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海草床碳储能力及变化机制获新认知》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3-24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黄小平研究团队在南海海草床的碳储能力及变化机制的研究获得新认知。相关成果“Improving carbon budgets by accounting for inorganic carbon in seagrass ecosystems”发表在生态学领域顶级期刊Global Change Biology上(博士生任玉正为第一作者,副研究员刘松林和研究员黄小平为共同通讯作者),以及“Nutrient loading accelerates breakdown of refractory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in seagrass ecosystem waters”发表在环境科学领域顶级期刊Water Research上(副研究员张霞和副研究员刘松林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员黄小平为通讯作者)。

    海草床是重要的蓝碳生态系统,尽管其分布面积小于海洋面积的0.2%,但其对海洋有机碳埋藏的贡献却超过10%,对调节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海草床有机碳是贡献碳储的关键,但海草床无机碳的原位生产会导致CO2的释放从而抵消其有机碳存储,但目前关于海草床无机碳的生产会抵消多少有机碳存储,在国际上仍有巨大争议。同时,海草床有机碳中的惰性组分是其有机碳存储稳定性的重要表征,但会受到营养负荷等人类活动的影响,营养负荷对海草床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机制,仍缺乏深入认知。因此,厘清海草床无机碳对有机碳存储的影响,并揭示有机碳存储稳定性对营养负荷的响应,可为准确评估海草床碳储能力,以及海草床有机碳的长期储存的变化机理提供科学依据。

    以我国南海近岸海草床为研究对象,通过大范围调查研究,南海近岸海草床沉积物无机碳储量为1.53~203.17 Mg C ha-1,其储量主要受到海草生物量和底质类型的调控。利用无机碳的碳-氧同位素技术探究其无机碳的来源,研究发现受陆地径流影响的海草床其无机碳几乎全部来自于陆源输入,而主要受海水控制的大部分海草床多来源于邻近珊瑚礁生态系统的输入。利用贝叶斯模型计算其外源输入贡献,发现约70~100%的海草床沉积物无机碳通过陆源或临近的珊瑚礁生态系统输入。这表明海草床仅有较少部分沉积物无机碳在原位生产,对有机碳存储能力的影响有限,该成果为准确评估全球海草床碳储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方法。

    利用近1年的连续室内模拟实验,探究营养负荷对南海海草床溶解有机碳存储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营养负荷通过促进细菌中海洋球菌属(Oceanococcus)和磁螺旋菌属(Magnetospira),以及真菌的金黄担子菌属(Aureobasidium)和外瓶霉属(Exophiala)的等K-选择微生物的丰度,促进了海水中芳香类腐殖质的转化,使南海海草床水体中惰性溶解有机碳含量下降了15~27%。通过估算,营养负荷可导致南海海草床溶解有机碳的储量下降了16~51 Mg yr-1。该研究表明营养负荷会显著降低海草床溶解有机碳存储的稳定性,这对海草床溶解有机碳存储稳定性的变化机制形成了新的认知,并为海草床保护与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该研究主要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YFF08022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U1901221)、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24B1212050003)、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项目(2023359),以及海南省科技专项资助(ZDYF2023SHFZ172)等的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Yuzheng Ren,Songlin Liu*,Jiening Liang,Anirban Akhand,Hongxue Luo,Zhijian Jiang,Yunchao Wu,Xiaoping Huang*,Peter I. Macreadie. Improving carbon budgets by accounting for inorganic carbon in seagrass ecosystems. Global Change Biology,2025,31: e70060.

    Xia Zhang+,Songlin Liu+,Yunchao Wu,Hongxue Luo,Yuzheng Ren,Jiening Liang,Xiaoping Huang*,Peter I. Macreadie. Nutrient loading accelerates breakdown of refractory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in seagrass ecosystem waters. Water Research,2025,273,123017.

    文章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111/gcb.70060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3135424019171


  • 原文来源:https://scsio.cas.cn/news/kydt/202503/t20250320_7561201.html
相关报告
  • 《热带海草床的碳汇过程与机制获得新认知》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1-07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黄小平团队在热带海草床的碳汇过程与机制研究获得新认知。相关成果“Nitrogen enrichment decreases seagrass contributions to refractory organic matter pools”发表在Limnology & Oceanography上(博士生罗红雪为第一作者,研究员黄小平和副研究员刘松林为共同通讯作者),以及“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of air-sea CO2 fluxes and their key influence factors in seagrass meadows of Hainan Island, South China Sea”和“Changes in surface sediment carbon compositions in response to tropical seagrass meadow restoration”发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副研究员刘松林为论文第一作者,研究员黄小平为通讯作者)。 海草床是重要的蓝碳生态系统,尽管其分布面积小于海洋面积的0.2%,但其对海洋有机碳埋藏的贡献却超过10%,具有巨大的碳汇潜力,对调节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海草床存储的碳主要分为内源碳和外源碳,且受到富营养化等人类活动的影响,但目前对于海草床的碳汇过程与机制,仍缺乏系统认知。因此,研究人类活动影响背景下,热带海草床的海-气碳交换过程,富营养化对海草床碳存储稳定的影响机制,以及海草床碳增汇过程与机理,有助于深入认知海草床的碳汇过程与机制,可为海草床碳的长期储存及增汇途径提供科学依据。 以热带海草床为研究对象,利用CO2分压差法对其海-气CO2通量进行观测,发现夏季为大气CO2的源,其他季节热带海草床均呈现CO2净吸收。除温度、风速的影响,人类活动引起的富营养化导致海草生物量的降低,显著降低了海草床对大气CO2的吸收能力。该研究阐释了热带海草床是大气CO2的重要的汇,海草生物量是控制其海-气CO2通量的关键。 以典型热带海草泰来草(Thalassia hemprichii)为研究对象,探索其植株有机碳组分对富营养化的响应规律。研究发现,富营养化通过影响海草植株的碳分配过程,降低海草植株中活性有机碳,以及纤维素与木质素等惰性有机碳的含量。叶片氮含量(富营养化的指示)为2.2%时,海草植株惰性有机碳含量达到峰值,并随着氮含量的上升迅速下降。通过估算,富营养化可导致热带海草植株惰性有机质的含量下降309-645 kg/ha。该研究首次揭示了富营养化会降低海草植株的惰性碳含量,从而减少其植株对海草床长期碳存储的贡献。 利用典型的热带海草泰来草和海菖蒲(Enhalus acoroides)探索海草床沉积物的碳增汇过程。研究发现,短期的海草移植修复(2年),通过减缓水流及提供藻类栖息环境,增加了悬浮颗粒有机质、附生藻类和大型藻类向沉积物的输入,快速提高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含量。由于海菖蒲比泰来草具有更高和更复杂的冠层结构,海菖蒲移植区域所提升的碳储量显著高于泰来草移植区域。该研究对海草床沉积物碳储量的提升机制形成了新的认知,并为未来开展大规模热带海草床的碳增汇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该研究主要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U1901221)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项目(2023359)等的资助。
  • 《红树林“蓝碳”储存机制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7-17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实验室(LTO)王友绍研究员团队在红树林“蓝碳”碳储存机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相关研究成果分别以“Mangrove afforestation increases microbial necromass but reduces their contribution to soil carbon pool“、”Spatial pattern and driving factors of carbon storage in mangroves along Leizhou Peninsula,China“和“Determination of nutrients,biomass and bacterial quantification in different mangroves site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nutrients dependent biomass production”为题,发表在国际期刊Ecological Indicators 和 Ecology and Evolution 上。廖辉煌为其中第一、二篇论文的第一作者,程皓研究员担任第一篇论文的通讯作者,与王友绍研究员共同担任第二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博士后Sadar Aslam 为第三篇论文的第一作者,王友绍研究员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 红树林生态系统处于海陆动态交界面、周期性遭到海水浸淹的潮间带环境,作为独特的海陆边缘生态系统。红树林具有很高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如固岸护堤、维持生物多样性、“蓝碳”固碳储碳等。滨海湿地(盐沼、红树林和海草床)生态系统覆盖面积占不到海床面积的0.5%,“蓝碳”碳埋藏量却可达全球海洋沉积物碳埋藏的50%以上,红树林虽然仅占世界森林土地面积的不到1%,但却是全球碳汇能力最强的生态系统之一,在全球气候变化过程中扮演非常重要角色。 尽管微生物残体碳(MnC)在碳封存中的重要性得到广泛认可,但调节红树林中 MnC 积累的机制仍然知之甚少。该研究选取湛江附城一个由Kandelia obovata、Sonneratia apetala和无植被泥滩组成的红树林恢复区开展研究,发现红树林造林后细菌和真菌残体碳以及微生物总残体碳均显著增加,尤其是在K. obovata人工林;红树林造林还增加了细菌和真菌的丰度,提高了微生物活体生物量和微生物残体碳的生产。此外,还发现MnC的积累与无定形氧化铁呈正相关,矿物保护对红树林造林后MnC积累的贡献更为显著。此外,细菌和真菌中K类群比例的增加被认为是导致土壤碳库中MnC比例降低的重要因素。这是首次尝试从红树林微生物生产和矿物保护的角度揭示MnC积累所涉及的机制,为红树林固碳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解。 红树林生态系统以其高碳密度的生产力而闻名。然而,控制红树林碳储存的机制仍然知之甚少。基于雷州半岛海岸红树林11个样带和90个样地实地调查,发现雷州半岛红树林碳密度平均为170.93 t/hm2,其中西部沿海样带 D1(高桥)和 D6(仕尾)达到峰值。土壤与植被碳密度呈正相关,其中植被碳密度随树干直径和树高的增加而增加,而随红树植物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此外,生态系统碳密度与红树科物种的相对丰度呈正相关。还发现植被多样性对植被和土壤碳密度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高潮间带。土壤活性矿物(例如粘土和活性铁氧化物)的含量也被发现与土壤碳储量呈正相关。这些发现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红树林“蓝碳”储存功能的认识。 本研究调查了广东惠东县考洲洋红树林8个采样点营养物质(即营养盐)、红树林生物量、总有机质和细菌丰度。发现红树林生物量生产对营养物质具有依赖性,营养物质直接导致微生物群落的生物量产量增加;微生物群落增加了土壤肥力,从而促进了红树植物生长、提高生物量产出,即“红树林的细菌丰度和生物量取决于营养物质的可用性”。因此,营养物质与微生物群落之间的关系可能是评估红树林生物量生产的更好衡量标准。红树林植物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用的形式(生物质)是大多数海洋生物的主要食物来源,且还创造了一个健康的环境。红树林在“蓝碳”封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在缓解气候变化方面的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团队与UNSCO和ANSO合作,有关“蓝碳”碳汇机制等方面研究工作写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2024年发布《非政府组织海洋十年手册》(Ocean Decade Manual for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该研究由2021年南沙区高端领军人才创新团项目(红树林湿地蓝碳增汇技术创新团队)、2024年绿美广东生态建设重点任务保障专项资金项目(红树林精准修复与生态功能评估)、中国科学院科技专项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同资助完成。 相关论文信息:(1)Aslam S.,Wang Y.S.* Determination of nutrients,biomass and bacterial quantification in different mangroves site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nutrients dependent biomass production. Ecology and Evolution,2025,15: e71697; (2)Liao H.H.,Zhou Y.W.,Zhou W.W.,Wang H.,Liu D.X.,Wang Y.S.*,Cheng H.* Spatial pattern and driving factors of carbon storage in mangroves along Leizhou Peninsula,China. Ecological Indicators,2025,176: 113740; (3)Liao H.H.,Wang Y.S.,Zhou Y.W.,Mai Z.M.,Wang H.,Zhou W.W.,Liu D.X.,Cheng H.*Mangrove afforestation increases microbial necromass but reduces their contribution to soil carbon pool. Ecological Indicators,2025,176: 113695. 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ece3.71697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470160X25006703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470160X25006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