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环境所用磁性地层学揭示古气候变迁与古哺乳动物迁徙》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 lhy
  • 发布时间:2020-05-22
  • 青藏高原东北缘兰州盆地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较为丰富,这些哺乳动物化石群为建立兰州盆地新生代年代框架和反演古环境演化信息提供了宝贵的材料。中新世泉头沟动物群中含有大量小哺乳动物化石,但是其准确年代一直没有得到较好的限定。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敖红研究员和张鹏博士所在的研究团队,一直在兰州盆地开展磁性地层定年、哺乳动物演化与古气候之间的联系等研究。在已经建立的兰州盆地早中新世和晚中新世的年代框架基础上,该研究团队继续开展中中新世磁性地层工作。

      泉头沟剖面岩石磁学结果表明,该剖面沉积物中赤铁矿和磁铁矿是主要的载磁矿物。磁性地层学研究表明其剖面记录了7个正极性带和5个负极性带(图1),对应标准极性柱中C5Cn.2n-C5n.2n(或者C5An.1n)的极性带,古地磁年代约为16.5-10(或者12)Ma。其中泉头沟动物群产出的层位为QTG-1剖面三层砂岩顶部的红色泥岩(图1),对应负极性带C5r.3r(或者C5Ar.2r)的顶部,由此限定泉头沟动物群的年代约为11.7(或者12.8)Ma。泉头沟动物群中米仓鼠亚科(Myocricetodontinae)是目前该科动物在东亚地区最老的记录,其年代比西亚和南亚更晚,因此东亚的Myocricetodontinae动物很可能由南亚迁移而来(图2)。泉头沟动物群中啮齿类动物占主导地位,表明中中新世晚期青藏高原东北缘是干旱和开阔的草原环境。

      该成果于近期发表在地学期刊Geoscience Frontiers上。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704071, 41290253),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2019QZKK0707)和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 (XAB2018B04)的支持。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gsf.2020.01.006

      

相关报告
  • 《美研究揭示气候变化对沙漠哺乳动物和鸟类群落的影响》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陈方
    • 发布时间:2021-03-08
    • 气候变化会很大程度上造成气候变暖,这将导致许多物种灭绝从而威胁生物多样性。 通常可以根据气候预测来评估气候变化对某个地区所有分类单元的影响,但是物种具有多种应对极端温度的策略。 美国加州大学对一个世纪前研究者的研究区域重新调查,比较了莫哈维沙漠(Mojave Desert)保护区中小型哺乳动物和鸟类对气候变暖和变干燥的反应,对90个样点的34种小型哺乳动物和61个样点的135种鸟类进行了调查。研究人员使用了一个动态的多物种占有模型估计每个时代物种的占有率,同时使用热通量模型估计鸟类和哺乳动物在气候变化中的暴露程度,该模型基于行为策略、形态、热属性和微生物环境条件来模拟生物体温调节情况。研究结果发现,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小型哺乳动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变化不大,但鸟类群落则有很大幅度的下降。这可能因为哺乳动物可以通过穴居来减轻温度的影响,而鸟类活动范围更大因而通常更容易受到影响。此外,该研究发现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变暖和干燥与小型哺乳动物的持久性或定殖无关,但带动了鸟类的更替,且沙漠鸟类特别容易受到蒸发冷却所需水量增加的影响。热通量模拟确定了鸟类和哺乳动物在应对变暖方面的不同策略,研究人员将其归因于微栖息地的使用。如果不考虑微生境缓冲对热通量的影响,根据气候预测得出的估计值不太可能准确反映物种的暴露情况。相关研究成果于2021年2月5日发表至Science。 宋琪 编译自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1/6529/633 原文标题:Exposure to climate change drives stability or collapse of desert mammal and bird communities
  • 《奇石记录长江地区9000年气候变迁_资讯频道_凤凰网》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9-27
    • 原标题:奇石记录长江地区9000年气候变迁 能“预测”宜昌、武汉未来是否风调雨顺石笋高254cm,样本距石笋底部59.1-62.2cm处截取,距今6847-6784年记者 黄莹 湖北长阳县山洞里一块不起眼的石头,一丝不差地“监测”记录了9000多年来长江地区每年的气候变化,甚至能“预测”宜昌、武汉未来是否风调雨顺。15年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古气候学教授胡超涌依据这部“石头记”,做出了长江中游9000年的降水变化图,为破解全球气候变暖之谜提供了一份宝贵的“中国样本”。昨日胡超涌获悉,他的团队与牛津大学合作的有关研究文章被《自然》子刊录用,即将出版。解密》》》石笋“年层”像树木年轮胡超涌介绍,很多样品都可以研究过去的气候,比如树木、珊瑚、湖泥等,但通常年份都不够长,且容易被破坏,那些存在上万年甚至十几万年的石笋是相对理想的样品。记者在石笋上截取的一段3厘米样品的扫描照片上看到,石笋内部呈现出一条条密集的“年层”,就像树木的年轮一样,边界清晰,颜色有深有浅。胡超涌通过对年层的研究推算出,这个石笋已有9450岁,而经铀钍专业分析后可以确定,石笋果真每年都在“长”。“一层就代表‘长’了一年,可以通过每个年层来分析出该年份的气温、降雨甚至灾害情况。”他解释说。胡超涌与石笋生长极快 几千年就长到2.54米昨日,记者在胡超涌办公室见到了这块石头的照片。它是一块看上去普普通通的石笋,矗立在长阳县清江边一个人迹罕至的天然溶洞里,靠含有碳酸钙的滴水年复一年凝聚形成。胡超涌告诉记者,这块石笋神奇之处在于“生长”速度极快,仅几千年就“长”到2.54米高,而正常情况下是需要十几万年的。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它所在的溶洞洞口直径达20米,使得洞内环境能随外界产生季节变化,让石笋每年都能“生长”。表示该年份干旱国外同行称是世上最好的古气候研究样品3.1cm15年前,胡超涌找到这块奇石,引来外国同行羡慕,称它是世界上最好的古气候研究样品。“它每年都在‘长’,拥有了9000多年的完整‘年层’,且分辨率高,甚至能从上面看出2006年重庆以及去年长江中下游的旱灾。”胡超涌说。此后15年,胡超涌所有科研工作都锁定在它身上,几乎每个月都要进洞向石笋“求教”。2008年,让他成功绘制出长江中游9000年来的降水变化图,相关SCI论文被引用100多次。他继而发现东亚与北大西洋特殊的气候关联,并发现长江中游未来的气候或许可以预测。目前,他正进一步研究石笋上的气温记录,试图结合降水记录,找出长江地区的气候变化规律。表示该年份雨水充沛推测》》》武汉或冬更冷夏更热不会出现大面积干旱未来五六年:传奇》》》觉察“异象” 获得奇石闻说溶洞滴水快非恒温指示有气候灾害通过研究这块会“说话”的石头,十几年来,胡超涌团队一步步揭开了长江中游地区气候变化特性。他认为,千百年来,长江中游地区的气候主要受北大西洋冰量、太阳活动、厄尔尼诺、拉尼娜等自然因素影响。上世纪70年代以来,包括武汉在内的长江中游地区,暴雨、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越来越频繁。从石笋上可以发现,包括武汉在内的长江中游地区,大致出现22年左右的一个干旱周期。“总体上看,武汉最近十几年相对于更早的时候来说,季节差是比较小的(冬夏反差小)。但如果按这个气候周期来变化,武汉未来五六年内可能会出现季节差变大的情况,比如冬天更冷,夏天更热。此外,还可能出现夏季高温超出正常,但冬季气温正常的情况,或者是相反,总之一年中总体季节差是变大了”。然而,季节差变大并不是坏事。胡超涌认为,这会在夏天为长江中游地区带来更多降水,至少不会出现去年洪湖、鄱阳湖那样的大面积干旱。“不过,造成气候变化的因素众多,还需要更长时间段的研究样本。同时,气候周期也不只22年这一个,需要进行累加研究。目前这些只是初步推测。”他补充道。这块会说话的石头是怎么找到的?胡超涌回忆,1997年,他的一位同事在清江从事水文地质工程调查,“他跟我说渔峡口镇有个和尚洞,水滴得很快,不像其他溶洞那样恒温。”当时,胡超涌正在各地寻找研究样品,包括树化石、珊瑚等,连棺材板都不放过,但都不满意。一听有“异象”,便决定前往探洞。“当地人都没怎么去过,因为正挨着江,得坐船过去……进去后发现,景致很普通,但有一片注满水的阶梯状石台很特别,旁边立着不少石笋。”经过一番筛查,他惊喜地找到这块身藏重大气候秘密的奇石,命名为和尚洞4号石笋。“其实我是半路出家,一开始没想到会搞这行”。胡超涌今年48岁,福建人。1980年,他进入武汉地质学院(现地大(武汉))就读,本科和硕士都是学的化学,后对气候灾害产生了兴趣,并考了地大(北京)的地质学博士。制图 刘岩解读》》》年层偏黄降水丰沛颜色亮白少雨干旱年层清晰,表示季节性强胡超涌说,颜色偏黄的年层,是降水丰沛的年份所沉积的,而颜色偏亮(白)的是干旱的产物。年层清晰的,表示季节性强(冬、夏反差大),年层欠清晰的表示季节性弱的年份。“石笋可以从滴水、土壤中记录宜昌长阳当地的气候信号,这基本上与长江地区的气候表现是一致的。所以,通过分析石笋,可以获得长江地区的古气候信息。”他说。通过一系列电子仪器分析,胡超涌从年层中获取了具体的降水等气候信息,并通过化学分析测出了其中的干旱年份。年层欠清晰表示季节性弱 标签:长江地区 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