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球矿业自动化市场规模42亿美元,传感器与激光雷达、地表采矿及矿物开采领域主导增长》

  • 来源专题:关键矿产与绿色冶金
  • 编译者: 欧冬智
  • 发布时间:2025-05-06
  • 矿业自动化市场正因对提高安全性、提升生产力和降低成本的需求增长而迅速发展。随着对危险环境中工人安全的担忧增加,自主设备和远程操作技术的采用率不断提升。此外,为提高产量和减少操作停机时间,自动化系统如自主卡车、钻探和机器人设备的投资也在增加。技术进步,特别是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实时数据分析,进一步支持这一转变。同时,优化资源提取和遵守环境法规的压力也推动了精确自动化采矿过程的需求。 根据Allied Market Research的报告,2024年矿业自动化市场价值为42亿美元,预计到2034年将达到83亿美元,从2025年到2034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7.1%。该报告涵盖了传感器和LiDAR系统、GPS和GNSS模块、工业相机和视觉系统、连接和通信系统等技术。 主要增长驱动因素包括对操作效率、工人安全的需求增加,以及在危险环境中减少人工干预的需求。此外,地下采矿的增长预计在预测期内为市场提供有利可图的机会。
  • 原文来源:https://www.prnewswire.com/news-releases/mining-automation-market-to-reach-8-3-billion-globally-by-2034-at-7-1-cagr-allied-market-research-302445952.html
相关报告
  • 《到2024年,全球复合材料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308亿美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4-09
    • 据Grand View Research Inc.的一份报告显示,到2024年,全球复合材料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308亿美元,并在预测期内以7.8%的年均复合率继续增长。2019年及以后,复合材料行业的发展趋势如何?由美国多家调研机构撰写的《2019美国复合材料行业报告》最近新鲜出炉,我们为大家带来该报告的内容摘要: 复合材料行业正享受着连续第九年的增长,在众多垂直领域都有许多机遇。作为主要的增强材料,玻璃纤维正在帮助推动这一机会。 2018年全球玻璃纤维产能为109亿英镑,目前利用率为91%。随着几家主要玻璃纤维生产商在世界各地新建工厂,玻璃纤维工厂的产能将在2019年有所增加。 欧文斯科宁正在扩大其在法国尚贝里的玻璃纤维生产厂的产能,这将帮助该公司满足欧洲对热塑性塑料日益增长的需求。其他扩大产能的玻璃纤维供应商包括中国巨石和日本NEG。中国巨石正在埃及建设一座20万吨产能的工厂,并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建立了一座产能为8万吨的工厂。日本NEG则收购了美国PPG的玻璃纤维业务,扩大了在美国的业务。 随着越来越多的原始设备制造商使用复合材料,玻璃钢的未来看起来很有希望。在许多应用领域——混凝土加强筋、窗框型材、电线杆、钢板弹簧等——复合材料的使用率还不到1%。对技术和创新的投资将有助于复合材料市场在此类应用中的显著增长。但这将需要开发颠覆性技术、行业公司之间的重大合作、重新设计价值链以及销售复合材料和最终用途产品的新方法。 复合材料行业是一个复杂的、知识密集型的行业,拥有数百种原材料产品组合和数千种应用。因此,行业需要根据协同效应、能力大小、创新潜力、机会可行、竞争强度、利润潜力、可持续性等因素,识别并优先考虑一些大宗用途的应用,以推动增长。运输、建筑、管道和储罐是美国复合材料工业的三大组成部分,占总使用量的69%。 总体而言,玻璃纤维行业有很大的增长潜力,因为它目前只占了整个结构材料市场的一小部分。 为了获得相对于传统材料的竞争优势,行业需要专注于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对工程师和设计师进行培训,让他们了解复合材料在土木工程、汽车、管道和储罐等大批量市场中的优势。 通过处理复合材料的维修和回收问题,发展类似钢铁和铝的从摇篮到坟墓的基础设施。 为大批量市场开发成熟的先进制造工艺,以1到2分钟为周期。降低材料和零件成本,使复合材料零件具有与钢铁和铝零件的竞争力。发展颠覆性技术,在生命周期和性能方面获得竞争优势。 碳纤维市场继续以每年10%到15%的速度增长。2018年,全球碳纤维需求量约为85000公吨。去年的增长是由航空航天项目、风电叶片和各种工业应用中碳纤维使用量的增量增长带动的。 在可预见的未来,预计这一产业将保持该增长速度。其中,航空航天和风电叶片的应用各占市场的五分之一左右,而汽车和体育用品占据市场的六分之一左右。剩余的25%到30%的市场包括各种各样的应用:注塑塑料、压力容器、建筑和基础设施加固、工具、海洋、石油和天然气。随着更多应用和程序投入生产,所有细分市场都在增长。 碳纤维生产的行业能力正在收紧。工业铭牌容量(额定产能)可能为14万公吨,但考虑到生产产品的组合和品种以及工艺固有的击倒效应,有效工业净容量仅为10万公吨左右。因此,我们目前看到,无论是长期生产商还是新进入场的参与者,都有几家新工厂和产能扩张正在进行。 中国是新进的参与者,占世界碳纤维需求的20%到25%,而且中国也有追赶的能力和空间:中国生产商拥有世界铭牌产能的12%到15%,但生产的碳纤维不到世界碳纤维的5%。中国公司有充分的资源来实现更多的自我发展目标。预计2019-2020年碳纤维需求将突破10万吨,且预计产能还将增加。 在任何应用中,对碳纤维增强塑料CFRP的接受与否将取决于技术条件和经济效益。在大多数应用中,碳纤维的主要技术优势来自于材料的高强度重量性能,从而降低了重量结构。 所有最终用途的细分市场都显示出巨大的增长潜力。航空航天、风电叶片、体育用品和模塑料都是很好的最终用途,随着越来越多的项目被设计成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它们将继续保持增长。压力容器(用于压缩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氢气等)以及建筑和基础设施应用是较新的最终用途,随着其效益和施工方法的进一步开拓,增长潜力巨大。 汽车应用具有最高的市场潜力。由于大规模生产应用的采用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碳纤维的成本和碳纤维增强塑料零部件的制造成本预计都将下降,因此碳纤维在汽车应用中的机会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大批量生产将导致更低的成本和更大的接受度。 美国的经济增长是通过基础设施投资实现的,但资金缺口已经形成,威胁到未来的增长和增长速度。在未来10年里,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SCE)预计收入和需求之间的资金缺口将达1.4万亿美元,如果不能大幅缩小资金缺口,将导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损失3.9万亿美元,就业机会减少250万人;由于基础设施薄弱,每家每年将花费3400美元。 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产品和相关系统可以有效地修复或改造美国正在使用的基础设施,而更换成本仅为原成本的一小部分。特别是在高腐蚀地区,与传统建筑材料相比,它们可以带来更经济的替换。 碳纤维生产的行业能力正在收紧。工业铭牌容量(额定产能)可能为14万公吨,但考虑到生产产品的组合和品种以及工艺固有的击倒效应,有效工业净容量仅为10万公吨左右。因此,我们目前看到,无论是长期生产商还是新进入场的参与者,都有几家新工厂和产能扩张正在进行。 中国是新进的参与者,占世界碳纤维需求的20%到25%,而且中国也有追赶的能力和空间:中国生产商拥有世界铭牌产能的12%到15%,但生产的碳纤维不到世界碳纤维的5%。中国公司有充分的资源来实现更多的自我发展目标。预计2019-2020年碳纤维需求将突破10万吨,且预计产能还将增加。 在任何应用中,对碳纤维增强塑料CFRP的接受与否将取决于技术条件和经济效益。在大多数应用中,碳纤维的主要技术优势来自于材料的高强度重量性能,从而降低了重量结构。 所有最终用途的细分市场都显示出巨大的增长潜力。航空航天、风电叶片、体育用品和模塑料都是很好的最终用途,随着越来越多的项目被设计成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它们将继续保持增长。压力容器(用于压缩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氢气等)以及建筑和基础设施应用是较新的最终用途,随着其效益和施工方法的进一步开拓,增长潜力巨大。 汽车应用具有最高的市场潜力。由于大规模生产应用的采用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碳纤维的成本和碳纤维增强塑料零部件的制造成本预计都将下降,因此碳纤维在汽车应用中的机会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大批量生产将导致更低的成本和更大的接受度。 美国的经济增长是通过基础设施投资实现的,但资金缺口已经形成,威胁到未来的增长和增长速度。在未来10年里,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SCE)预计收入和需求之间的资金缺口将达1.4万亿美元,如果不能大幅缩小资金缺口,将导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损失3.9万亿美元,就业机会减少250万人;由于基础设施薄弱,每家每年将花费3400美元。 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产品和相关系统可以有效地修复或改造美国正在使用的基础设施,而更换成本仅为原成本的一小部分。特别是在高腐蚀地区,与传统建筑材料相比,它们可以带来更经济的替换。 汽车新技术的出现也将影响到该行业未来对复合材料的需求。目前,电动动力总成和自动驾驶汽车对汽车材料的影响目前是争论的焦点。电动车辆具有必须封闭的大型电池,以提供对环境和路面的保护。无人驾驶汽车将改变人们与汽车互动的方式,并为车的内部功能创造新的需求和愿望。对于复合材料而言,这些技术变化的时间和规模,将决定它们是短期还是长期具有吸引力的机会。 复合材料在汽车行业的市场份额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短期内,对轻量级结构的需求将推动复合材料的新应用,以帮助满足日益增长的监管障碍。 欧洲的复合材料工业连续第六年增长,与前一年相比增长了2%,估计总产量为114万公吨。同过去几年一样,欧洲生产的玻璃钢数量反映了在各个市场部门观察到的趋势。主要用于汽车工业的热塑性塑料的生产,总体上仍比大多数热固性材料的生产增长更为强劲。 尽管欧洲的玻璃钢产量持续增长,但其产量仍落后于全球平均的市场趋势。特别是在亚洲和美国,近年来的产量一直在以超过2%的速度增长。 一项按国家分类的分析突出了欧洲内部的各种趋势。区域市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需要进行单独的分析。例如,德国的玻璃钢加工十分注重运输部门和电子/电子工业。相比之下,土耳其的基础设施市场正在蓬勃发展,而挪威和瑞典的石油和天然气行业则表现强劲。 从积极的方面看,所审查的任何欧洲区域的生产都没有下降。西班牙、葡萄牙、法国和意大利等南欧国家今年的经济增长率均高于平均水平。2012年以来,西班牙、葡萄牙产量明显稳定,近期呈上升趋势。德国仍是欧洲复合材料的领导者,2018年的总产量为22.9万吨。 东欧国家的市场增长率高于平均水平2.5%。在比荷卢三国(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斯堪的纳维亚、奥地利和瑞士,报告的水平保持不变,因此低于平均水平。英国和爱尔兰的产量仅增长了1.3%。 除了用于系列生产的既定材料(如SMC/BMC和热塑性塑料)外,既定的连续工艺(如拉挤)也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不同的细分市场也为提高玻璃钢产量带来了希望。GFRP在天线结构和建筑覆层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复合材料已经在日益增长的航空航天领域的轻质建筑概念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能源部门也在扩张,近年来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一趋势将持续多年。 由于GFRP和其他复合材料的通用性和与其他材料结合的非凡适用性,它们在许多应用中具有突出的潜力。然而,对这些材料的认识仍然十分有限,决策者无法广泛考虑这些材料。这种情况必须改变,因为组合通常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如果不是更好的话。如果客户能够重新评估这些材料和复合材料是否符合标准/规范,那么未来几年欧洲市场的增长速度将比以往更快。 中国占全球建筑总量的一半以上,这是复合材料的主要推动力。过去10年,快速增长的汽车、铁路、建筑和风能行业对先进材料的巨大需求,彻底改变了中国复合材料行业。在原材料、夹层芯材及辅助材料、制造工艺、模具、设计技术及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中国的玻璃钢工业直到1995年左右才开始起步,而美国的复合材料工业早在二十世纪70年代初就已全面发展起来。在过去20年的快速发展中,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玻璃纤维生产国和供应国。今天,中国玻璃纤维复合材料行业的市场规模是美国的两倍。中国利用玻璃钢的主要垂直领域包括电力、交通、建筑、水处理、风能和化工。 玻璃纤维产能已达385万吨,其中中国巨石、泰山玻纤、重庆国际复合材料占60%以上。中国有近5000家复合材料生产企业,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年出货量462万吨。 中国工业对碳纤维的研究、开发和商业化落后工业化国家约35年,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2000年,中国政府和行业开始投资碳纤维的生产。在2017年,只有7家公司能够每年生产1000吨以上的碳纤维来满足中国国内市场的需求。中国碳纤维工业在数量、质量、性能、应用等方面与工业化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目前,中国的CFRP复合材料在体育休闲产品和一般工业(如风能、汽车、交通和建筑)上的消耗量几乎相当。 尽管市场起步较晚,但2017年中国碳纤维产量与进口碳纤维一起达到了5700吨的出货量,能够满足国内23487吨的市场需求。未来看上去很光明,中国拥有最大的聚丙烯腈(PAN)纤维的生产量,这将使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及复合材料行业在未来十年继续扩大。 中国复合材料行业的发展,市场渗透率的显著提高,为海外企业提供了巨大的机遇。以中国风能市场为例:在过去10年里,中国风电行业以平均每年41%的速度增长,到2017年,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88亿千瓦。该行业的目标是到2020年总装机容量达到2亿千瓦,其中海上装机容量为3000万千瓦。所有主要的风能公司在中国都有业务,包括维斯塔斯、通用电气、西门子Gamesa和LM风电。 中国复合材料行业预计两年后将迎来一个转折点,届时国内碳纤维产量将超过进口数量。多家公司将拥有高性能级碳纤维(T700/T800/T1000)生产线,并计划应对技术挑战,确保国内产品与进口产品竞争。 为促进复合材料的广泛应用,中国复合材料产业正在研究低成本设计制造技术、结构多功能集成技术、环保材料、修复改造技术、循环利用技术。随着复合材料的优势得到更广泛的传播,特别是在下游终端用户中,该行业也将从中受益。此外,自动化生产、现代化管理和规模化生产,加上严格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以及各种市场的不断扩大,必将使中国复合材料工业在未来十年以每年两位数的速度增长。
  • 《激光雷达年终盘点:2021是重要的开局之年》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2-02-11
    • 对于激光雷达而言,2021年无疑是开启量产的关键之年。 这一年,在以蔚小理为代表的新造车品牌的引领下,众多车企纷纷宣布将在下一代量产车上搭载激光雷达,来提升新车的智能化水平。且根据各大车企的规划,这些新车很大一部分将于今年正式量产上市。这意味着,2022年有望真正成为激光雷达的量产大年。 车企争相发布上车计划,激光雷达进入量产倒计时 回顾2021年整车厂的激光雷达量产之争,最早始于蔚来。 2021年1月9日,蔚来正式发布首款轿车ET7,该车应用了最新的蔚来自动驾驶技术NAD,其超感系统Aquila配备了33个高性能感知硬件,包括11个800万像素高清摄像头、1个超远距离高精度激光雷达,以及5个毫米波雷达,12个超声波传感器。 其中激光雷达由Innovusion(图达通)与均联智行合作开发,等效300线,水平视角120°FOV,500米超远探测距离,据称是当时全球看得最远的量产激光雷达,且具备动态聚焦的凝视功能,能够更好得追踪车辆和行人。根据蔚来的规划,该车于2022年1月20日正式开启锁单,将在3月28日开启交付。 4月14日,小鹏汽车旗下第三款产品小鹏P5正式发布,新车亦搭载了激光雷达,来自于大疆孵化的Livox览沃科技。据了解,Livox基于浩界Horiz车规级激光雷达平台为小鹏汽车进行了一系列定制化开发,最终提供的车规级量产版本等效144线,探测距离达到150米,横向FOV达到了120°。小鹏汽车XPILOT自动驾驶辅助系统配合激光雷达后,可在高速公路、城区道路等场景下实现远处障碍物的超前检测,更快检测出远处路面上诸如行人、自行车、雪糕桶等细小目标物体。目前,该车已于2021年9月正式上市。 同样在上海车展期间,由华为和ARCFOX极狐发布的联名款新车——极狐阿尔法S 华为HI版在极狐和华为展台亮相,新车最大的看点之一也是配置了激光雷达,并且是3颗来自华为的96线车规级激光雷达。不仅如此,该车还搭载了6个毫米波雷达,12个摄像头,13个超声波雷达,同时拥有算力可达400Tops的华为自研芯片,可达到华为最高阶自动驾驶水平。 4月29日,FF官宣Velodyne为FF 91激光雷达独家供应商。Velodyne将为FF配套Velarray H800固态激光雷达传感器,赋能FF 91的自动驾驶系统,该系统旨在提供一套全面的以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和停车为主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Velarray H800具有远距离感知能力和宽广的视野,同时配备安全导航和防撞预警等功能,专为辅助驾驶系统和自动驾驶应用的用户情境而设计。该产品采用了Velodyne突破性的专有微激光雷达阵列架构(MLA),可嵌入式设计使得产品能无缝地安装在车辆挡风玻璃后面。 6月,据相关媒体报道称,沃尔沃XC90纯电动版将于2022年正式亮相,也会标配激光雷达和自动驾驶运算平台。其中激光雷达将由自动驾驶汽车传感器公司Luminar提供,Luminar同时也是上汽、大众、通用等的合作伙伴,比如上汽飞凡汽车的非凡R7,所搭载的激光雷达也是由Luminar提供。 10月22日,威马汽车第一款轿车产品“威马M7”正式发布。为打造威马首个全场景智能移动空间,M7搭载了一系列的智能硬件,包含了32颗智能驾驶感知硬件,3颗自主变焦高精超视固态激光雷达,水平探测范围可达330°,同时配备了7颗800万像素高清摄像头,最远探测距离超过600米,接近4K级像素成像能力,可实时构建周边环境。 11月15日,长城汽车旗下高端品牌沙龙汽车官宣称,旗下首款车型将搭载4颗激光雷达,实现激光全视角覆盖。随后的11月19日,沙龙品牌首款车型“机甲龙”首发,据沙龙智行CEO文飞介绍,新车除全球首搭4颗激光雷达,还会采用华为MDC自动驾驶芯片,同时配备二套华为智能驾驶计算平台,算力高达400TOPS。 此外,理想、哪吒、高合、路特斯、WEY、广汽埃安、上汽智己、长安阿维塔等品牌也都宣布了激光雷达量产计划。据盖世汽车不完全统计,仅今年就至少有15款以上搭载了激光雷达的新车上市,就时间来看,这些新车型很多都将于2022年正式量产。 激光雷达需求爆发,技术已经发展到哪一步了? 伴随着激光雷达的规模化应用,相关的技术提供商也在持续推进技术迭代,以更好地应对市场需求。 在CES 2021上,速腾聚创向全球受众揭晓并展示了车规级MEMS固态激光雷达RS-LiDAR-M1的SOP版本。作为一款嵌入前装量产车的激光雷达,M1厚度仅45mm,深度108mm,宽度110mm,最远探测可达200m,150m@10%反射率,可以准确稳定识别处于150米外的黑色车辆(车牌与车灯同时用黑布盖住)。 不仅如此,2021年6月,速腾聚创还在新版RS-LiDAR-M1中正式上线了“凝视”功能,该功能可以动态调整ROI (Region of Interest)区域,同时可以动态调整分辨率,将ROI区域内分辨率翻倍再翻倍达到等效于一维扫描数百上千线的感知能力,从而基于不同的路况下环境感知重点作出优化,尤其是激光雷达对远距离障碍物感知能力。 该产品已于2021年6月正式启动车规量产交付,截至 2021 年底,共计获得 40 余款车型定点订单,包括威马M7、小鹏G9、广汽 Aion LX Plus 、智己LS7等。 4月,Innoviz宣布推出新的高性能激光雷达传感器InnovizTwo。与InnovizOne相比,新一代传感器的性能提高了30倍,成本降低了70%,该公司称其可用于所有车型。基于前几代的InnovizPro和InnovizOne,新的InnovizTwo 905nm激光雷达运用了Innoviz大量的专有技术,可实现300米的探测距离,并检测到220米以外反射率为10%的小型黑色物体,分辨率为0.07x0.05。Innoviz预计,该产品将于2022年开始量产,于2023为OEM汽车项目提供服务。 同月,一径科技携最新产品-固态激光雷达ML-Xs亮相上海国际车展。据悉,本次推出的ML-Xs新品是一款前向长距MEMS激光雷达,采用的是MEMS微振镜+1550nm 光纤激光器的方案,同时采用自研的接收及ASIC芯片,视场角可达120°X25°,等效约200线, ~0.1°角分辨率。未来将主要面向ADAS以及L4+,为自动驾驶车辆的安全出行保驾护航。 同期,镭神智能重磅全球首发了其车规混合固态激光雷达CH128X,该产品基于高线束混合固态激光雷达小型化技术的突破,不仅拥有测距远、视场宽、分辨率高的卓越性能,而且整机尺寸大大缩小。其中,CH128X1整机尺寸仅118x90x75mm,窗口片尺寸更是仅85.3x66.8mm,更适合嵌入车头进气栅位置,兼顾整车设计美观的要求;而CH128X2尺寸更进一步缩小,高度仅仅45mm,更适用于把激光雷达嵌入车顶的主机厂客户。 8月13日,禾赛科技正式公布面向ADAS前装量产的长距混合固态激光雷达——AT128。通过芯片化128通道的固态电子扫描,AT128实现了“真128线”的结构化扫描,包括点云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完整视场角无拼接均匀分布。在探测距离上,AT128不仅具备200米@10%的测距能力,而且最远地面线可以达到70米。凭借该产品,自6月份以来,禾赛科技已经和至少13家OEM及自动驾驶研发企业达成了合作,包括理想汽车、文远知行、集度、爱驰汽车、新石器、主线科技、轻舟智航、华人运通等,以打造成熟的自动驾驶生态圈。 11月23日,法雷奥在其全球线上直播发布会上正式发布其第三代扫描激光雷达(LiDAR),该产品将于2024年投放市场。据了解,法雷奥第三代激光雷达在探测距离、分辨率、帧率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提升,能以每秒450万像素和25帧的速度重建车辆周围环境,并实时生成3D图像。和上一代产品相比,分辨率提高了12倍,探测距离增加了3倍,视角扩大了2.5倍。 整体来看,混合固态激光雷达作为激光雷达从机械式向纯固态演进的一种过渡产品,由于相较于纯固态激光雷达技术更成熟,机械式激光雷达成本更低同时可靠性更高,正成为当前主流的激光雷达量产方案。但长远考虑,全固态式激光雷达因为体积小、成本更低,被认为是市场的未来趋势。 资本密集涌入,激光雷达仍是投资热土 激光雷达大规模上车背后,资本也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国内全年与激光雷达相关的融资事件合计25起,金额超140亿元,车载激光雷达共收获近38亿元的资金。 2021年初,均胜电子发布消息称,已于近日完成对激光雷达制造商Innovusion的战略投资,并将通过子公司均联智行与图达通开展合作,为蔚来汽车近期发布的首款轿车ET7提供超远距离高精度激光雷达。 6月18日,一径科技宣布完成数亿元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英特尔资本和创新工场分别领投B1轮和B2轮,由华兴资本担任本轮融资独家财务顾问。据悉,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一径科技常熟工厂产线生产自动化及产能提升的实现,加大产品及核心芯片研发投入,加速长距等新产品的相应开发,进一步推动乘用车前装量产。同时一径科技也将加大全系列产品的市场推广。 7月底,镭神智能宣布完成近3亿元C轮融资,领投方包括春阳资本和徐州政府引导基金,同时参与本轮融资的还有国联通宝、投控东海、正奇控股、招商证券投资、弘湾资本、隽赐投资、奇思资本等,其中红岩投资担任本次融资的财务顾问。至此,镭神智能已累计完成4轮融资。 本次融资将主要用于镭神智能车规混合固态激光雷达的研发和产业化以及市场拓展,筹建专门用于车规产品生产的产能达50万台的徐州生产基地及其全自动化产线,持续加强和提升基于汽车前装行业应用的多传感器融合感知算法研发能力,自研核心驱动集成芯片和接收端集成芯片,以及下一代战略产品——人眼安全的1550nm光纤激光雷达及核心高功率光纤元器件的研发布局,从研产销全面打造车规激光雷达产品方案体系。 8月13日,激光雷达制造商Innovusion宣布获得6600万美元B+轮融资。此前,Innovusion曾于5月完成6400万美元B轮融资,这意味着截至目前Innovusion B轮融资总额已达1.3亿美元。Innovusion此次新获融资由国泰君安国际私募股权基金领投,顺为资本跟投,原有投资人蔚来资本、淡马锡和斯道资本也参与了本轮投资。融资将主要用于力挺面向前装量产的蔚来ET7激光雷达的大规模量产交付,以及Innovusion持续关注与投入的技术自研创新项目。 9月中旬,探维科技宣布完成1亿元A轮融资,由聚卓资本和嘉益基金联合领投,颢腾亚洲、宏升投资跟投。本轮融资主要用于建设车规级的激光雷达生产基地与测试标定中心,以及新产品线研发团队的建设。据悉,探维科技已经开始在苏州投资建设车规级的激光雷达生产基地与测试标定中心,面积规模3000平,一期规划年产能达10万台,以全面加速推进车载固态激光雷达的量产与交付。 11月16日,禾赛科技宣布获得来自小米产投7千万美金的追加融资,加上之前官宣的超3亿美金融资,至此禾赛D轮融资总额已超过3.7亿美元。本轮领投方包括小米集团、高瓴创投、美团和CPE等,所获资金将用于支持面向前装量产的混合固态激光雷达的大规模量产交付、禾赛麦克斯韦智能制造中心的建设,以及车规级高性能激光雷达芯片的研发。 从融资轮次来看,随着头部企业技术成熟度不断提升,目前激光雷达领域B轮及以后的融资事件正不断增多。而伴随着这些新资本的涌入,正为激光雷达的规模化应用提供更多动力。据 Frost&Sullivan 预测,2025 年全球激光雷达市场规模将达 135.4 亿美元,其中高级辅助驾驶、无人驾驶、车联网和服务机器人领域分别占激光雷达市场总规模的 34.64%、26.30%、33.81%和 5.26%,仅中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将达到 43.1 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