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 揭开线粒体质量控制及线粒体DNA水平调控新机制》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6-15
  • 2024年6月7日,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Cell 上发表了题为MTFP1 controls mitochondrial fusion to regulate inner membrane quality control and maintain mtDNA levels 的研究论文。

    线粒体形成一个动态且相互连接的网络,会发生分裂(fission)和融合(fusion)事件。这种平衡的形态转换,从分裂的线粒体到相互连接的线粒体,不仅有助于确保线粒体功能,还可以通过适应细胞代谢状态来响应细胞需求,调整网络。精细调控线粒体动态对于维持线粒体DNA(mtDNA)水平和进行线粒体质量控制都是必需的。线粒体分裂将受损的线粒体区域分割成小线粒体(small mitochondria),以便通过细胞自噬进行降解。根据损伤的来源和严重程度,分裂的线粒体还可能与健康的线粒体重新融合,以减轻功能障碍。然而,如果损伤已不可逆转,那些小线粒体就需要被排除出网络以进行降解。

    之前有研究显示,这些有缺陷的线粒体区域的分裂发生在线粒体的外周,但目前尚不清楚是否存在专门的线粒体内膜(IMM)质量控制机制,此外,在通过外周分裂分离前后,改变的IMM亚结构域是如何从健康的和融合的网络中分离和排除的,也仍不清楚。线粒体分裂蛋白1(MTFP1)是一种线粒体内膜(IMM)膜蛋白,此前被认为是作用于1DRP1上游的促分裂因子,将分裂过程与驱动细胞命运决定的多种关键同路耦合在一起,例如mTORC1激活、细胞死亡、癌症进展和线粒体生物能。然而,MTFP1如何调控线粒体形态的机制尚不明确。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证明了MTFP1负调控线粒体内膜(IMM)融合,此外,通过调控MTFP1水平来操纵线粒体融合从而调控mtDNA拷贝数。在机制上,MTFP1抑制线粒体融合,以分离和排除受损的线粒体内膜亚结构域,并将其从网络中排除出去。随后,外周分裂确保将它们分离成小的MTFP1富集的线粒体(small MTFP1-enriched mitochondria,SMEM),这些小线粒体以通过细胞自噬被分解。值得注意的是,MTFP1依赖的线粒体内膜质量控制对于维持基本的类核(nucleoid)循环和维持细胞中线粒体适当的mtDNA水平至关重要。

    研究团队表示,接下来的目标是阐明MTFP1介导的线粒体内膜质量控制是否调控某些致病线粒体DNA(mtDNA)突变的排除和降解。

  • 原文来源: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4)00526-9
相关报告
  • 《水生所等揭示线粒体动态调控鱼类生殖干祖细胞命运决定的新机制》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2-10-31
    •   生殖细胞是多细胞动物体内唯一能够传递遗传信息的载体,是物种延续和品种扩繁的基础。对于有性生殖的动物而言,其生命诞生起始于精子与卵子的结合。无论精子或者卵子,均来源于胚胎期的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PGCs)和幼体或成体性腺中的生殖干细胞(germline stem cells,GSCs),即生殖干祖细胞(germline stem and progenitor cells,GSPCs)。GSPCs的自我更新和分化是配子发生和性腺分化的关键,对这一机制开展创新性研究,不仅是发育生物学和生殖生物学的重要命题,而且是种业创新的重大需求。   线粒体被称为细胞的“动力工厂”,通过有氧呼吸和氧化磷酸化产生三磷酸腺苷(ATP),为细胞活动提供能量。线粒体是高度动态的细胞器,不断进行融合和分裂形成动态平衡,这对于线粒体稳态及其功能发挥至关重要。已有研究表明,线粒体稳态参与调控干细胞的命运维持和分化。然而,是否存在着GSPCs特异的线粒体动态调控机制,以及线粒体动态如何作用于GSPCs的命运决定,尚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孙永华团队长期从事鱼类生殖细胞发育相关研究,揭示了调控鱼类性腺发育和配子发生的多个新因子及其作用机制,并建立了同种或异种GSPC移植借腹生殖技术。近日,孙永华团队与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陈振夏团队以斑马鱼为模型,通过生物信息学挖掘和实验生物学验证,发现了一个在生殖细胞中特异表达的线粒体融合调控因子Pld6。Pld6的缺失导致生殖细胞中线粒体动态失衡,线粒体形态及功能发生严重缺陷,进一步导致GSPCs命运的维持和分化受阻,最终形成缺乏生殖细胞的空巢精巢。这一研究揭示了生殖细胞特异的线粒体融合事件对于生殖细胞命运决定的重要作用,为鱼类生殖细胞发育的调控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   研究人员对性腺分化阶段的精卵巢进行转录组分析,发现线粒体组装以及氧化磷酸化相关基因在卵巢中的转录水平显著高于精巢,提示GSPCs向卵子的分化需要更强的线粒体供能。进一步通过对精卵巢的单细胞转录组分析发现,调控线粒体融合的关键因子pld6不仅在卵巢组织高表达,而且特异表达于包括GSPCs在内的生殖细胞中(图1)。   研究人员建立pld6缺失的斑马鱼突变体模型,结果纯合突变体全部发育为不可育的雄性,组织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显示,纯合突变体性腺中的生殖细胞完全丢失。对突变性腺的发育进行时序追踪和研究,研究人员发现pld6缺失的GSPCs既无法通过有丝分裂进行增殖,也无法通过减数分裂进行分化,从而在性腺发育早期即走向细胞凋亡途径。进一步研究揭示,突变体GSPCs中线粒体动态失衡,线粒体拷贝数以及ATP合成均显著减少,同时生殖细胞中特有的线粒体云(mitochondria-nuage)在突变体GSPCs中缺失,进而导致piRNA的合成受阻(图2)。因此,该研究发现了一个新的特异存在于生殖细胞中的线粒体融合调控因子,并揭示了其调控了鱼类GSPCs命运维持与分化的分子和细胞学机制。   相关研究成果近日以“一个生殖细胞特异的线粒体融合因子调控生殖干祖细胞的维持与分化”为题在线发表于Advanced Science。研究工作得到国家相关人才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的资助。
  • 《水生所等揭示线粒体动态调控鱼类生殖干祖细胞命运决定的新机制》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2-10-31
    •   生殖细胞是多细胞动物体内唯一能够传递遗传信息的载体,是物种延续和品种扩繁的基础。对于有性生殖的动物而言,其生命诞生起始于精子与卵子的结合。无论精子或者卵子,均来源于胚胎期的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PGCs)和幼体或成体性腺中的生殖干细胞(germline stem cells,GSCs),即生殖干祖细胞(germline stem and progenitor cells,GSPCs)。GSPCs的自我更新和分化是配子发生和性腺分化的关键,对这一机制开展创新性研究,不仅是发育生物学和生殖生物学的重要命题,而且是种业创新的重大需求。   线粒体被称为细胞的“动力工厂”,通过有氧呼吸和氧化磷酸化产生三磷酸腺苷(ATP),为细胞活动提供能量。线粒体是高度动态的细胞器,不断进行融合和分裂形成动态平衡,这对于线粒体稳态及其功能发挥至关重要。已有研究表明,线粒体稳态参与调控干细胞的命运维持和分化。然而,是否存在着GSPCs特异的线粒体动态调控机制,以及线粒体动态如何作用于GSPCs的命运决定,尚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孙永华团队长期从事鱼类生殖细胞发育相关研究,揭示了调控鱼类性腺发育和配子发生的多个新因子及其作用机制,并建立了同种或异种GSPC移植借腹生殖技术。近日,孙永华团队与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陈振夏团队以斑马鱼为模型,通过生物信息学挖掘和实验生物学验证,发现了一个在生殖细胞中特异表达的线粒体融合调控因子Pld6。Pld6的缺失导致生殖细胞中线粒体动态失衡,线粒体形态及功能发生严重缺陷,进一步导致GSPCs命运的维持和分化受阻,最终形成缺乏生殖细胞的空巢精巢。这一研究揭示了生殖细胞特异的线粒体融合事件对于生殖细胞命运决定的重要作用,为鱼类生殖细胞发育的调控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   研究人员对性腺分化阶段的精卵巢进行转录组分析,发现线粒体组装以及氧化磷酸化相关基因在卵巢中的转录水平显著高于精巢,提示GSPCs向卵子的分化需要更强的线粒体供能。进一步通过对精卵巢的单细胞转录组分析发现,调控线粒体融合的关键因子pld6不仅在卵巢组织高表达,而且特异表达于包括GSPCs在内的生殖细胞中(图1)。   研究人员建立pld6缺失的斑马鱼突变体模型,结果纯合突变体全部发育为不可育的雄性,组织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显示,纯合突变体性腺中的生殖细胞完全丢失。对突变性腺的发育进行时序追踪和研究,研究人员发现pld6缺失的GSPCs既无法通过有丝分裂进行增殖,也无法通过减数分裂进行分化,从而在性腺发育早期即走向细胞凋亡途径。进一步研究揭示,突变体GSPCs中线粒体动态失衡,线粒体拷贝数以及ATP合成均显著减少,同时生殖细胞中特有的线粒体云(mitochondria-nuage)在突变体GSPCs中缺失,进而导致piRNA的合成受阻(图2)。因此,该研究发现了一个新的特异存在于生殖细胞中的线粒体融合调控因子,并揭示了其调控了鱼类GSPCs命运维持与分化的分子和细胞学机制。   相关研究成果近日以“一个生殖细胞特异的线粒体融合因子调控生殖干祖细胞的维持与分化”为题在线发表于Advanced Science。研究工作得到国家相关人才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的资助。