏建筑及城镇、智能光伏交通、智能光伏农业、智能光伏电站、智能光伏扶贫等应用示范。统筹多方力量促进智能光伏发展。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推进智能光伏产品、系统和服务的应用,为智能光伏产业发展创造广阔市场空间,从而拉动智能光伏产品、系统和服务供给能力的提升。特别是积极推动高转换效率、高可靠性能的智能光伏产品在一些典型行业加快推广应用,既能促进智能光伏产品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步伐,也可通过应用模式的创新进一步激发光伏产业转型升级的活力。 四是完善智能光伏产业发展环境,建立健全智能光伏技术标准体系,加快建设研发、检测认证、科技服务、孵化器等智能光伏公共服务平台。产业发展,标准先行,推动智能光伏产业发展,需建立从智能光伏产品与测试方法、智能生产与评价到光伏系统智能运维等领域的标准体系,同时支持各环节的检测认证工作,以规范产业发展。此外,也需为智能光伏领域相关企业提供技术研发、产品设计、众创众筹等创新创业环境。 问:如何保障《行动计划》的实施? 答:为保障各项重点任务的落实,《行动计划》提出四方面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协调和政策协同。六部门将建立统筹协调工作机制,协作配合,形成合力,同时充分发挥地方相关主管部门力量,确保行动计划各项任务措施落实到位。 二是推动智能光伏试点应用。培育一批国家智能光伏示范企业,支持若干行业特色智能光伏项目建设,探索智能光伏建设先进模式并加强全国推广。 三是加大多元化资金投入。建立智能光伏领域产业发展基金,引导多方资本促进智能光伏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加大对智能光伏产业扶持力度。 四是促进光伏市场规范有序发展。逐步完善相关标准检测认证等体系,建立智能光伏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加强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对消费者的使用培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