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硅酸盐所在二维MXene生物医学应用领域取得系列重要进展. 》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姜山
  • 发布时间:2018-03-05
  •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陈雨研究员和施剑林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介孔与低维纳米材料课题组)开展了二维 MXene 的多种类可控合成以及针对肿瘤诊疗的生物医学应用的系统研究工作,这些工作涉及 MXene 本身的酶催化降解、 MXene 的体内外细胞吞噬行为、对多区近红外光的响应、高效的光热肿瘤治疗、诊断性成像以及系统的生物安全性评价。 相关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 J. Am. Chem. Soc. , Nano Lett. 和 Adv. Mater. 上,论文第一作者为在读博士生林翰。

      二维 MXene 是备受关注的一种新型二维晶体材料,它包括数量庞大的过渡金属碳化物和氮化物,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亲水性以及机械性能。二维 MXene 相纳米片层结构主要通过液相剥离的方法合成得到,主要的原理是利用其前驱体 MAX 材料中不同原子层间作用力的差异,通过条件可控的刻蚀过程来实现 A 层原子的抽出,进而实现 MX 层(即 MXene )的剥离。 MXene 一般以三种形式存在: M 2 X, M 3 X 2 和 M 4 X 3 。 MXene 因其本身丰富的理化性能被用于能源储存和转换、水体净化、化学传感、光或电催化和静电屏蔽等领域,并被期待在纳米生物医学领域有所突破。一方面,超薄原子层厚度的二维 MXene 表现出丰富的理化性能(包括光热转化性能、电子穿透性、 X 射线衰减和表面等离子共振等)和特殊的生物学效应(酶响应降解、细胞内吞、体内分布和代谢动力学等)。另一方面, MXene 元素组分和片层内结构单元的精确可控制备,也为 MXene 的多功能化探索提供了更加广泛、灵活的材料科学基础。

      研究团队首次实现了小尺寸二维 MXene 材料( Ti 3 C 2 MXene )的近单层结构剥离和获取,并系统地研究了 MXene 纳米片的体外光热转换性能、体内生物安全性评价和体内光热治疗效果( Nano Lett. , 2017, 17, 384. )。该工作系统地阐述了 MAX 相块状材料通过两步液相刻蚀和剥离过程转变为具有超薄二维结构的纳米片,该二维纳米材料具有在近红外( NIR )区域的良好线性消光系数( 25.2 Lg −1 cm −1 )和优良光热转换效率( 30.6% )。在表面改性后, Ti 3 C 2 -SP MXene 表现出了良好的体外细胞相容性和体内生物安全性,在体内尾静脉注射治疗模式中实现了肿瘤光热消融的显著效果,同时,在体内 Ti 3 C 2 /PLGA 植入体这一治疗模式中也实现了彻底消融裸鼠异体移植瘤的效果。

      随后,该研究团队进一步发表了基于二维 Ta 4 C 3 MXene 纳米片构建的体内双模式 PA/CT 成像与体内光热治疗整合的诊疗一体化纳米平台( Adv. Mater. , 2018, 30, 1703284 ),利用 Ta 4 C 3 MXene 纳米片的超薄层状结构和 Ta 元素具有的 CT 信号增强理化性能,在可控外场(近红外光, X 射线)刺激下,实现高效的体内光热转换和体内 PA/CT 双模式成像,达到热消融肿瘤细胞而不对正常组织产生毒副作用的目的,同时还兼具成像造影增强的功能。该诊疗一体化平台具备良好的临床转化前景,有望推动新型二维纳米材料在肿瘤诊疗和重大疾病中的广泛探索和应用。

      在此基础上,该研究团队进一步开发了用于近红外 NIR-I 和 NIR-II 双区响应的 Nb 2 C MXene 体内高效光热诊疗剂( J. Am. Chem. Soc. , 2017, 139, 16235. DOI: 10.1021/jacs.7b07818 ),该工作首次涉及 MXene 酶催化降解、 MXene 的体内外细胞吞噬行为、对多区近红外光的响应、高效的光热肿瘤治疗、诊断性成像以及系统的生物性评价。体内动物实验结果显示, Nb 2 C MXene 纳米光热剂对健康的小鼠在 1 个月的评价周期内没有不良影响,表明其具有良好的体内生物安全性。在荷瘤鼠的体内治疗研究中发现,通过尾静脉注射和瘤内注射两种方式在 15 天的治疗周期内都实现了异体移植瘤的消除,并发现在 1 个月内没有复发,表明了该纳米光热诊疗剂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和高效的光热肿瘤消融能力。

      此外,研究团队还在二维生物医用材料利用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创新研究工作,包括开发了二维 MnO 2 基纳米诊疗剂( Adv. Mater. , 2014, 26, 7019-7026 ),并于近期将二维黑磷纳米片与 3D 打印支架结合,不仅利用黑磷的光热转化能力杀死肿瘤细胞,并可以借助黑磷的有效化学组成促进骨组织的修复( Adv. Mater. , 2018, DOI: DOI: 10.1002/adma.201705611 )。基于上述研究基础,研究团队受邀在 Chem. Soc. Rev. (2015) , Nano Today (2016) , Chem (2018) 上发表三篇综述论文,分别阐述了二维类石墨烯烯基纳米生物材料、二维光热转换生物材料、二维纳米生物材料中的材料化学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推动了二维纳米生物材料的进一步临床转化应用。

      以上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相关人才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目学家专项等项的资助和支持。

相关报告
  • 《上海硅酸盐所在无机生物材料用于皮肤创伤修复方面取得系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7-11-08
    • 近年来,各种皮肤癌、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升高,这些疾病导致的皮肤创伤的修复与再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对于皮肤癌,目前临床上最常采用的治疗方式为外科手术切除。然而,手术很难完全清除肿瘤细胞,需要配合化疗、放疗等手段辅助治疗以防止癌症复发,但其不足之处是存在较大的毒副作用。同时,在手术切除病变组织后,在肿瘤部位会造成大面积皮肤缺损,机体很难自愈。针对该问题,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吴成铁研究员与常江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提出将光热疗法与皮肤组织工程结合的思想,设计了一种双功能软组织工程材料,并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证实该材料具有达到治疗浅表层肿瘤和修复创面的理想效果,取得了重要进展。同时,该团队还利用生物活性无机颗粒、生物活性陶瓷与高分子复合,在修复由糖尿病创伤引起的创面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该团队通过采用水热法合成出硫化亚铜(Cu2S)纳米花,并采用图案化静电纺丝共纺的方式,将硫化亚铜纳米颗粒均匀地纺入至生物高分子纤维(PLA/PCL)内部,赋予微图案复合纤维膜(CS-PLA/PCL)在低功率近红外光照射下即可迅速升温的特性,同时引入具有诱导血管再生功能的治疗性铜离子。这种制备方式简单易行,既使不同含量的硫化亚铜复合膜能保持其整齐有序的大孔结构(300 μm),又能对支架的光热性能进行有效调控,以实现高效杀死皮肤肿瘤细胞的功效。在体内肿瘤治疗实验中,将硫化亚铜复合膜直接贴附于黑色素瘤引起的创伤部位,在治疗早期利用近红外照射复合纤维膜,引起肿瘤处局部过高热,有效抑制了黑色素瘤的增长。在治疗后期停止激光照射,发现肿瘤不仅没有复发,原有的创口还逐渐愈合,而对照组的伤口却随着肿瘤不受抑制的增长逐渐扩大。体内慢性创面修复实验证实,该硫化亚铜复合膜本身具有促进伤口部位血管形成的作用,进而显著提高了皮肤创面的愈合速度。该研究为浅表层肿瘤的治疗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新理念,在临床转化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研究成果被美国化学会(ACS)出版集团的国际权威学术期刊ACS Nano(DOI: 10.1021/acsnano.7b05858)在线发表(论文第一作者为上海硅酸盐所在读博士生王小成,指导导师为吴成铁研究员)。   该团队还通过改进化学软模板法制备介孔氧化硅微球的过程,在体系中原位引入少量的铕(Eu)元素,制备出一系列具有梯度含铕量的介孔微球材料(Eu-MSNs)。合成的颗粒直径分布在280-300 nm,比表面介于820-1040 m2/g之间。铕元素的引入赋予了材料合适的免疫微环境,并激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提高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中成血管相关受体因子的表达水平,显示其细胞水平良好的成骨和成血管的作用。在慢性糖尿病皮肤创面愈合实验中展现出良好的修复效果。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生物材料》(Biomaterials, 2017;144: 176-187). (论文第一作者为上海硅酸盐所2017届博士毕业生施孟超,指导导师为吴成铁研究员)。   该团队还采用静电纺丝共纺的方式,将生物陶瓷磷酸二正硅酸钙颗粒纺入生物高分子纤维膜内部,制备出生物可降解的无机/有机纳米复合纤维膜材料(Acta Biomaterialia 2017;60:128-143),采用激光脉冲方法将生物活性陶瓷活性组成沉积在鸡蛋膜表面,形成纳米生物活性玻璃层(Acta Biomaterialia 2016;36:254-266),结果表明该生物活性陶瓷和生物活性玻璃材料能够显著缩短软组织慢性伤口尤其是糖尿病创伤的愈合时间,促进创伤区域的血管新生、表皮再生和胶原形成,且减少慢性伤口处炎症反应。这些研究扩展了传统生物陶瓷材料的应用范围,在软组织创伤修复应用领域具有良好的临床转化前景。   相关研究工作得到了中组部青年相关人才计划与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支持。论文链接:   http://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7b05858;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42961217305379;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742706117304579;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742706116300952.
  • 《上海硅酸盐所在有机-无机复合热电材料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7-19
    • 有机 - 无机复合热电材料不仅具有有机材料质轻、高延展性、低成本、易制备等优点,而且可以获得比纯有机材料更加优异的热电性能,近年来持续受到热点关注。然而,传统的采用原位聚合或机械混合法制得的有机 / 无机复合热电材料,存在着无机纳米颗粒难分散、易氧化、粒径大小难以控制以及无机相添加量过大(通常 >25wt% )等问题,削弱了实际的复合效果,极大地阻碍了有机 / 无机复合热电材料的进展。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陈立东研究员、姚琴副研究员的研究团队在聚 3,4- 乙烯二氧噻吩( PEDOT )基有机 / 无机复合热电材料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采用新型氧化剂,通过自抑制聚合法,获得了高膜厚无气孔 PEDOT:DBSA-Te 量子点复合热电薄膜,相关成果相继发表于 NPG Asia Materials, 2017, 9, 405 ; Angew. Chem. Int. Ed. 2018, 57, 8037–8042 , 并获得授权专利一项。      研究团队首先通过设计调控导电高分子对阴离子的分子结构来调控对阴离子的位阻,实现了薄膜自抑制法聚合( SIP )新工艺,获得了高性能可应用的 PEDOT 厚膜材料,使得便捷制备微米级高电导率( > 10 3 S/cm ) PEDOT 薄膜成为了可能。在此研究基础上,在自抑制效果下实现了高膜厚无气孔 PEDOT:DBSA-Te 量子点复合薄膜的同步生成。通过新型 Fe(III) 氧化剂的自抑制作用,实现了 PEDOT 基体对均匀分散 Te 颗粒的紧密包覆,成功抑制了 Te 纳米颗粒的氧化。进一步地通过调节氧化剂的比例可以控制 Te 含量和粒径,最小粒径可达到量子点级( <5nm )。最终,通过 Te 量子点的高效声子散射机制,在较低的 Te 添加量下( 2.1 ~ 5.8 wt% ),实现了泽贝克系数和电导率的同时提升,获得了功率因子超过 100 μ W/mK 2 的复合薄膜,比纯的 PEDOT:DBSA 基体提高了 50% 以上。该项研究为未来有机 - 无机复合纳米热电材料制备展示了新的方法和思路。下一步,该团队将探索更多基于此方法的 PEDOT 基复合材料的合成以及相关器件的制作。      相关研究工作得到了 973 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等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