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Deep Trekker的自动距离锁增强ROV定位》

  • 来源专题:深海资源开发
  • 编译者: 徐冰烨
  • 发布时间:2025-01-16
  • 距离锁是一种面向前方的接近传感器,旨在计算ROV与其前方目标表面之间的距离。这些数据在用户界面上实时显示,允许用户锁定固定距离,并在整个任务过程中自动保持与表面的距离。该传感器为用户提供了水下ROV导航的新精度水平,使其对需要长时间保持一致距离的任务特别有用。

    性能规范操作范围:保持0.5米至10米之间的固定距离。

    深度评级:支持高达300米深的水下检查,适用于具有挑战性的条件。

    检测能力:在离轴高达45度的平面上有效操作,在各种检查场景中提供多功能性。频率:为在500kHz CHIRP下运行而构建,在水下环境中提供一致、可靠的数据。

    设计考虑因素

    外部安装:紧凑轻便,阻力最小,确保与ROV系统无缝集成。

    固定方向:针对前瞻性使用进行了优化;不设计用于安装在旋转组件上或多角度操作。

    操作优势

    简化部署:与现有ROV系统快速直接集成,减少现场部署的设置时间。

    运动精度:提供稳定的导航,最大限度地减少检查期间的手动校正,并允许操作员专注于关键任务目标。

    耐用性和可靠性:专为在具有挑战性的水下条件下的连续运行而设计,确保在延长任务期间的可靠性能。

    距离锁旨在解决水下检查的具体挑战,提供结合了精度、可靠性和易用性的解决方案。其先进的能力使其成为进行水下检查的专业人士不可或缺的工具。

  • 原文来源:https://www.deeptrekker.com/news/easier-underwater-inspections-rov-distance-lock
相关报告
  • 《氢能,距离商业化还有多远?》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4-02-08
    • 打通氢能应用链,以碳中和为目标,以整体性的视角规划中国新的能源体系,在适宜布局氢能的区域、产业进行相应的投资。 氢能产业是未来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2023年以来,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氢能的应用领域正在不断拓展和创新,中国石化等公司主导的大型绿氢项目落地,绿氢正逐渐替代传统的灰氢,为钢铁、化工等行业的脱碳转型提供有力支持;燃料电池汽车进入放量提速期,宇通客车等公司迎来相关业务增长。当前我国氢能源迎来发展热潮,尽管相关产业发展晚于欧美日韩,但发展速度迅猛,在产业链布局方面已逐渐赶上西方国家。作为“电能替代”,氢能源应用范围可以覆盖交通出行、工业生产、能量转送、电网储能调配等领域,使氢能源行业有望成为能源转型支柱行业。 利好政策不断加持 产业发展离不开政策赋能,2024年伊始,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就联合发布《关于支持广州南沙放宽市场准入与加强监管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创建广州南沙粤港融合绿色低碳示范区,推进氢能等清洁能源利用。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指出,氢能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以科技自立自强为引领,我国将加强氢能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加快突破氢能核心技术和关键材料瓶颈,加速产业升级壮大,实现产业链良性循环和创新发展。践行创新驱动,促进氢能技术装备取得突破,加快培育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首次将“氨”作为重要储氢载体列入重点攻关方向,明确提出开展“氨氢储能”示范。 氢能产业政策由国家层面“自下往上”,地方政府也纷纷发力。根据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安徽省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到2025年,安徽省将初步实现氢能商业化推广应用,建成国内重要的氢能产业发展高地。《成都市优化能源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政策措施实施细则(试行)》提出对绿电制氢项目市区两级联动给予电费支持,并对加氢站建设运营给予最高1500万元补助。 作为全国重要的专用车生产基地,随州市委市政府按照“下好先手棋、抢占制高点、建设创新园、培育大产业”总体思路,明确发展氢能产业要依托新能智能专汽和零部件产业集群,以新能源商用车整车龙头引领,提升氢能商用车产业能级,以申报国家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城市群为契机,加快推进氢能商用车产业化。 随州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记杨明表示,随州致力于育强链主企业、建好氢能产业园、加快加氢站建设、构建场景闭环,并规划布局了占地160亩的氢能源产业园,为氢能源产业发展提供研发生产基地。同时,随州深挖新能源制氢资源禀赋,布局绿氢制取产业链。“在上游制氢环节,目前我国氢气主要来自灰氢,未来利用风光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绿氢)将成为发展趋势。随州是湖北风光电资源大市,截至2023年10月,随州新能源并网装机容量322.81万千瓦,占湖北新能源装机容量的10.42%。未来将充分利用风光电资源优势,推动国家能源集团实施制氢项目,打造华中地区绿氢产业高地。” 此外,随州借力氢气储运装备生产耦合条件,布局氢能装备产业链。随州多家企业拥有压力容器生产能力,全市危化品罐式车生产企业20余家,年产危化品罐式车1万余辆,占全国60%以上,相关零部件本地配套率高,具备批量生产储氢罐的储备能力,储氢瓶研发正在突破中。随州将高起点规划建设氢能产业园,以光伏绿氢制取、氢气储运、氢燃料电池、氢能商用车等项目为重点,“串珠成链”贯通氢能装备完整闭环,构建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 氢车上阵 在氢能落地和商业化模式中,氢能汽车已成为较为成熟的模式之一。在2022北京冬奥会上,示范叠加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项目更是让氢能成为燃料电池行业焦点。其中,作为北京大兴区重点引进的氢能高科技企业,英博新能源直接与车辆运营平台合作,在北京投放了一批30辆燃料电池客车,用以承接部分北京日常防疫任务和奥运会、残奥会的通勤保障工作。 作为“国家队”,国家电投集团为冬奥会服务投入了200辆氢腾大巴。氢能车的核心是氢能燃料电池发动机,负责这批氢腾大巴研发工作的大国工匠、氢燃料电池自主化技术先行者、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柴荣茂为了加快研制速度,在研制电池质子交换膜和碳纸的同时,第一时间组建发动机研制团队,跨界机械领域,开始双线推进。柴荣茂告诉《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冬奥会创造了有史以来几个第一:第一次逾千辆燃料电池汽车集中运行,第一次在大型国际赛会上大规模使用氢能燃料电池汽车作为主运力,第一次国产自主化技术和国际一流品牌在同一赛道竞争,第一次新能源汽车在严寒冬天野外场地进行长达数月(包括热身赛)的服务。” 湖北新楚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则凭借氢能转型,从濒临破产的绝境走上行业转型前沿,并于去年11月发布了全球首款正向研发的千公里续航气态氢能重卡。针对燃料电池商用车整车发展需要,新楚风新增加氢站、氢燃料发动机测试台架、焊装机器人等设施设备,具备了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研发、生产、验证能力。 根据中汽协统计,2022年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为688.7万辆,全年氢燃料电池汽车销量为3367辆,约占0.049%。2023年1—11月新能源汽车销量为830.4万辆,氢燃料电池汽车销量为3996辆,约占0.048%。造成这种现状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氢燃料电池的技术成熟度还不如锂电池,加之规模化程度不同,致使氢燃料电池成本当前高于锂电池成本。 相比于锂电池、镍氢电池等其他新能源电池,氢燃料电池具有氢储能能量密度高、零污染零排放、补给速度快、续航能力长、整车重量轻的优点。氢储量丰富,可从海水中开发。氢气热值大约是石油的3倍,产物却只有水,水可以再次分解氢。“氢燃料电池在使用寿命结束后,并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锂离子电池则含有很多重金属,如果回收不当,就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直接加氢耗时在5分钟左右,续航一般超过500公里,锂电池充电时间长,续航较短。在低温环境下,锂电池续航里程大打折扣,氢燃料电池则不受影响。”广州海珀特科技有限公司CMO段清泉说。相比于锂电池、镍氢电池等其他新能源电池,氢燃料电池具有氢储能能量密度高、零污染零排放、补给速度快、续航能力长、整车重量轻的优点。氢储量丰富,可从海水中开发。氢气热值大约是石油的3倍,产物却只有水,水可以再次分解氢。“氢燃料电池在使用寿命结束后,并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锂离子电池则含有很多重金属,如果回收不当,就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直接加氢耗时在5分钟左右,续航一般超过500公里,锂电池充电时间长,续航较短。在低温环境下,锂电池续航里程大打折扣,氢燃料电池则不受影响。”广州海珀特科技有限公司CMO段清泉说。 由此,加之技术的进步以及燃料电池关键卡脖子的“八大件”(电堆、膜电极、双极板、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碳纸、空气压缩机、氢气循环系统)都有补贴等政策的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将在交通运输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柴茂荣建议,我国应该加快放开乘用车市场,通过规模化降成本和技术迭代,提高安全性、可靠性,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只有把乘用车发展起来,量才能上去,成本才能降下来。燃料电池汽车,乘用车是绕不开的路,因为它具备了电动车的电子化和燃油车的逆变器,等于前面是电动车,后面是燃油车,是这样一套装置,所以它具备燃油车的高安全性、低成本和加‘氢’速度快的优点,又有电动车的可靠性和长寿命、高环境适应性这些条件,从零下40℃到零上60℃,整个工作范围非常广,而且加速、启动非常快,这就是最大的特点。”同时他指出,我国交通前景将以重卡、公交为突破口,建立“柴”改“氢”的工业示范,布局加氢站,扩大氢能的利用规模,逐步拓展到乘用车领域,而且在船舶方面要开发新用途。 段清泉分析称,在面向全生命周期TVO最大化的前提下,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将坚持“宜电则电、宜氢则氢”场景原则,燃料电池和动力电池路线将会在商用车领域共存,但产值最大的公路物流,特别是高速、重载和长运距的公路干线物流是氢燃料电池绝对优势应用场景。“在2026年前以政策主导推动为主,2027—2030年政策和市场共同驱动,2030年后全面进入市场化驱动。保守估计在2030年,氢能车年销量突破8万台,保有量突破40万台;乐观估计在2030年,年销量突破40万台,保有量突破100万台。” 氢能未来可期 虽然氢能离大规模产业化尚有一定距离,但其行业发展、尤其是系统应用方面呈现出令人振奋的趋势。在小型交通设备的产业化应用上,广东蓝轩氢能科技有限公司近日实现了重大突破,成功研发了全球首例400w水冷型氢能两轮车。据悉,该车单次续航突破120公里,核心系统运行寿命突破1.5万瓦时,相关性能指标均达行业领先水平,可实现零碳排放,且比锂电更安全环保,比风冷氢能技术更稳定持久。这项国内领先技术成果已进入量产准备。与此同时,可用于快递等行业的蓝轩水冷型氢能三轮车也已研发成功。该系列产品的技术特点与产业化前景得到柴茂荣先生的高度赞誉。 根据《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到2025年,我国将形成较为完善的氢能产业发展制度政策环境,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基本掌握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初步建立较为完整的供应链和产业体系。氢能示范应用取得明显成效,清洁能源制氢及氢能储运技术取得较大进展,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初步建立以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就近利用为主的氢能供应体系。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万~20万吨/年,成为新增氢能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二氧化碳减排 100万~200万吨/年。 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产业布局合理有序,可再生能源制氢广泛应用,有力支撑碳达峰目标实现。到2035年,形成氢能产业体系,构建涵盖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的多元氢能应用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明显提升,对能源绿色转型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如何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柴茂荣认为,中国氢能发展的第一步是在10年到15年内把氢的应用链打通,提高氢能利用的经济性。第二步是把减碳作为目标,再用10年至15年的时间投资研发可再生电力制氢、热解制氢、光催化制氢等绿氢制取技术,降低这些技术路线的成本。第三步是以碳中和为目标,以整体性的视角规划中国新的能源体系,在适宜布局氢能的区域、产业进行相应的投资。“目前中国在氢能普及度上落后于日本、德国,未来衡量中国氢能是否普及的标志就是看氢能乘用车是否获得较大的市场,原因在于氢能车续航距离远,氢的成本将比油低。”柴茂荣预测,2060年前后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将比当前增加20%至30%,届时除电力外,氢能、热能也会是主要的能源供应来源。 段清泉分析称,氢能实现商业化的关键,从上游制氢来看,随着技术发展,绿氢成本逐步降低,有望突破氢能产业化的关键环节;从中游储运氢来看,需进一步推动产业化、技术革新,降低成本;从下游氢能应用来看,应推动在交通、工业、发电等领域的应用。 来源:《小康》· 中国小康网
  • 《虚拟与增强现实的超透镜实现RGB消色差对焦》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1-02-07
    • 由美国哈佛大学、波士顿大学及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人员合作设计了一种无色无像差的超透镜可以为虚拟现实实现RGB消色差对焦 。这项研究发表在《Science advance》。 图1,在2英寸的玻璃晶片(左)上制作的金属片和通过压电管(右)安装的扫描光纤。光纤尖端位于金属透镜的焦距内。光沿着光纤传输并从扫描光纤尖端发出,在扫描光纤尖端形成显示图案 尽管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消费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有一个组件仍然停滞不前:光学镜头。与电子设备不同的是,电子设备在过去的几年里变得越来越小,效率也越来越高,而如今光学透镜的设计和基本物理在大约3000年里并没有太大变化。这一挑战已经成为下一代光学系统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发展的瓶颈。随着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正在迅速发展,但是它们的大规模普及将需要具有小像差,结构紧凑、重量轻且具有成本效益的光学组件。 2018年,卡帕索的团队开发出了无色、无像差的金属透镜,可以覆盖整个可见光光谱。这是一种通过局部设计亚原子的波导模式(或共振模式)以补偿色散来实现较宽带宽的消色差金属透镜。 然而,由于用亚原子可获得的有限的群延迟,这种消色元的直径尺寸为几十微米,对于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系统来说太小了,从而限制了它们的实际应用。 在哈佛大学约翰?A?保尔森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SEAS),由罗伯特?L?华莱士(Robert L.Wallace)应用物理学教授和文顿?海耶斯(Vinton Hayes)电气工程高级研究员费德里科?卡帕索(Federico Capasso)领导的研究团队,一直在开发下一代透镜,通过使用纳米结构聚焦光的简单平坦表面取代笨重的曲面透镜,有望打开这一瓶颈。他们已经开发了一种两毫米,高NA,亚微米级薄的消色差金属透镜,它可以聚焦RGB(红、蓝、绿)色而不产生像差,并开发了一种用于虚拟和增强现实应用的微型显示器。 像以前的超透镜(metalenses)一样,这种透镜使用二氧化钛纳米鳍阵列来均匀聚焦光的波长并消除色差。通过设计这些纳米阵列的形状和图案,利用来自多个区域的光的相长干涉和色散工程实现了原色的衍射极限消色差聚焦,可以控制红光、绿光和蓝光的焦距。研究人员为了说明这种方法的潜力,将这种镜头整合到虚拟现实系统中,他们演示了基于家用光纤扫描近眼显示器的虚拟现实系统,这是一种基于RGB消色差金属元素的VR平台,VR如下图所示: 图2,(A)顶部,VR模式的示意图。 底部,显示其工作原理的剖视图。 FML是金属元素的焦距,L(约7 cm)是眼睛缓解距离。 (B)近眼纤维扫描显示器的示意图。 (C)在λ= 548 nm的绿光照明下使用无源显示器进行VR成像的结果。 比例尺,20μm。 (D)(C)的放大图。 屏蔽图案内的点模拟像素颗粒,其直径为1300 nm并且可以清楚地分辨。比例尺,10μm 这种显示器的设计灵感来自基于光纤扫描的内窥镜生物成像技术,它使用光纤穿过压电管。当一个电压被施加到电子管上时,光纤尖端会左右上下扫描显示图案,形成一个小型化的显示器。设计的NA = 0.7的RGB消色差金属离子由681个使用TiO2偏原子的区域组成。每个单独的区域都被设计为对470至670 nm范围内的可见光进行消色差聚焦,并且每个区域中的亚原子的群延迟分别为2和4 fs。优化区域边界处的相位不连续性,以将设计波长488、532和658 nm聚焦在相同的焦距下。 该显示器具有高分辨率、高亮度、高动态范围、宽色域等特点。消色差金属透镜放置在眼球的前面,显示器放置在金属透镜的焦平面内。 显示器上显示的图像被金属元素放大,并通过目镜晶体聚焦到视网膜上,并形成远距离出现的虚像。对于人眼来说,图像以AR模式显示为风景的一部分,与我们的实际眼睛有一定距离。在实验中,他们使用了筒镜来模拟眼透镜晶体,并使用了CMOS相机来模拟视网膜。该研究展示了元光学平台如何帮助解决当前虚拟现实技术的瓶颈,并有可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使用。 色散和区域干扰的共同设计开创了金属元素设计的新范式,它代表了正向和反向设计方法的结合。 他们已经展示了一种通向大而薄的透镜的路径,该透镜可以通过工程化偏原子的分散并控制每个位置的相长干涉,同时实现多波长衍射受限的高NA消色差聚焦。 这项工作中展示的元光学为未来的VR / AR应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卡帕索说:“这种最先进的镜头为新型虚拟现实平台开辟了一条道路,并克服了阻碍新型光学设备发展的瓶颈。”。这是迄今为止最大的RGB消色差金属透镜,证明了这些透镜可以放大到厘米大小,批量生产,并集成到商业平台中。 下一步,该团队的目标是进一步扩大镜头的规模,使其与当前大规模制造技术兼容,以低成本进行大规模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